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的高中同学做了很多练习题,但缺乏解题后的反思.不理解反思的必要,不懂得反思的价值,因而学习效率不高,在一个低水平上运行.近几年的一些高考试题,背景新颖、能力要求高、内在联系密切、思维方法灵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应尽快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不断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做  相似文献   

2.
反思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实现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反思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评价建议中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几则反思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再加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往往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路进行检验,更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想对现有结论进一步引申.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很有必要.现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昌 《数学通讯》2007,(7):24-25
课本习题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典型题目,它们或者是重要的结论,或者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是某个数学命题的具体形式;它们的延申、转化和拓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往往是编拟各类试卷的源泉.因此,在学习中挖掘、探究这些性质,既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对数学实质的理解,又能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下面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例谈谈如保进行探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反思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是对过去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审视,并由此产生观念自律和策略的调整.学生思维活动具有明显的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缺乏,加之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数学难学!学生在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反思,并在自主反思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数学学习强调经历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探究与反思.一题多解能够很好地体现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下面以一考题为例,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8.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目标,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凸显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培养和解题能力的高效,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与反思中发现,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利用开放题、错题,利用解题后的反思和在解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都能有效实现数学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从而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使学生步人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美国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和逻辑推理,毫无实用价值,因此觉得学习数学没多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吸引学生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如何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美国数学教学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进行数学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引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提出概念和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发现、创造的研究过程,形成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数学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学学习理论研究综述鲁正火(山西师大数学系041004)数学学习理论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数学教育学的“三论”(数学教学论、数学课程论、数学学习论)中,数学学习论处于基础的地位,它为科学地编写教材,科学地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  相似文献   

12.
林伟民 《数学通报》2005,44(7):35-37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弄清各知识要素在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性地加以重新整合构造,并进行开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1]在文末中指出,注意针对文科生的特点,研究文科班的数学复习,本文就此谈点拙见.文科班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理科基础差而读文科的,他们对数学常常有一种畏惧心理.而文科生能否上线,或取得较满意的高考成绩,数学成绩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好文科数学至关重要.1树立信心文科同学最忌讳数学老师说文科数学难教,甚至上数学课时不愿听“文科”二字.因此我们数学老师不要用数学基础差来刺激他们,多鼓励,少批评,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能学好数学的信心.变害怕数学为喜欢数学…  相似文献   

14.
颜秀  张松 《数学通报》2007,46(3):44-46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有些教师盲目追求“题海战术”,用大量的练习来强化训练学生,忽视了数学理性思维的锤炼和深化.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非解题的数量,因而重在研究解题的方向和策略,要善于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解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对于解决了的数学问题我们不要急于收工,苦能加以反思,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便可以举一反三,深化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是提高数学复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模拟考试中出现失误的考题,在考后花点时间和精力做认真的反思与总结,比多做几道题目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对"数学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宏斌 《数学通报》2007,46(3):9-12
数学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已越来越被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所认可,并不断地被数学教师实践着、再思考着.“数学教学反思”亦已成为当前中学数学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话语,几乎成了谈数学教育必谈的热门话题,写数学案例必写的内容.许多数学教师都在各类中学数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对“数学教学反思”的涵义、功能、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评述和研讨,更有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数学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比如对有效导入、情境创设、课堂提问、活动过程等教学环节进行了“百家争鸣”式的“教学反思”大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识结构水平的限制,加上非认识因素的影响反考试、升学的压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对基础训练不感兴趣,热衷于大量做题,不会对自己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进行反思,不注重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的思考方法的优劣,更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结果是学生模仿能力变强了,解题速度变快了,而思维水平没有根本性的提高,思维品质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强化正确的解题思想教育.学生解完题后,教师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思,回顾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提升数学素养,完善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张定强 《数学通报》2007,46(12):54-57
目标是数学新课程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的目标,就必须在认真学习与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目标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深刻理解目标在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而系统、全面、发展的审视数学课程结构中关于目标的若干问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领会数学新课程体系中目标的本真涵义.  相似文献   

19.
陈云 《高等数学研究》2008,11(4):113-116
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就微积分课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探讨.介绍数学史、揭示数学美、强调应用、注重课堂多样性等,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论一题多解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一题多解是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独到的好处.所以产生这种思维活动的根源的研究对数学能力的研究起促进作用.本文就产生一题多解的根源,略谈拙见.解决数学问题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