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正>多元问题已经成为高考考查中的热点问题.对于这类题型,我们要寻求变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动态的观点研究问题.下面举例说明其解题策略.1."拆"例1若关于x的方程22x+2x a+a+1=0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2.
多元问题已经成为高考考查中的热点问题.对于这类题型,我们要寻求变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动态的观点研究问题.下面举例说明其解题策略.1."拆"例1若关于x的方程22x+2x a+a+1=0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3.
<正>结论若a、b为实数,a2+b2+b2=0,则a=0且b=0.在解题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结论,将会使一些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迎刃而解,现举几例.例1已知实数x、y满足x2=0,则a=0且b=0.在解题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结论,将会使一些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迎刃而解,现举几例.例1已知实数x、y满足x2+y2+y2-zx+4y+5=0求x、y的值.分析此题为一个方程两个未知数,似乎  相似文献   

4.
设a,b∈R~ 且a>b,讨论并比较a/b与a 2b/a b的大小。原题中含有两个变元a、b,为使问题化繁为简,引进新的变元t,且令t=a/b,显然有t>l,则(a 2b)/(a b)=(t 2)/(t 1)>1,这样,要讨论的两个分式的大小比较就转化为讨论t与(t 2)/(t 1)的大小比较了。 1°设t=t 2/t 1,则有t~2 t=t 2t~2=2,由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竞赛题中,经常出现条件等式a b c=0,由a b c=0表明,关于x的方程ax2 bx c=0有实根,因此b2≥4ac.利用a b c=0,则b2≥4ac去解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不论z取何实数时,都有0·x=0恒成立,所以要使ax=b(x为变量,a,b为常数)对于任意实数x恒成立,必须有a=0,且b=0.在一些定值、定点、轨迹和求值等问题中,如果恰当地运用这一结论,会给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下面结合实例来谈谈“0·x=0”在解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玉林 《数学通讯》2012,(12):36-37
问题216解这道概率题,换元与不换元,哪种方法正确?题目若实数a,b满足a2+b2≤1,则关于x的方程x2-ax+34b2=0有实数根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8.
在解析几何中,有一类问题若采用构造方程法求解,规律明显,方法巧妙,事半功倍.一般地,此类题有下面两个特征:题目的图形特征:两点失第三点;1.描述第三点的量为系数;构造的方程特征2.描述两点的两个量为根.例1过圆(x-a)2+(y—b)2=r2(r>0)外一点P(x0,y0)作圆的切线PA、PB,A、B为切点,求切点弦AB所在的直线方程.解题目的图形特征:两点人B夹第三点P.如图1所示.设A(X1,y1),B(Bx2,y2),则过A点的切线PA的方程为:(x1-a)(x-a) (y1-b)(y—b)=r2,即(x—a)x1 (y-b)y1=a(x—a)+b(y—b)+…  相似文献   

9.
曾见这样一题:已知a、b、c∈R,a+b+c= 1.a2+b2+c2=1,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这是一道由已知是"等式关系"推 导出"不等式范围"的问题,解题思路的寻找就 是构架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由等式转向 不等式主要有三种方式:(1)△法(一元二次方 程有实根) (2)基本不等式法 (3)几何位 置关系法. 剖析1 用△法来解题:即△式子是一个关 于a的不等式,因此要构造一个系数有a的一元 二次方程,怎样去构造呢?由已知等式构造一个 b,c是方程两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已知可得b +c=1-a,bc=a2-a,所以可得一元二次方程 x2-(1-a)x+a2-a=0,因此由△≥0得(1-  相似文献   

10.
李再湘 《中学数学》2001,(10):23-25
在解析几何的求解运算过程中 ,学生经常会遇到思路正确 ,但因运算过程繁杂 ,而半途而废的现象 .因此 ,解答解析几何问题应尽量减少计算量则成为能否迅速、准确地解题的关键 .这里举例说明在解析几何解题中减少计算量的一些常用技法与策略 .1 等量代换 ,简化运算用解析法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思路比较简单 ,规律性较强 ,但运算过程往往比较繁杂 ,而巧妙利用等量代换解题 ,往往会使运算过程简捷顺利 .图 1例 1 如图 1所示 ,由圆外一点 P( a,b)向圆 x2 y2 =R2 作割线交圆于A、B两点 ,求 AB中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 如果一开始就令割线的方程…  相似文献   

11.
<正>构造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归手段,在数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泛的联想,得到构思巧妙、新颖独特、简洁有效的解题方法,既能加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构造方程例1已知实数a、b、c满足a+b+c=0,abc=2.求证:a、b、c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2.  相似文献   

12.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b2-4ac在解题中有广泛应用.巧妙利用根的判别式可化繁为简,找出解题的捷径.下面介绍两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一、巧用判别式,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多种,对某个方程选择何种解法,需要认真分析方程的特点,选准突破口,往往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一些有理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用公式法解简便还是用因式分解法解简便?很多同学常拿不定主意,浪费解题时间.巧用根的判别式可为我们确定有理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那么如何借助判别式来确定方程的解法呢?本文就教材中用配方法解ax2+b…  相似文献   

13.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R,a≠0)的判别式Δ=b2=4ac,其基本作用是判断方程根的情况.在解题实践中,合理利用判别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谈谈判别式的几种“另类”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运用方程思想解决三角中的一类求取值范围的问题,从中可见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1构造方程组,利用函数的有界性解题要点:通过构造关于shu、c。s。,等的方程组,并根据卜un4<l,DcosyS<1,使问题获解.例1已知sin。+Zcosy—2,求ZSlll十COSy的取值范围.解设Zslnx上cosy—a,与sin:r+Zcosy—2联立解得故Zsi。+cosy的取值范围是[,:].N2已知sl。cosy—a(一1<a<1),求COSSSiny的取值范围.解设cosxslny=b,即由①,②解得于是,当a>0时,a—l<b车一a+l;当a<0时,一a—l<b<a+l.综上,可知cosxsin…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具体条件和解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众多变元中选用一个变元为主元,并以此为线索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主元法.许多数学问题,都含有常量、参量和变量(统称为元素),这些元素中,必有某个元素在问题中处于突出的、主导的地位,我们在解题时把这个元素看作主元。那么,如何灵活地选择主元从而用主元法解题?实施主元法解题的技巧有哪些?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1抓住特征,确立主元在众多变元中,选择其中一个变元为主元,视其它变元为参量,突出主要矛盾,淡化次要矛盾,促成问题转化.例1已知x,y,z∈R且x y z=π,x2 y2 z2=π22.求证:0≤x,y,z≤32…  相似文献   

16.
<正>多元最值问题的解题方式多样灵活,下面将常见的解决多元最值问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如下:一、消元法例1已知正实数a,b满足2/(a+2)+1/(a+2b)=1,求a+b的取值范围.解由题意可得,b=(((a+2)/a)-a)/2>0,a>0,2解得0相似文献   

17.
“△”是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 0)的根的判别式:△=b2-4ac.它的作用是不解方程即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在二次三项式ax2 bx c,一元二次不等式ax2 bx c(?) 0,二次函数f(x)=ax2 bx c中,也常见到它的身影.因此△在解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又常见同学们不能正确地应用它,有时该用不用,有时不该用却用了,有时使用不当.现举几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8.
数学解题过程主要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转化过程,在众多的转化方法中,主元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主元法就是在数学问题所涉及的常量、参量、变量等多个量中,选择一个量作为主要变元,并以此为解题的主线,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转化,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想方法.在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相关的问题中应用广泛,往往能起到另辟蹊径,突破思维障碍的妙用.使用主元法解题的关键是主元的确立,本文意图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构造单位圆来处理数学问题是一种常用解题方法.其关键是在解题中抓住问题的结构特征,认真分析,仔细观察,挖掘问题的隐含条件,以数定形,以图论性,从而得到美妙的数学思维和简捷的解题方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1a、b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对一切m的值总有实数解?由①、②消去x得即问题转化为单位圆与直线至少有一个交点.由故对于一切m,直线③恒过一定点,若在单位圆内或边界上时,直线③和单位圆至少有一个交点.当时.例2求函数y—ZJ3xrt-I-SJ28th的最值.解由已知函数可得函数的定义域为【一2,14」,个…  相似文献   

20.
对于基本不等式a~2+b~2≥2ab①及a+b≥ab~(1/2)②,a、b可以其一为常数,其一为变元,即可变为只含一个变元的不等式。反之,根据证题的需要,当问题的形式与基本不等式不合时,我们可给相应变元配置恰当常数(不妨称之为匹配常数),使之成为适用基本不等式的形式。本文拟就这一思考方法证一类条件不等式。例1 已知x、y、z∈R~+,x+y+z=3, 求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