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扩增形成聚胸腺嘧啶(T)DNA模板,制备了聚T铜纳米簇(TS-CuNCs),构建了一种用于L-组氨酸(L-His)检测的荧光传感分析新方法.TdT酶在dTTP存在下合成聚T单链DNA核苷酸序列.由于胸腺嘧啶和Cu2+之间的亲合力,聚T单链DNA作为合成铜纳米簇(CuNCs)的模板,加入还原剂后形成CuNCs,荧光强度增强.在L-His存在下,L-组氨酸的咪唑基与Cu2+螯合形成L-His-Cu2+配合物,因而进入聚胸腺嘧啶序列中的Cu2+量减少,使得合成的CuNCs数量减少,导致荧光信号减弱.实验结果表明,体系荧光响应信号与L-His浓度的对数值在5.0×10-9~5.0×10-4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3.4×10-9 mol/L.本方法用于实际尿液样品中L-组氨酸检测的回收率为97.4%~104.6%,在生物医学及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铜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检测铅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谷胱甘肽保护的非贵金属铜纳米簇(Cu NCs@GSH)的聚集诱导发光现象,建立了快速检测铅离子(Pb2+)的“Turn on”型荧光分析方法.Cu NCs@GSH溶液荧光强度很弱,当存在pb2+时,荧光强度可显著增强,溶液显示明亮的橙黄色.基于此原理建立了检测pb2+的荧光方法,线性范围为200~700 μmol/L,检出限为106 μmol/L,常见金属离子不干扰pb2+的测定.本方法简单快速、选择性高,可实现对pb2+的可视化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检测水中硫离子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聚胸腺嘧啶单链DNA保护的铜纳米簇为荧光探针。以聚胸腺嘧啶单链DNA为模板制备了具有荧光性质的铜纳米簇,当加入S2-后,铜纳米簇荧光显著猝灭。铜纳米簇荧光猝灭量与S2-浓度在0.125~8μ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22nmol/L。该方法对S2-有较好的选择性,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回收率良好,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实际水样中S2-的检测。由于聚胸腺嘧啶单链DNA为模板制备的铜纳米簇制备过程简单快速,可在5min内完成,使得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4.
以D-青霉胺为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化学还原一步法合成铜纳米团簇(Cu NCs)。采用TEM和XPS对铜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对铜纳米团簇的光学特性进行分析。该铜纳米团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探究该铜纳米团簇的应用方面,实验结果表明:ClO~-能够有效地猝灭铜纳米团簇的荧光。在ClO~-浓度范围1-9 mM时,荧光强度(F_0-F)/F_0与Cl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 mM。因此,该铜纳米团簇可以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地识别并检测ClO~-。该方法用于实际水样中ClO~-的检测,精密度、重现性和准确性均较好,可作为测定水中ClO~-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分析试验室》2021,40(6):714-717
以乙酰半胱氨酸为研究对象,以双链DNA为模板合成的铜纳米簇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无标记荧光快速检测方法,并应用于药物的检测。研究发现,乙酰半胱氨酸与铜纳米簇之间可形成Cu-S金属配位键,随着乙酰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铜纳米簇的荧光强度能够被有效地淬灭。在优化的条件下,方法对乙酰半胱氨酸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2~2.5μmol/L,检测限为42.0 nmol/L,当其他分析物浓度高出10倍时,荧光强度几乎没有变化。该方法在药物样品中对乙酰半胱氨酸的检测,不需要任何荧光染料标记或复杂的DNA序列设计,检测过程均在室温下10 min内完成,加标回收率为99.0%~100.7%。方法适用于低浓度范围内乙酰半胱氨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张申  郭玉玉 《应用化学》2020,37(9):1069-1075
作为检测槲皮素的有效途径,在荧光法中如何通过简单的方法合成性能优良的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化学还原法合成PVP保护的分散性好、稳定性高、强荧光的铜纳米团簇(PVP-Cu NCs)。 样品表现出良好的水溶性,光稳定性和强离子稳定性。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子荧光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对铜纳米团簇的光学性质和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铜纳米团簇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66和429 nm,平均粒径大小为2 nm。 基于槲皮素对该铜纳米团簇的猝灭作用,构建了一种可用于检测槲皮素的荧光传感器。 该传感体系检测槲皮素的线性范围为0.1~0.9 μmol/L和15~60 μmol/L,检测限为0.053 μmol/L(S/N=3)。 该传感器对槲皮素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实际样品中槲皮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在KH2PO4-Na2HPO4介质中,乳化剂OP存在下,铜(Ⅱ)与水杨基荧光酮(SAF)形成配合物使荧光猝灭,由此建立了测定微量铜的荧光猝灭新方法.该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65 nm,最大发射波长λem=526 nm.研究表明,该法Cu(Ⅱ)的含量在0.0~5.0 μg/25m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程度(△F)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3,检出限为1.28 μg/L.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测定纤维用亚麻原茎中微量铜的测定,回收率在99.8%~101.5%之间.  相似文献   

8.
以蔗糖和尿素为前驱体,在油酸介质中通过溶剂热法一步合成了氮掺杂碳纳米粒子,量子产率为15.1%.基于次氯酸对氮掺杂碳纳米粒子的快速、高选择性猝灭,建立了定量测定水中游离氯含量的新方法.次氯酸浓度在0.05~25.00 μmol/L范围内与氮掺杂碳纳米粒子的荧光猝灭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23 nmol/L.本方法可应用于实际水样中游离氯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以CuCl_2为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2-巯基苯并噻唑(MBT)为稳定剂,葡萄糖为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一种新的铜纳米簇(Cu NCs)荧光探针,并用于快速检测林可霉素。该Cu NCs在激发波长为335 nm下,于发射波长为580 mm处发出黄绿色荧光,林可霉素通过与MBT反应,破坏了其对Cu NCs的保护作用使其荧光猝灭,且猝灭程度与林可霉素的含量成正比,据此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林可霉素的新方法。测定林可霉素最佳条件为:pH=5.0的HAc缓冲溶液,温度30℃下反应40 min。林可霉素的浓度分别在4.0×10~(-8)~8.0×10~(-7) mol/L和8.0×10~(-7)~2.0×10~(-5) mol/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程度(ΔF)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1.01×10~(-8) mol/L。采用本法和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同一样品,t检验法结果P0.05,说明两种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此纳米探针制作简单,原料便宜,用于盐酸林可霉素针剂和牛奶中林可霉素的检测,回收率为99.6%~103.4%。  相似文献   

10.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三聚氰胺(MEL)和Cu2+与8-苯胺-1-萘磺酸(ANS)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MEL和Cu2+均对ANS有荧光猝灭作用,且猝灭机理均为静态猝灭.计算了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Cu2+的引入使得MEL猝灭ANS荧光的效果急剧增强,体系的相对荧光峰强与MEL浓度(1×10-10~1×10-5 mol/L)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三聚氰胺的检出限为3.8×10-11 mol/L.紫外、荧光、三维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MEL及Cu2+对ANS的荧光猝灭为协同作用,三者形成了三元络合物.本研究建立了荧光光谱检测超痕量三聚氰胺的新方法,为奶粉、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重铬酸根离子(Cr_2O_7~(2-))对胞苷保护的荧光铜纳米簇(Cu NCs)的猝灭作用,构建了一种可用于检测Cr_2O_7~(2-)的荧光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体系检测Cr_2O_7~(2-)的线性范围为0.05~7.0μmol/L,检出限为24 nmol/L(S/N=3).该传感器对Cr_2O_7~(2-)的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湖水样中Cr_2O_7~(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Guo L  Zhong J  Wu J  Fu F  Chen G  Chen Y  Zheng X  Lin S 《The Analyst》2011,136(8):1659-1663
We here report a novel fluorescent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melamine based on the high fluorescence quenching ability of gold nanoparticles. The fluorescence was significantly quenched via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when fluorescein molecules were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gold nanoparticles by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Upon addition of melamine, the fluorescence was enhanced due to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between melamine and fluorescein.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fluorescence enhancement efficiency [(I-I(0))/I(0)]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melamine in the range of 1.0 × 10(-7) mol L(-1)~4.0 × 10(-6) mol L(-1),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calculated to be 1.0 × 10(-9) mol L(-1). The proposed method showed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sensitivity, short analysis time, low cost and ease of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以苹果酸为碳源,磷酸铵提供氮源,采用固态热解法一步合成一种水溶性的、氮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CDs)。 所得到的碳点荧光量子产率高达20.7%,形貌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3 nm。 基于环丙沙星(CIP)对碳点的荧光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CIP的定量检测方法。 最佳实验参数为:碳点浓度为7.5 μg/mL,pH值为5.9,孵化时间为5 min。 在此实验条件下,碳点的荧光强度增加值(ΔF)和CIP的浓度在0.39~40.0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12 μmol/L,相对标准偏差(n=5)为4.2%。 干扰实验结果指出,除了铜离子具有明显的影响外,其它共存物质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而铜离子的干扰可通过加入草酸铵来掩蔽。 最后利用所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对实际样品中CIP进行检测,回收率在93%~107%之间。 本研究为CIP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而有效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铜离子对罗丹明B标记的多肽的荧光猝灭作用, 构建了一种用于铜离子检测的荧光传感器. 利用共振光散射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荧光寿命测试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铜离子检测的传感机理, 发现铜离子的加入诱导多肽结构发生变化而使罗丹明B荧光团彼此靠近, 从而导致铜离子与多肽之间发生聚集诱导荧光猝灭. 实验结果表明, 该传感器检测铜离子的线性范围为5×10?4~1×10?2 μmol/L和0.1~7 μmol/L, 检出限为0.29 nmol/L, 且拥有良好的选择性, 能用于湖水样品中铜离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一种用于高灵敏检测葡萄糖的新型荧光纳米传感器.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催化下,H2O2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生成具有强吸光性质的TMB多聚体,导致1-氧-1H-非那烯-2,3-二腈(1-Oxo-1H-phenalene-2,3-dicarbonitrile, OPD)分子的荧光发生淬灭,基于此实现H2O2的定量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80 μmol/L和1~10 μmol/L,检出限(3σ)为0.02 μmol/L.由于葡萄糖氧化酶(Gox)可催化葡萄糖分解产生H2O2,基于此可以实现葡萄糖分子的定量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1~3.0 μmol/L和4.0~30 μmol/L, 检出限(3σ)为0.02 μmol/L.将本方法用于实际血清样品中葡萄糖的定量检测,结果与临床检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6.
以柠檬酸为碳源,通过水热合成制备N、S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S-CDs),用于实际样品中铜离子检测。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S-CDs分散性好,尺寸分布在0.6~2.2 nm之间,具有无定形碳的结构;碳点表面含有羟基、羧基、酰胺等官能团,C、N、O和S元素质量分数别为54.01%、24.49%、19.39%及2.11%;该碳点具有良好的耐盐性、pH稳定性、光稳定性,其荧光量子产率为25%。基于Cu2+离子与碳点表面多个官能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聚集的网络结构,导致荧光猝灭的现象,建立了检测Cu2+的荧光分析新方法,本方法对Cu2+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在0.2~10、10~50和50~100 μmol/L范围均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为41 nmol/L(S/N=3)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土壤中Cu2+检测国家标准的要求(6.25 mmol/L)。测定了实际土壤中Cu2+的含量,检测结果为2.55 μmol/L,加标回收率在104.9%~105.6%之间,实现了Cu2+的快速、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相似文献   

17.
以2-硫代巴比妥酸(TBA)修饰金纳米粒子为探针,TBA与三聚氰胺通过氢键作用诱导金纳米探针团聚,进而使金纳米胶体颜色由酒红色变为蓝色。 实验优化得最佳反应条件为在乙酸缓冲溶液(pH=7.0)介质中,室温反应15 min。 对不同浓度三聚氰胺进行检测时发现,在0.062~0.18 μmol/L和0.18~6.0 μmol/L之间,A660/A520吸收比率与三聚氰胺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3 μmol/L。 该方法用于检测牛奶样品中的三聚氰胺的加标回收率为102.8%~105.3%。  相似文献   

18.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11):1931-1937
A copper-melamine complex was optimally synthesized by heating excess copper(II), as 50 m mol L?1 copper(II) chloride in 50% (v/v) methanol, and melamine at 80°C. The amount of residual copper(II) in solution after removal of the copper-melamine complex was then measured by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The concentration of depleted copper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melamine, with a linear calibration curve (melamine concentration against copper absorbance) between 0.5 and 2.5 m mol L?1 (R2 = 0.9943) and with a limit of detection of 0.50 m mol L?1. Although external standard calibration provided poor recoveries in fortified fish flesh (40% to 74% for 5 to 10 mg melamine/g), the method of standard addition provided acceptable values (90% to 93%), with a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3% to 10%.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e standard addition method were in broa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相似文献   

19.
基于Hg~(2+)与DNA中胸腺嘧啶(T)结合的高度特异性和DNA铜纳米簇的荧光增强性质,构建了一种简便、灵敏检测汞离子的新方法.当Hg~(2+)存在时,聚T单链DNA(P1)通过T-Hg~(2+)-T特异性结合形成双链DNA,Cu~(2+)经抗坏血酸钠还原后生成的中间体Cu+与双链DNA螺旋结构间的氢键部分有强的结合力,促使Cu0附着聚集在双链DNA上形成铜纳米簇,导致体系荧光增强,从而实现对汞离子的高灵敏检测.体系荧光强度与Hg~(2+)浓度的对数值成正比,对Hg~(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 nmol/L~10μmol/L,检出限达0.4 nmol/L,对湖水样品中Hg~(2+)检测的回收率达到97.2%~106.6%.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无需标记、检出限低及选择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环境水体中汞离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