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使得天文研究领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将授予雷蒙德·戴维斯(RaymondDavisJr,美国宾州大学物理天文系)、小柴昌俊(MasatoshiKoshiba,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和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Giacconi,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公司),以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先驱性贡献。这里包括两项成就,前两位是因为宇宙中微子的探测,后一位是因为发现宇宙X射线源。  相似文献   

2.
 2001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Eric Cornell)、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韦曼(Carl Wieman)。  相似文献   

3.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对轻子物理学先驱性实验贡献颁发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半授予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马丁·佩尔(MartinL.Perl),奖励他发现了τ轻子.  相似文献   

4.
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和中微子振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日报》公布的2000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的第5条“中微子质量已成定论”报道说:“2000年6月17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国际中微子科学会议上,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小组发表论文,阐述了太阳中微子有质量的理论和实验报告,受到会议的肯定,结束了中微子有无质量的长期争论。7月17日,美、日、韩3国科学家发表最新实验结果,确认中微子有质量的概率达95%”。中微子有质量意味着什么?为了使读者了解它,本文首先介绍著名的“太阳中微子失踪案”,然后进一步介绍与中微子质量问题密切相关的“中微子振荡”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日、美、中科学家组成的卡姆兰德(KamLAND)实验组在2002年12月6日宣布发现了核反应堆中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消失的现象。这意味着反应堆中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发生振荡,变成了另一种没有被探测到的中微子。这项重要的实验结果确证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并确定了中微子振荡的关键参数,是近年来与中微子有关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之一,对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具有重大意义。1.中微子及其质量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很难发现和探测。1930年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β衰变时能量似乎不守恒的问题时,提出是一种不可探测的中性粒子带走了能量。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15日到16日,我国科学家为纪念美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逝世5周年,举办了“科学与公从”论坛。虽然卡尔·萨根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是如此陌生。然而他的成功对中国科学普及工作却提供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代物理知识》2002年第一期和第二期连载了彭秋和先生的文章:“太阳中微子失踪案和中微子振荡”。这篇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太阳中微子问题的来龙去脉,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然而文中对中微子质量和中微子振荡的叙述有几处严重失实。  相似文献   

8.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0日发布的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已决定把200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作出了基础性工作的3位科学家,其中的一半授予俄罗斯圣彼得堡A.F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Zhores I. Alferov)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HerbertKroemer),以嘉奖他们研制了用于高速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结构;另一半授予美国得克萨斯达拉斯的得克萨斯仪器设备公司的科学家杰克·基尔比(Jack S. Kilby),以嘉奖他在发明集成电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按照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和理论,物质应该由12种基本粒子所构成,它们包括6种夸克和6种轻子。夸克包括下、上、奇异、粲、底、顶6种。轻子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μ子、μ子中微子、τ子和τ子中微子。至1995年,科学家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已先后陆续探测到了除τ子中微子以外的11种基本粒子,2000年又发现了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197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马丁·佩尔从实验上发现了τ轻子,表明了τ子中微子的存在,从而荣获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由于τ子中微子不带电,又几乎不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所以科学家很难直接探测到它。  相似文献   

10.
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3日发布的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已决定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三位在美国任教的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的美国人罗伯特·劳克林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德国人霍斯特·施特默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美籍华人崔琦教授.这三位研究者是由于他们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电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此奖的.  相似文献   

11.
 1 詹姆士·弗勒尔等提出“第五种力”新见解据美国《科学新闻》报道,科罗拉多的波尔德天体物理实验室联合研究所的詹姆士·弗勒尔等在一座300米高塔上进行了引力的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12.
何景棠 《物理学进展》2011,23(3):299-311
本文论述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Davis在探测太阳中微子丢失的成就;M.Koshiba在证实存在太阳中微子丢失,探测超新星中微子和大气μ中微子丢失以及证明μ中微子振荡的成就。此外,本文还叙述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莫里·蒂格纳(MauryTigner)是美国康乃尔大学核研究实验室主任和物理学荣誉退休教授,他曾领导了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SSC)中心设计组的工作。大家知道,1993年10月,美国众参两院联席会议表决停建SSC。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卫星已经飞向太阳系的时候,我们的钻头却最远只能钻到脚下12公里的深处。这便是“上天有路,入地无门”的现实。为了探测地球内部的隐秘,科学家们要给地球深深地钻上几个窟窿,向地球内部发起了挑战!美国科学家要把探测器送到地心由于时下非典流行,影院的生意相当冷清。但也有票房不差的,庄·阿米尔执导的好莱坞科幻片《地心浩劫》(TheCore)公映以来,就吸引到不少戴口罩的观众,成为近日卖座榜首片。地球物理学家乔什·凯斯博士无意中发现了一场可能会导致全球人类灭亡的大灾难,从而拉开了这部影片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月3日《科技日报》公布的“2000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科学家发现τ子中微子存在的证据”称,“2000年7月20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宣布,美国、日本、希腊和韩国的54位科学家经过3年的合作研究,首次发现了表明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至此,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12种基本粒子已经全部被直接或间接探测到。τ子中微子的发现对揭开物质构成之谜以及探索宇宙天体奥秘具有深远意义。”为了理解这项科学发现的意义,我们首先介绍原子核和放射性原子核。从不稳定原子核β衰变的研究中,泡利预言了中微子。然后我们讲述物质世界中4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和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的费米子  相似文献   

16.
《现代物理知识》2012,24(2):59-59
 北京时间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在北京通过网络直播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介绍该结果的论文已于3月7日送交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其预印本也已在网上发表.  相似文献   

17.
 支配微观世界的量子物理学具有在我们普通的宏观世界一般不会出现的广泛而引人注目的效应。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其中的量子现象却是可见的。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所奖励的工作就涉及到这样两种情况:即超导电性和超流性。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Abrikosov,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1928年生于前苏联的莫斯科,现年76岁。1951年在莫斯科的物理问题研究所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美国伊利诺斯州阿贡国家实验室著名科学家。)和维塔利·金茨堡(VitalyGinzburg,俄罗斯人。1916年生于前苏联的莫斯科,现年88岁。  相似文献   

18.
光梳与光钟     
 2005年10月4日,在光学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3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美国的罗伊·格劳伯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奖金的一半,美国约翰·霍尔和德国的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激光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另一半奖金。格劳伯早在1963年就通过自己先驱性的工作,提出了“相干性的量子理论”,不仅解决了一些基础性问题,而且也为一门全新的学科---量子光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誉为“量子光学之父”。而霍尔和亨施则在利用激光进行超精密光谱学测量方面成就斐然,尤其是为完善“光梳”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到奥斯丁(Austin)的德克萨斯大学物理和天文系教授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于2011年4月在美国物理学会“亚原子物理100年”会议开幕式讲演,深受感动,欣然命笔,梳理百年来粒子物理发展的轨迹,集成此文,以缅怀先贤,鼓励后人.因涉及内容颇丰,故本文的选材只能是纲领性的.文中提到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对粒子物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故不必区分各位科学家是否是诺奖得主.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粒子物理学也不例外,本文的选择也遵循了这个精神.粒子物理数据的更新日新月异,文中所引数据只能保证在特定时期内准确.  相似文献   

20.
 在发现有史以来能量最高的2 个中微子后,科学家利用深埋在南极点冰下的巨型粒子探测器,发现了另外26 种新型高能中微子存在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