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双凝胶剂中第一凝胶剂对聚砜中空纤维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双凝胶浴法研究了第一凝胶剂(水、甘油、乙醇、丙酮和正己烷)对聚砜中空纤维膜近外表面处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凝胶剂的延迟时间越长,所制得的膜的近外表面处越疏松,铸膜液溶剂与第一凝胶剂之间溶解度参数差值(△δm)越大,制得的皮层结构越致密;第一凝胶剂瞬时分相时,易产生大孔结构,但当第一凝胶剂为非水溶性的正己烷时,尽管第一凝胶剂延迟分相而第二凝胶剂瞬时分相也产生大孔膜结构。  相似文献   

2.
纳米粒子的自由运动及与其他介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纳米粒子应用拓展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动态行为的实时监测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工作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及布朗运动下Au纳米粒子与Au单晶微米片碰撞过程中“热点”的形成,以苯硫酚(TP)为探针分子,实现了碰撞过程中Au纳米粒子自由运动行为的实时监测和动态SERS研究.通过对检测到SERS强度轨迹的“尖峰”及所含“单峰”和“簇峰”的统计分析,深入解析了纳米粒子的微观运动本质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尖峰”主要来源于纳米粒子与平面的可逆碰撞所形成的“热点”对SERS的贡献.“单峰”对应Au纳米粒子与平面碰撞后快速离开Au片表面,“簇峰”对应Au纳米粒子与平面碰撞后在Au片表面短暂停留然后离开或可能多个粒子连续碰撞的过程.“尖峰”内多个TP的SERS光谱谱峰的相对强度不同,并表现出振动模式的依赖性,伸缩振动模式出现几率更高,主要来源于动态碰撞过程中“热点”限域空间内分子的取向不同.该研究实现了纳米粒子动态研究,有利于理解纳米粒子的微观运动本质,为研究碰撞过程中“热点”限域空间内动态表界面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宋月  张茜宁  张崴  钱永忠  邱静 《色谱》2018,36(11):1088-1098
以斑马鱼成鱼为研究对象,借助于鞘脂组学技术,探究了一种新型手性环境污染物布洛芬对斑马鱼脑组织中鞘脂含量的影响。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检测斑马鱼成鱼脑组织中46种鞘脂的定量方法。借助于该方法对经布洛芬外消旋体及对映体暴露后的斑马鱼脑组织中的46种鞘脂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考察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及显著性差异分析(P)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同时,结合组间差异分析的结果可知,环境水平的布洛芬会导致斑马鱼脑组织中鞘脂代谢发生紊乱,且布洛芬的对映体之间存在立体选择性毒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相分离技术制备了具有三维贯通大孔结构的Al_2O_3载体,载体的大孔尺寸为250 nm,比表面积174 m~2/g,具有21 nm及250 nm集中的双重孔分布,抗压强度达到16.5 N/mm。采用该载体制备的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仍然保持与载体接近的双峰孔分布、三维贯通大孔结构及较大的抗压强度等特性,Ni、Mo金属组分在载体表面分散均匀。催化剂的片层状活性相的长度为3-10 nm,堆垛层数1-7层,其中,大于4层的活性相分布约占40%,形成非均匀形态的活性相结构。与现有工业催化剂相比,三维贯通大孔渣油加氢脱金属催化剂的脱金属率、脱硫率及脱残炭率分别提高6.2%、6.0%及6.8%,孔结构、表面性质、活性相结构及其协同作用是三维贯通大孔催化剂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NO,NO_2性质的演示装置必须显示出: ①NO不溶于水, ②NO遇氧很易生成红棕色的NO_2, ③NO_2很易溶于水。④NO_2溶于水后显酸性。根据这些要求设计了上图的演示装置。甲为圆底烧瓶带有三孔橡皮塞,其中一孔插长玻璃管,玻管一端直至瓶底,另一端伸入乙瓶,也伸至瓶底;另二孔插入两根短的弯玻管,再套以橡皮管与启普发生器丙、丁相连。乙瓶为与甲瓶同容积的平底烧瓶,带有二孔橡皮塞,其中一孔即插由甲瓶来的玻管如前所述,另一孔插一短的弯玻管3。丙、丁均为启普发生器,在此处用作储气瓶。(收集气体时可先将整个发生器充满了水,然后将气体从发生器出气嘴处压入,水即进入顶上漏斗中。)  相似文献   

6.
二维材料是指厚度在纳米尺度,且在两个维度(长和宽)具有较大尺寸的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二维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高的表面/体积比,有利于传质、传热和离子扩散,因而在吸附、催化以及储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石墨烯引发的二维材料研究浪潮,二维炭基多孔材料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研究热点。而二维炭基材料的孔结构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二维炭基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炭纳米片及炭-无机复合纳米片的制备,讨论了制备条件对材料孔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二维炭基材料在吸附、多相催化及储能方面的应用。最后,对新型炭基二维材料开发中仍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校为了解决缺乏化学实验室的困难,曾于1953年度创制“流动化学实验箱”可在任何教室内使用,基本上解决了缺乏实验室的困难。兹将我校“流动化学实验箱”制法及使用情况介绍如下: “流动化学实验箱”,长40厘米,宽25厘米,前低后高,两侧有提手,箱内前后共分四格,最后一格比较宽,约10厘米,里面放置酒精灯、洗瓶、大烧杯(盛清水)、废药瓶等。(清水、废药瓶供同学洗刷试管用)。第二格约6厘米,放置集气瓶、蒸发皿、漏斗等,最前两格各约4厘米,放置试剂瓶、固体药、玻璃棒、曲管、试管夹、火柴等仪器药品。漏斗架为活动的,用粗铅丝围成,圈外套橡皮管安于小箱一侧,不使用时可拿下,试管架架于小箱后边,也可自由装卸。试管架为十孔与一  相似文献   

8.
沸石分子筛是许多工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其中,Beta沸石因其具有三维大微孔结构而成为生产广泛并且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沸石材料之一。与传统微孔Beta沸石相比,多级孔Beta沸石具有更小的空间位阻,更高的传质效率等诸多优点,从而能减少其在作为催化剂时积碳的形成,从而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提高催化剂利用效率。本文以Beta沸石为代表,从“自下而上”(直接合成)和“自上而下”(后期修饰)两种策略详细地介绍了多级孔沸石合成的研究进展,对硬模板剂法、软模板剂法、无介孔模板剂法、脱铝法和脱硅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简要介绍了多级孔Beta沸石的特点,最后总结了各种合成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备一种高选择性生产生物航空煤油的加氢异构化/加氢裂化催化剂,分别研究了酸和碱改性对分子筛SAPO-11的结构性质和酸性质的影响.当采用适当的磷酸浓度(0.3 mol·L^(-1),样品X2)时,样品具有良好的结晶度(64%)、外比表面积(204 m^(2)·g^(-1))和介孔体积(0.412 cm^(3)·g^(-1)),且均远高于对比样品.而最佳氢氧化钠浓度(0.5 mol·L^(-1),样品Y4)也显示出样品良好的结晶度、外比表面积和介孔体积(分别为77%、169 m^(2)·g^(-1)、0.416 cm^(3)·g^(-1)).通过XRD、NH3-TPD、SEM和IR对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表征.Py-IR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Bro¨nsted酸位点经过磷酸修饰和碱修饰后转化为Lewis酸位点.采用正十六烷对催化剂的加氢裂化/异构化性能评价表明,磷酸改性和碱改性可以提高正十六烷的转化率和产物的异正比,原因是酸碱处理提供了优化的外比表面积、介孔度和酸性质.对于长链正构烷烃的催化反应而言,增加分子筛的介孔度,也就是增加了分子筛的外比表面积,这减少了传质阻力,有助于增加长链烷烃与活性催化位点接触的频率,从而显著提高了Pt/SAPO-11对正十六烷的加氢异构化/加氢裂化能力,提高了生物航空煤油组分的产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电弧放电法,通过阳极棒与不锈钢片的共蒸发,制备了氮掺杂长竹节状碳纳米管。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其附带能量色散X射线(EDX)光谱仪和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方法,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表征结果表明,氮掺杂长竹节状碳纳米管的长度在640~835nm之间,其内径在23~35nm之间,外径在28~47nm之间;且在每一节“竹节”与另一节“竹节”的连接处形成的内腔中均有一个黑色纳米颗粒,其直径尺寸以及产物中的氮掺杂长竹节状碳纳米管的含量均与熔化、蒸发的不锈钢片的面积有关。本文还对氮掺杂长竹节状碳纳米管的生长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1961年編輯出版了一批新教科书,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但可能因为編、印都很仓促,一部分教材除印刷錯誤很多外,尚存在一些編誤。例如关于溶度积的数学表达式的导出,在几种教材中都存在有錯誤概念。北京化工学校及合肥化工学校等七校合編的“无机化学”就是如此。在讲述非均一体系的貭量作用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时,教材已很明确地讲述过“固体的浓度”是无意义的。但在导出溶度积的数学表达式时却应用了“固体浓度”这个概念。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教用书編輯部組織編选的“分析化学”也有  相似文献   

12.
等级孔分子筛是一类具有两种或多种以特定形式排布的孔结构的分子筛材料. 多层等级的孔结构使得分子筛孔道内的分子扩散得到显著改善, 进而提升了其在吸附和非均相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性能. 等级孔分子筛的制备策略通常有两种, 即“自上而下”后处理法(如对母样分子筛进行脱铝、 脱硅产生介孔)和“自下而上”合成法(如软模板、 硬模板法). 本文主要对近20年来等级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梳理, 并着重介绍了具有较高应用潜力的“自上而下”制备法. 鉴于合成等级孔分子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分子的晶内扩散, 对近年来客体分子在等级孔分子筛内扩散的实验研究也进行了简要综述. 此外, 本文还综合评述了等级孔分子筛与传统分子筛在催化应用中的对比, 以展示前者在提升催化性能方面(如活性、 选择性等)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改进的垂直无籽晶气相升华法生长出尺寸达Φ30×40 mm的优质硒化镉(CdSe)单晶体。解理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仪测试精确的获得(001)晶面。然后定向切割、研磨、抛光,获得了尺寸为20×20×3mm~3的CdSe中红外波片初胚。以弱碱性溶液与刚玉粉的混合液作为抛光液,利用化学机械抛光法对CdSe中红外波片进行表面抛光处理。结果显示,抛光处理有效的减少了波片表面的损伤层、划痕及结构缺陷,晶片表面的粗糙度降低,在2~20μm波段透过率较高(达到70%),满足中红外波片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巨正则系综Monte Carlo方法研究了不同孔径下氮气、氢气和甲烷在方孔和矩形孔中的吸附。比较了三种势能模型后,采用了最合理的点对点模型。比较了77K时流体在圆柱状孔、方孔和矩形孔的吸附。由于“角”的影响,在方孔和矩形孔内有明显的润湿效应,而圆柱状孔内则没有。文章中比较了氢气和甲烷在三种不同的孔内吸附的情况。研究表明:氢气在方孔内的吸附能力最强,在低压时尤为显著,这是因为“角落”处势能重叠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低压时,“角”的存在对流体的吸附和相行为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有机高分子抗菌剂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带有季铵盐、季鳞盐、有机锡、吡啶类、胍盐类、卤代胺类和壳聚糖衍生物类七种抗菌基团的有机高分子抗菌剂的合成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评述.重点介绍了季铵盐与季鳞盐两种有机高分子抗菌剂的发展情况,对季铵盐和季鳞盐应用于抗菌剂领域的优劣进行了比较.介绍了近几年发展较快的几种有机高分子抗菌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周晶华 《化学教育》1988,9(5):43-43
演示目的使学生弄清“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平衡时:①v 溶解=v 结晶,即单位时间里溶质微粒脱离固体表面向溶液里扩散的数目等于从溶液里回到固体表面的数目;②(残余)固体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浓度不发生变化。灯片制作取两张硬纸片按下面甲、乙两图剪去黑线及中心(圆)部分,(两纸片中心圆大小相同),再将它们分别固定在两张明胶片上,然后以两纸片的中心为轴,将两片复合起来,使乙片可以相对甲片转动(中心为转轴)。这样便制得一个简易的活动幻灯片。  相似文献   

17.
以廉价的γ-氧化铝为模板制备薄壁中孔碳材料,且可在制备过程中方便地对碳材料的孔结构、微孔率等参数进行调控.以原位聚合的酚醛树脂为碳源取代蔗糖,简化了制备流程.制得的碳材料不仅可以较好地复制氧化铝模板的孔结构,且比表面积比以蔗糖为碳源的样品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选用模板堆积孔径与模板自身直径差异较大的长棒状氧化铝为模板,成功地以一种模板、经过一次聚合-碳化过程制备出了具有双峰孔分布(PSD)结构的薄壁碳材料,两个峰分别位于4 nm附近的较小中孔区和13 nm附近的较大中孔区.此外,所得碳材料的比表面积(>1800 m2·g-1)和孔容(>4.5 cm3·g-1)均很高,而微孔率却较低,具有优异的中孔特性.将所得碳材料用作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电容可达200 F·g-1,且当电流密度从0.1 A·g-1升至1.0 A·g-1时,比电容仅衰减10%,表现出良好的电容性能.  相似文献   

18.
在上期本刊上發表了“高等师范学校化学系、科暫行教学計划简單介紹”,这对於想在業余进修的同志們是很有帮助的。現在想就我个人体会来談一談根据这个教学計划进修时应当看那些参考書。教育部自从教学計划頒佈以后,即积極着手拟定本系及專科各科目的教学大綱。就我所知,除了極少数的科目(系的农業化学,系、科的元素週期系統)未制定教学大綱外,其他各科目,均已先后制定出教学大綱。現在这些大綱大部分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新华書店公开發行。讀者可与当地新华書店联系訂購。  相似文献   

19.
杨恒权  张高勇  洪昕林  朱银燕 《化学学报》2003,61(11):1786-1791
通过对介孔分子筛HMS和MCM-41表面修饰,将乙二胺基和2,4-戊二酮引入到介 孔分子筛孔道内,制备出乙二胺基和戊二酮官能化介孔分子筛。首次将烯烃环氧化 均相催化剂MoO_2(acac)_2固载到乙二胺基和戊二酮官能化介孔分子筛孔道内,制 备出新型的、易回收、可重复使用的烯烃环氧化多相催化剂。环已烯催化环氧化表 明,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均相催化剂MoO_2(acac)_2相当,选择性大于80%。  相似文献   

20.
凯库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祺 《化学教育》1985,6(1):54-58
“我所阐述的理论,只是在前人播种过的土地上进行了耕耘,是种子发芽、成长后的一点收获,它既不是什么新的学说,也不是先觉者的才智进发出的思想火花[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