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亚辉 《珠算》2009,(1):46-47
无论在传统领域的信贷政策上,还是融资方式的创新上,亦或对外结汇方面,“金融国九条”都做到了实质性的突破,以缓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忧。6600亿流动性加千亿政策贷款2008年12月23日,央行宣布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并放松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继10月8日宣布双率下调后第三次双率同时下调。  相似文献   

2.
又见加息     
《珠算》2010,(11):14-14
经历数月“加息”传言之后,靴子终于落地。央行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次重新祭出加息利器距离2007年的最后一次加息,已时隔两年又10个月。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之谜     
缥缈 《珠算》2012,(7):28-28
5月12日,央行宣布今年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6月7日晚间,央行宣布调降居民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3年半来央行首次降息。在此期间,4月以及5月的经济指标显示宏观经济的总体概况,其趋势是短期向下,中期未必乐观。中国经济下行、信贷持续维持较低的发放水平,本来均是市场预期。但与此同时,市场同样预期央行将有一定的措施,弥补实体经济在流动性方面的紧张状况。因此.从金融改革的角度看问题,业界对于本次“降准”以及“降息”(即“双降”)的时机,有很多精彩的评论,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其对于市场当前的流动性紧张,有相当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缥缈 《珠算》2012,(4):26-26
20.5%从2月24日起,央行再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降至20.5%。"降准"一直是被市场所期待的"放松"信号。6%3月12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上,对此的解释是:"从理论上讲,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可以非常大,现在是20%出头,但我们也有过比较低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存款准备金率只有6%。  相似文献   

5.
利用引入流动风险的Montin-Klein 模型,分析当央行对存款保险及存贷款利率实行监管时,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当央行对存款保险进行监管时,存贷款利率随保险金上限增加而增加;当对存贷款利率实行监管时,商业银行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优决策,惩罚利率及拆借利率都对其策略产生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成本过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央行的监管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商业银行也实施不了其最优策略,商业银行还必须作许多内部调整以适应国际大环境.这些分析给中国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央行对实行有效监管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动态     
《珠算》2011,(5):18-18
央行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为央行年内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举将使央行从银行系统回笼资金约人民币3,500亿元。  相似文献   

7.
数字     
《珠算》2011,(2):18-19
0.5个百分点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8.
声音     
《珠算》2011,(7):19-19
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息预期加大 从6月20日起,央行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高位。此前分析师普遍预料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还将出台更多紧缩政策、但市场预期一直围绕着近期加息,经济学家指出加息是收紧政策更为有效的工具对此业内出现了各种讨论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陈博闻 《珠算》2011,(5):31-33
中国人民银行从4月21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4次、也是自去年以来第10次上调仔歉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0.5%的历史高位。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在进一步收缩银行体系的宽裕流动性。据估算,准备金率每上调0.5个百分点,可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3600亿元。  相似文献   

10.
数字     
《珠算》2011,(4):18-18
0。50个百分点心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近日,央行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备受关注之际表示,将把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0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决定从3月25日起生效。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4.9%,与1月份的升幅持平。研究公司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分析师Mark Williams表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要比加息力度低;这表明中国央行坚持逐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Shibor期限结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央行一直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央行将把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培育成基准利率。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本文以Shibor作为研究对象,构造了Shibor期限结构的基础模型。为了进一步找出Shibor的变化规律,对于基础模型我们做了不同的扩展,并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对我国的Shibor期限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隔夜、1周、2周、1个月Shibor具有很强的均值回复特性,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Shibor不具有显著的线性均值回复特征;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Shibor期限结构的扩散项部分是对称的,而隔夜、1周、2周Shibor期限结构的扩散项部分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2.
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从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的角度出发对Shibor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分析,认为Shibor虽然运行时间不长,但却具备了基准利率的主要特征.Shibor作为基准利率更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理财月历     
《珠算》2011,(6):16-16
缓解通胀预期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5月18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去年以来准备金率的第十一次上调。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在进一步回笼市场的宽裕流动性,管理通胀预期。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4.
岳生 《珠算》2009,(6):21-21
在一季度信贷创出4.58万亿的天量之后,市场对4月份信贷规模是否可持续一直密切关注。根据最新报道,四大行4月份新增信贷仅为2200亿元,不到3月份四大行新增信贷规模的1/4。同时,如果按央行一季度数据所显示国有银行新增信贷约占全部信贷50.5%的比例,4月份全部金融机构的新增信贷也就44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来源 央行在2006年8月19日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后,许多希望尽快享受新利率的储户,纷纷选择将仍在存期内的定期存单提前支取后办理转存.银行提醒储户,1年期存款在54天内、2年期存款在110天内、3年期存款在165天内、5年期存款在284天内提前支取,转存同期限定期存款是合算的.反之不要盲目提前支取,以免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6.
以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储蓄存款、企业存款、银行贷款、收入、利率、CPI为变量,依据变量之间的经济关系,构建6组VAR模型,考察存贷款派生关系以及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景气分析方法考察上述不同组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方向、时滞和力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存贷款之间具有派生关系,但是不同存贷款科目的派生过程各有不同.特别地,存款是贷款的先行指标,存贷款之间的增长拐点大概有9--12个月的时滞.存款是指标组中影响贷款最重要的指标,但是贷款不是影响存款最重要的指标.贷款转化成存款的速度很快,但是存款转化成贷款需要一个过程.除了存贷款之间的相互影响外,CPI、收入对存款有影响,CPI对贷款有影响,但是名义利率对存款和贷款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存贷利差收入是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存贷款定价问题是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的核心之一.在"代理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后悔系数和后悔效用函数,建立了基于双重厌恶银行的期望效用函数,并利用极值理论,确定了最优存贷款利差.双重厌恶期望效用函数反映了银行风险厌恶和后悔厌恶的双重特点,解决了现有研究忽略后悔情绪导致模型出现偏差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双重厌恶型银行最优的存贷款利差的决策问题,给出了其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后悔情绪之间的关系.通过与纯风险厌恶型银行最优决策的对比发现,对于双重厌恶型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对存贷利差影响的弹性要小于纯风险厌恶型银行,而后悔厌恶程度越大其弹性就越小.由于后悔心理的存在减小了信用风险对存贷款利差影响的弹性.  相似文献   

18.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3,(6):1079-1089
本文利用非平稳离散选择(NSD)模型,在两种时间刻度下,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中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定期利率的动态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并与支持向量机(SVM)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核心经济变量及其纵向相对水平变化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决策具有显著且较优的解释能力.根据样本外模型预测结果,本文认为以月度为单位对央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行为进行分析预测比以季度为单位更为合适.虽然SVM模型整体样本外预测能力优于NSD模型,但NSD核心差分变量模型对央行上下调整政策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本文结论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决策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有助于市场主体衡量经济运行状态,及时把握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动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主要用于国内零售支付需求,与第三方支付既相似、互补又存在差异,而各方对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的竞争与取代问题看法不一.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从支付竞争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会加剧支付市场竞争,引起第三方支付利润降低和平台过多收集隐私数据问题;当两种支付工具存在明显差异时,无论央行数字货币处于发展初期或发展稳定期,央行数字货币都不会取代第三方支付,并且二者在用户方面的竞争主要由支付平台的内在价值和支付服务质量决定.另外,通过分析央行数字货币补贴竞争策略对支付竞争的影响,发现当前的补贴竞争策略是有效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单边补贴策略是央行数字货币推广的一种优势策略.研究不仅丰富了双边市场理论,也为支付市场反垄断执法和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流通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发.  相似文献   

20.
CFO行踪     
《珠算》2011,(4):17-17
G7央行联手稳定日元汇率 近日,七国集团(G7)央行联手稳定日元汇率的行动似乎显现成效,日元受抑走低。此前日本的强震与核危机触发日元急升。 这是G7自12000年援助问世不久的欧元以来,第一次联手干预外汇市场,向市场投放了数十亿美元。G7的举动反映了其忧虑,即日元大涨可能遏制日本出口,使日本经济重回衰退,进而减缓全球经济成长,扼杀市场信心。G7所有成员国都参与了此次市场干预行动,这种大规模联合举动旨在打击投机行为,投机者可能更愿质疑日本采取单边行动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