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一节物理多媒体公开课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陷入了沉思.这节课的课题是“平抛物体的运动”.当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出发,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一个做平抛运动,得到了一个结论——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这个现象在多媒体上很明显.但当老师问学生“看明白了吗?”有学生提出“我不明白,这个现象不可能,老师你的这个动画是自己制作的,我不相信”.  相似文献   

2.
物理课属于理科类教学,往往见物不见人,缺少感情色彩.但是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角色,优化教学方法,就能够讲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1感情的交流 在学习“机械运动”、“参照物”这两个概念时,我别出心裁地以歌声切入课题:“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中穿行,暖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在这些美妙的音律中,就好像一条红线穿着两颗珍珠,一个是“动”,一个是“静”.再启发学生静中有动,动是被静烘托出来的.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启开了学生的心扉,…  相似文献   

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历来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这当然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岂不是把克隆一个个像自己一样的“实验员”当成了目标?所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科学探究中的“实证”理念.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实验员”和“熟练工”.我们的学生中应该有一部分人很可能就是潜在的未来知识创造者.我们的教学不应仅仅是告诉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是什么以及仅仅去“验证”早已被别人“验证”过的前人的某某结论,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拟就如何运用课堂提问开发学生智能谈些体会.1课堂提问的作用1.1激发学生思维 当学生的思维尚未启动时,提出问题,使他们产生悬疑,从而开动脑筋主动寻求答案,“问则疑,疑则思”,借以开发学生的内动力.要讲好一堂课师生间思路必须同步,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思维活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课堂上的反应做出恰当的处理.“热情期待”表明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思路是同步的.若遇“烦燥不安”“迷惑不解”等情况,教师首先要停顿一下发出提问的暗示,或提出一个…  相似文献   

5.
从初中进入高一级学校,物理跨了一个高台阶,常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是学生经常向老师谈的体会.为什么会产生这一情况呢?原因是他们的习惯思维在作怪,使他们在看问题时总有盲点,怎样才能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为所“框”、不为所“漏”.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殷皓 《物理通报》2007,(5):17-19
写小论文是引导高一学生物理课外学习的一个好方法.1能使学生物理课外学习具有探究性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巴尔扎克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求新知,激发创新意识.目前,仅满足于应付教师布置的几个课外习题而不善于主动质疑是高一学生物理课外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习中不通过质疑,就不能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熟练应用物理规律,也就无创新可言.许多学生解题时常“跟着感觉走”,同一类型的错误常常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7.
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理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改单纯的“学科教育”为“科学教育”,即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还要为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奠定必需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基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深刻地认识到,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也是物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陈小泉 《物理通报》2006,(11):19-21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观察也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类从观察中汲取新知识,而且旧知识在观察中也会活跃起来.教育家布鲁姆说:“如果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如果教师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那么不仅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更快地发展智力.观察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前概念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理论的基石”,是“物理思维的细胞”.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物理学的学习质量,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物理概念教学却并非易事,一般来讲,它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存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  相似文献   

10.
杜玉萍 《物理通报》2012,(4):124-125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中了解物理道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有许多的简易实验,本文介绍一个“自制简易喷雾器原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说新课程教学有别于以“接受式教学”为主的旧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是在教学设计上十分重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新课改更加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突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并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徐正海 《物理通报》2007,(12):56-57
在静电场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平行板电容器一极板接地的情境.老师解释时一般只是说“为了让接地极板保持和大地一样的零电势”,学生对此仍然比较困惑.原来,一方面我们能取大地的电势为零,且凡接地的导体电势皆为零,是缘于地球可以看作一个极大的(对通常的带电体来说是无限大的)导体球,  相似文献   

13.
1 设计思想 “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教师应该是科学问题的开发者.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以问题为载体,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一物理中“力的合成”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教学的起点,矢量及其运算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这就需要从“力的合成”的教学抓起.而在“力的合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其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加以验证,学生印象不深,被动接受.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和多次实践,自制了一套可以探究验证力的合成的演示实验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陈捷 《物理通报》2005,(6):62-63
高三物理复习阶段的综合练习中,经常会遇到水电站和潮汐电站这类题目.学生在分析这类题目时,“落差”就往往成为解决这类题目的瓶颈,也是决定这类问题能不能正确解答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只有找到这二类“落差”的本质.下面就这二类问题的落差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二册“反冲运动”一节开头,通过介绍“反冲式水轮机转轮的原理模型”实验来让学生认识什么叫反冲运动.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再做一个“蒸气式”的反冲运动实验,让学生认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反冲运动,这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认识反冲运动的本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问题提出 “学而不思则罔”这是古训,“反思”亦是当下新课程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教学理念。目前,教学中对反思认识,大多认为“反思”的主体是教师,即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活动的全过程。笔者并不太赞同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反思应该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强作用过程,当然教师的“反思”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巧用简易物理实验演示“三角支架”的受力谷玉凤(大庆铁人中学163411)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巧用物理演示实验,有助于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三角支架”各结点处的受力情况分析,是学生难于理解、倍感抽象的难点.在讲授这个问题时,...  相似文献   

19.
信号压缩是数字电路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就其物理本质而言,这里的“压”指的是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信号储存的密度;“缩”指的是在不影响感知效果的条件下减小信号中不必要的成分.人们对于“压”的理解通常比较深刻,下面以音频信号为例,主要从“缩”的角度出发谈谈音频信号压缩技术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胜春 《物理通报》2005,(10):62-63
1 引言 平抛运动是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第一个曲线运动,也是第一次应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利用一个好的实验来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