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植物线粒体中由重复序列介导的DNA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重组频繁发生,产生了具有不同拷贝数或不同化学计量级(stoichiornetrics)的DNA分子,其中一类分子以极低的化学计量级水平存在,被称为Sublimo sublimo是线粒体内潜在的遗传信息,是线粒体基因组丰富遗传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之一。本文就Sublimon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现象人们早就发现了。随着把雄性不育用于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才使雄性不育现象受到人们普遍地重视。关于雄性不育的遗传曾经有各种说法。希尔斯(Sears)在40年代总结了前人的说法,系统地提出把雄性不育的遗传划分为细胞核雄性不育、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三类。认为这三种类型的雄性不育是由独立存在、遗传基础各不相同的育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3.
遗传学,从“经典”遗传学或细胞遗传学发展到分子遗传学,已逐渐成为全生物科学的整合和基础部分,渗透到了各个分科的领域。在医学方面,就促进了人类遗传学和医学遗传学的不断进展,扩大了遗传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显示了有关的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前景。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和“洋为中用”的教导,摘要介绍这方面的一些国外资料,并谈谈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鳙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40 个10 碱基随机引物对长江中游鳙(Aristchthysnobili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所用引物中,有10 个能对鳙不同个体扩增出多态DNA 带,占总引物数的25% . 据所取长江中游自然繁殖的18条鳙样品的RAPD谱带的分析结果表明,鳙任意两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在0.938 6~0.985 7之间,平均值为0.966 1;遗传变异度则在0.014 3~0.061 4 之间,平均值为0.043 9;所分析样本的Shannon 表型多样性指数(Ho)为7.285 8,Shannon 多样性值(H)为0.053 2. 人工繁殖鳙的遗传变异度和Shannon 表型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长江自然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5.
江西穗花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5个自然穗花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10个引物对5个居群58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61条清晰的扩增带。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百分率(PPB)83.6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14 6,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H0)为0.465 4。  相似文献   

6.
绿色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探讨,是当前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已对近四十种植物的叶绿体DNA(ctDNA)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然而,有关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报道很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稻ctDNA的分离纯化较为困难。最近,我们将新鲜水稻嫩叶在缓冲液中直接匀浆,并调节细胞器悬浮液pH,改变细胞器表面带电状况的新方法,结合蔗糖梯度离心,成功地分离到纯净的水稻叶绿体,获得纯度较  相似文献   

7.
探讨DNA条形码分子标记作为华溪蟹属(Sinopotamon)淡水蟹类辅助分类工具的可行性。选取分布于鄱阳湖流域的6种华溪蟹属淡水蟹类78个样本,采用线粒体COI和16SrRNA基因片段以及ITS2核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同属序列片段,经DNA提取、引物筛选、PCR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及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计算得到的遗传距离和所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华溪蟹DNA条形码标准基因的选择。在本实验涉及的淡水蟹类个体及类群的识别上,16SrRNA和ITS2基因片段不适宜作为DNA条形码标准基因,而COI基因片段结合GenBank部分华溪蟹属序列数据分析,可区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75%的物种。以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为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可作为华溪蟹属淡水蟹类物种鉴定的辅助分类工具。  相似文献   

8.
DNA随机存储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生物大分子在模拟计算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无论是理论模型的研究,还是生化实验的验证,生物分子计算机正蓬勃地展现出它的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DNA随机存储器的研究在整个生物分子计算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分支.DNA随机存储器以环状单链DNA分子为存储介质,以4种碱基(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胞嘧啶cytos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对信息进行编码;以DNA分子与各种生化酶(Nicking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聚合酶)间的生化反应来模拟数据的读取和写入.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20世纪70年代从马来西亚引进的7对罗氏沼虾后代的养殖群体(简称NY)和90年代从新加坡引进的天然群体的F1与养殖群体交配繁殖的后代(简称NX)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OPM组随机引物对两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0.1~1.5kb之间.NY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simiIarity,S)为0.8819,NX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5)为0.5857.他们的遗传变异度(variability,V)分别是0.1181和0.4143.NY群体的变异度明显小于NX群体.这可能与NY群体长时期的近亲间或在小群体内繁殖导致种群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平板转化法研究了枯草杆菌在液体基本培养基 (MM)及LB中培养时通过DNA释放和感受态建立进行的细胞间自然转化 .结果表明 ,该菌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培养时均可在对数生长期向培养液中主动分泌有生物活性的DNA ,且细胞间接触有利于转化过程的进行 ,暗示在本实验条件下DNA供体细胞可能具有某种主动功能 .对感受态建立的研究表明 ,不仅是MM培养物 ,而且通常被认为不能形成自然感受态的LB培养物 ,当涂布于MM选择平板后均可利用细胞分泌或提取的DNA进行自然转化 ,其转化高峰均出现在对数生长末期 ,转化频率分别可达到 3× 10 -3 和 1.9× 10 -6.  相似文献   

11.
在生理酸度条件下(pH 7.4),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圆二色谱(C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并结合分子模拟,研究了咖啡酸(CA)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A与ctDNA的结合未引起ctDNA的熔点和粘度产生明显变化,NaCl浓度的增加,对CA-ctDNA体系紫外吸光度无明显影响,且单链DNA与CA的结合常数大于双链DNA,表明二者是以沟槽方式结合。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疏水作用是CA与ctDNA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FT-IR和分子模拟结果显示,CA主要与胸腺嘧啶(T碱基)结合。CD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A诱导ctDNA构象发生由B型向A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RAPD标记及其遗传多样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以雌、雄黄颡鱼DNA池为模板,从422个引物中筛选出61个RAPD反应重复性好、带型清晰明亮的引物,这些引物可用于黄颡鱼的分子标记或鉴定.采用10~11个引物先后对两批黄颡鱼(简称群体A和群体B)进行群体RAPD多样性分析.在群体A(21尾)中共检测到95个位点,其中27个为多态位点占总位点数28.42%,其群体Nei&Li氏遗传相似率为90.67%,Shannon信息指数为0.0918比特;在群体B中共检出4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2个占26.09%,其群体Nei&Li氏遗传相似率为93.27%,Shannon信息指数为0.0670比特.黄颡鱼的遗传多样性比已报道的普通鲫鱼和野生稀有鲫的低而高于长江鳙鱼.  相似文献   

13.
淡水蚌类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鱼鳃或鳍上,由于幼虫体型微小,依据其形态鉴定蚌种较困难,因此难以准确确定蚌类寄主鱼种类。通过提取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已知蚌种三角帆蚌钩介幼虫DNA,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寄生的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和三角帆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且种内分支明显小于种间分支长度。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9.3倍。说明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分子标记,能够正确鉴定寄生钩介幼虫蚌种,为确定淡水蚌类寄主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选取秦岭山脉地区华溪蟹属(Sinopotamon)淡水蟹进行DNA条形码研究,探讨DNA条形码在华溪蟹分类中的适用性。经与模式标本比对,采集样本为光泽华溪蟹指名亚种(Sinopotamon davidi davidi)、尖叶华溪蟹(S.acutum)、长安华溪蟹(S.changanense)和陕西华溪蟹(S.shensiense);选择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及核ITS2序列片段作为DNA条形码,经DNA提取、PCR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及测序数据分析,发现ITS2序列获取效率过低,不适宜作为DNA条形码;将实验获得62条COI序列与GenBank中的55条华溪蟹COI序列共同组成数据集,构建的NJ、ML树可明确鉴别光泽华溪蟹指名亚种(S.davidi davidi)、兰氏华溪蟹(S.lansi)、长江华溪蟹指名亚种(S.yangtsekiense yangtsekiense)、凹肢华溪蟹(S.depressum)及福建华溪蟹(S.fukienense),但尖叶华溪蟹(S.acutum)与长安华溪蟹(S.changanense)、陕西华溪蟹(S.shensiense)与长江华溪蟹桐柏亚种(S.yangtsekiense tongbaiense)及陕县亚种(S.yangtsekiense shanxianense)均因遗传距离过小而无法鉴别;NJ树显示长安华溪蟹(S.changanense)、尖叶华溪蟹(S.acutum)基本依据在秦岭两侧分布而分为两支,提示山脉对于华溪蟹分布起一定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按胸径将浙江省桐庐县白云源森林公园长叶榧群体划分为成体、小树、幼苗3个年龄级,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不同年龄级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分析.12个RAPD引物和12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199和180个条带,总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44.72%和56.11%.RAPD和ISSR分析均显示3个年龄级的多态位点百分率、Shannon信息指数、Nei指数以成体最高,小树次之,幼苗最低,表明长叶榧群体遗传变异呈衰退趋势.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内、年龄级间均存在遗传变异,但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年龄级内.RAPD和ISSR分析显示,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2869、0.3077,基因流(Nm)分别为1.2412、1.1231.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间的遗传相似度以幼苗与小树最高,遗传距离以幼苗与小树间最小.在长叶榧群体不同年龄级中,ISSR能检测到比RAPD更多的遗传变异,经Mantel检验,两种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子模拟技术,并结合DNA单双链、盐效应、熔点和粘度测量等实验,研究了生理酸度条件下(pH7.4)原儿茶酸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性质和结合模式。结果表明,ctDNA能够结合原儿茶酸,并通过静态方式猝灭原儿茶酸的内源荧光,两者的结合常数在10~3 L·mol~(-1)数量级,氢键和疏水作用是原儿茶酸与ctDNA结合的主要驱动力。原儿茶酸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ctDNA的熔点和粘度,单链ctDNA猝灭原儿茶酸荧光的能力大于双链ctDNA,并且NaCl浓度的增加对原儿茶酸-ctDNA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表明原儿茶酸与ctDNA主要通过沟槽模式结合。分子模拟显示原儿茶酸的结合位点在ctDNA的小沟区,且与碱基胸腺嘧啶(T)形成氢键。分子模拟结果进一步确证了二者之间的沟槽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固体熔化是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固体按惯例分四类:共价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和分子晶体。熔点(指一个大气压下)基本上按上述次序由高到低。熔点与晶体结合键,也即与原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等有关。对于各类晶体的熔化转变有过各种学说,即使对于纯金属,从唯象或从微观出发,提出过各种熔化机理,如熔化的力学模型(Sutherland)、振动模型(Lindemann),准晶模型(Lennard-Jones)、空位模型(Sutra)、空洞模型  相似文献   

18.
普通鲫鱼的RAPD标记及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采用了387个引物对普通鲫鱼进行了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析,筛选出了31个重复性好、可用于普通鲫鱼RAPD标记的引物.另用8个引物对普通鲫鱼(20尾)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这8个引物共检出4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24个,占总位点数的53.33%;据个体间共有带数和Nei′s遗传相似率计算公式,计算出普通鲫鱼平均遗传相似率为88.68%.上述两项指标的初步分析表明,普通鲫鱼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DNA甲基转移酶(Dnmt)可以催化DNA的甲基化反应的发生。生物体内DNA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演进。因此,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Dnmt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分子靶标。本文以DNA腺嘌呤甲基转移酶(Dam)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含-GATC-特定序列的双链DNA和巯基标记及二茂铁基团的两条互补DNA链作为阴阳探针,从Dam和核酸内切酶DpnI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出发,利用核酸链之间的竞争性杂交实现对甲基转移酶活性的检测,并利用λ核酸外切酶特异性识别作用,构建电化学循环放大检测甲基转移酶活性的新方法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0.
大肠杆菌在低Ca~(2 )条件下对外源DNA的摄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一定浓度 Ca2 的 L B培养基 ,接种大肠杆菌 HB10 1,37℃振荡培养至 OD6 0 0 为 0 .5左右 ,培养前或培养后加入 p BR32 2质粒 ,4℃放置一段时间后经氨苄青霉素筛选和质粒检测发现 ,大肠杆菌不经过高 Ca2 下的冰浴处理和热激活等过程就能够直接摄取外源 DNA;通过对转化子质粒拷贝数和氨苄青霉素抗性测定发现 ,这种转化方式进入菌体内的质粒 DNA同样能够进行有效的复制和表达 ,与传统的人工转化结果无本质区别 ;在一定范围内 ,大肠杆菌的转化频率与环境中的 Ca2 浓度成正相关 ,并且这种准自然条件下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实验结果对揭示大肠杆菌可能具有自然遗传转化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估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