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类的水解,排在电离学说这一章的最后,这样当学生掌握了原子結构学说和电离学说的基本概念以后来进行盐类水解的教学,这就不但有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亦有了必要,通过盐类水解的教学,不但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原子結构和电离学說有关的基本概念和为碳族元素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从理論上解释了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直接的起到了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故教材这样的安排是恰当的,而且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读过本刊1960年第七期上刊载的卢才英同志所写的“我是怎样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的”一文和本刊1962年第一期上宁潜济、吴见松二同志合写的关于对上一文提出不同意见的文章后,我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增益了不少知识。现在抱着参加讨论的态度,谈几点意见。(一)关于盐类水解的定义问题中学教材,不论1957年、1958年或1961年的版本,给盐类的水解都是这样下定义的:“盐类跟水的复分解反应叫做盐的水解”。它是就盐类水解这一反应系  相似文献   

3.
水解的狭义含义通常是指盐与水的复分解反应.即盐电离出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水电离出的OH~-或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水解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除了盐类与水的复分解反应外,氢化物、卤化物、氮化物、磷化物、卤代烷与水的反应等都属于水解反应.那么,广义水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水解产物?广义水解与狭义水解有何异同?本文想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王敏 《化学教育》2010,31(Z2):65-67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建立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初步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教学处理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久华  支瑶  陈欣 《化学教育》2006,27(12):23-25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以不同教学处理为核心变量,探讨了采用“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教学处理对高中生建构盐类水解认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观-本质”的教学处理,利于学生建构盐类水解概念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从“微观-本质”层面上分析溶液问题,形成分析溶液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刊1960年第7期关于卢才英同志写的“我是怎样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一文,我们认为是有必要商榷的。关于盐类的水解问题,在中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概念之一,学生不易掌握。为了使学生彻底理解这个问题,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深切了解这一概念的定义和正确运用这一概念,还要详细地考虑教学顺序与方法。讲清讲透基本概念,是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教师在树立一个概念、定义时,一定要把定义的内容讲清楚,指出这个定义包含  相似文献   

7.
陈晓娜  闫春更  周礼  周青 《化学教育》2018,39(19):41-46
采用二段式测试与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学生关于“盐类水解”内容的学习进行探查,了解学生盐类水解的定义与本质、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盐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盐类水解中3大守恒定律的应用、盐类水解的应用等6个主题的心智模型,包括样例依存模型、概念混淆模型、思维定式模型、宏-微-符认知偏差模型等,并给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看了本刊1960年第7期上发表的卢才英同志“我是怎样进行盐类的水解教学”一文以及1962年第1期宁潜济、吴见松二同志所写的对该文的商榷意见,他们所提的意见是宝贵的,不少经验都值得学习。但我们认为二篇文章所介绍的还不是解决水解的教学问题,其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错误,确有必要提出补充探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盐类的水解是分散在碳酸盐、硅酸盐、铝盐和铁盐各节中讲的。在碳酸盐、硅酸盐和钠盐中,主要讨论弱酸强碱盐的水解;在铝盐和铁盐中,主要讨论强酸弱碱盐的水解。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时,是以碳酸钠为例,学生往往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将分子方程式写作:  相似文献   

10.
方高飞 《化学教育》2016,37(3):30-33
以酸碱电离理论和酸碱质子理论视角下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为基础,阐述选取高中知识自然增长点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学观,培养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教材做加法,学业做减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杨杰  姜建文  曾承辉 《化学教育》2023,44(3):104-110
针对教材中“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主要因素”部分的实验进行改进。确定室温下滴加了石蕊的酸性溶液在pH=5.0时发生颜色突变,根据此条件下水、氨水的电离平衡常数,定量计算并配制0.09 mol·L-1的硫酸铵溶液,添加石蕊后初始颜色为紫色,通过对比加热、降温时溶液的显色变化,将铵根离子水解平衡移动的过程可视化。通过在“颜色溶液”中加入强碱弱酸盐探究双水解反应的本质,进一步验证温度、浓度对盐类水解造成的影响。实验简便快捷、效果明显,以可视化的思维过程助益学生建构完整的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12.
杨帆  陈璐  姚建萍 《化学教育》2013,34(5):44-46
对中学阶段所学的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和大学阶段所学的酸碱质子理论在解释盐类的水解问题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为大学化学教师尤其是高师院校的教师处理大、中学知识点的衔接提供参考,旨在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中学到大学学习的过渡,并为高校师范生毕业从教后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盐类水解问题在分析化学中运用甚广,一般分析教材中也都占有相当篇幅;但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效果尚欠良好。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吾人选用教材的组织内容。在实际拟订教学法时,理论系统性不够。现就正盐水解及酸式盐水解两类,有关氢离子浓度计算的教法问题,提供一些不成熟意见,希望教师们指教、补充及商讨。至于此类溶液中,其他离子分子浓度的计算,于获得氢离子浓度的数据以后,容易求解,本文不予讨论。一、正盐水解的一般公式最容易接受的推论方法,是由浅入深,并引人  相似文献   

14.
盐类的水解教学在普通中学和师范学校化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同时与商等学校普通化学教材有脱节现象,究竟应如何处理,希望大家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5.
自从十九世纪阿累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以来,H~+离子就被当作酸的特征。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实验表明,在酸性水溶液中,单个的H~+离子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人们根据各自的实验结果提出了“质子水合物、湿质子和水合氢离子”等概念。所用的表达式除了常见的H_3O~+之外,还有用H_(H_2O)~+、H~+  相似文献   

16.
王清华 《化学教育》2006,27(4):43-43
在盐类的水解中,存在水解平衡,水解平衡也是一种化学平衡,它同样遵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我们应该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准确运用于盐类水解平衡,不可断章取义。[题目]25℃时,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F和NaCl溶液中离子总数相比()A.前者多B.后者多C.一样多D.无法确定(注:原题出自任  相似文献   

17.
陈瑞雪 《化学教育》2013,34(1):19-21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之一,具有微粒观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系统地理解。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微粒观是从不同阶段、不同维度、不同水平进行建构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微粒观"的建构,以促进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的深层理解。分析了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和认识基础,设计了"弱电解质的电离"的关键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王文彩 《化学教育》1985,6(4):15-17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重视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和电离理论的教学,而对动态平衡的教学则重视不够。因此,学生在学到有关平衡的知识时常感到不好理解,甚至有的学生误认为,动态平衡不可捉摸,反正老师怎么说怎么有理!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呢?主要是习惯于绝对化地看问题,没有掌握好动态平衡观点。学生在学习上的缺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动态平衡观点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讲解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动态平衡的重要意义,要让他们象学习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和电离理论那样努力学好关于动态平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周昌林 《化学教育》2019,40(3):75-79
利用虚拟化学实验软件IrYdium Chemistry Lab为基本工具,探讨其在“盐类的水解”一节进行可视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教学应用价值。说明基于虚拟化学实验的可视化教学设计,能兼顾表达思维可视化过程和结果,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配合物KCaFe(SC_2O_3)_3·3H_2O在30、40、50℃的Clark-Lubs缓冲溶液中的酸性水解动力学。测定了不同温度和酸度的准一级速度常数K_(th),K_(th)。与[H~( 1)呈直线关系,K_(th)=K_1[H~ ] k_2,K_1是与平衡常数和速度常数k_1有关的常数,k_2为速度常数。提出的反应机制认为是通过不对称配位原子形成共轭酸,再发生铁-硫键破裂,酸性水解的活化参数△H~(?)=78.81±1.18kJ.mol~(-1),△S~(?)=-46.67±0.68J·K~(-1)·mol~(-1),与文献报导的具有不对称配位原子螯合物的酸性催化离解的数值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