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年高考福建文科卷第22题第Ⅲ问,许多考生对此题有似曾相识之感,但求解起来并不顺利.问题的解题策略有相当的开放性与发散度,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能力,让我们追寻探究的足迹,感受试题的风采.  相似文献   

2.
张琴竽 《数学通讯》2009,(11):19-20
紧张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当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笔者对一些考生做了问卷调查(其中也包括谈心的方式),从调查所反馈的结果来看,普遍认为2009年湖北卷理科试题整体而言较去年相比稍微简单一些,但对文科试题的反映却有些偏难.他们主要是认为客观题中的某几个题根本没有思路,从而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3.
邹生书 《数学通讯》2013,(11):15-16
2013年高考湖北卷文科第10题和理科第10题分别是文理卷选择题中的压轴题,两题题设条件基本相同,只是设问不同,理科设问是在文科设问基础上的推进,理科解答要用到文科结论从而体现文理有别,两题虽命制为小题但做起来相当于大题,只有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实力的考生才能拿下,试题区分度高,具有较好的甄别功能.  相似文献   

4.
2012年北京大学招收保送生面试和考试工作于2011年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大学进行,我校有近20位同学参加了此次选拔;笔试于18号上午进行,共6道题,考试时间为60分钟,文科考生做其中的1至5题,理科考生做其中的2至6题;以下试题是由学生通过回忆生成的,错误与不妥之处敬  相似文献   

5.
我省今年首次实施自主命题,贯彻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坚持了正确的命题原则.命题坚持能力立意,强化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反映考生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潜能,力求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体现四川特色.一、立足教材,重视基础文科卷有14道题、理科卷有10道题从教材题目改编而来,既凸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也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教材、重视双基.全卷难度分布合理,起点较低,分段设问,帮助考生拾级而上.同时加大了压轴题的难度,有利于反映各个层次考生的能力水平.试题准确把握文理科差异,适当降低文科考生的纯理论推理和证明要求,有…  相似文献   

6.
高考数学试题的题源很广,而其中有一定量的试题“来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这些试题体现高考“贴近考生、背景公开、控制难度”的原则和“以课本为本”的原则.研究这些以课本为题源的高考试题,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提升考生考试成绩.本文试对高考中以课本为题源的试题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7.
1.综合评述2003年高考理(22)题是一道有别于往年试题模式、操作性较强的压轴试题,解答此题主要用到数列、排列组合等知识,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解答此题并不困难,但从考生得分情况来看,得分率较低.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此题为试卷的最后一题,而该年高考试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中考试题的命制也在不断创新.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数学试卷,有一种新颖的题型让人耳目一新,那就是新定义型中考题.所谓新定义型试题,就是题干中首先给出一段阅读材料,介绍一种新的定义,然后要求考生在自学新知识的基础上,灵活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高考数学试题具有“新、活、难”等特点 ,由于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类题型题目难度及其梯度控制不足 ,致使考生考分普遍偏低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卷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但这套试题仍然不失为一份好试题 ,它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暴露 ,且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精神和方向 ,我们应认真研究 ,领会其给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和导向 .1 题型新颖 ,要求考生基础扎实 ,思维能力强 ,具有灵活地运用相应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理科第 1 9题是一个命题方式与新教材内容“简易逻辑”接轨的好题 ,题目…  相似文献   

10.
纵观 2 0 0 0年数学高考 ,笔者认为 ,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 :开放、创新 !1 历年高考试题中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与评价长期以来 ,开放性试题就一直是高考命题探索的重点和热点 .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开放性试题可以概括为两类 :一类是存在型开放性试题 ,如 1 989年理科第 2 3题 ,1 995年理科第 2 5题 ;另一类是归纳型开放性试题 ,如 1 993年文科第 2 6题 ,1 994年理科第 2 5题 ,1 998年理科第 2 5题 ,1 999年理科第 2 3题 .这两类试题都突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不但会演绎法 ,也必须会归纳法 ,不但要掌握逻辑…  相似文献   

11.
余锦银 《数学通讯》2010,(3):48-51,54
高考试题在“露脸”前属国家“绝密”材料,总是让人充满神秘的期待,可考生一进考场就又有些紧张,常常不能正确解读题意.其实,高考试题常常会给考生一些暗示,关键是看考生能否读懂暗示、识破关系.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谈谈高考试题自身对其解答思路的几类暗示.  相似文献   

12.
依托以往高考数学试题,通过改造变形命题方法,使旧题“旧貌换新颜”,编制出富有新意的试题,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常用方法.本文介绍2011年高考湖北文科卷第20题的命题渊源与另解.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2006年高考数学试题延续2005年试题的风格,保持了一定的稳定,坚持重点内容重点考,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有新的突破,注重创新意识,不少题目较新,不落俗套.一、命题特点1.今年试卷在试题结构进行了微调,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题量由“12+6+5”调整为今年的“10+6+5”,同时减少了客观题(选择题)的分值,增加了主观题分值.2.试卷比较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以中档试题为主,知识覆盖面比较宽,10个选择题前几道题易于下手,涉及到三角与函数、统计、不等式、集合、概率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大多数考生都可以完成.3.试卷所…  相似文献   

14.
1997年(文科第7题)、1998年(理科第19、24题)、1999年(理科第6题)连续三年的高考试题均涉及到了函数的图象或方程的曲线的对称问题,这说明以“对称”为载体的数学问题是高考命题者所关注的内容.由于对称的问题将函数的图象、性质,图象的几何变换(如平移、对称等)、抽象的逻辑推  相似文献   

15.
黄健 《数学通报》2022,(9):11-16
高考是国家选材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检验教学教研质量的基本手段.2022年新高考全国1卷(下称新1卷)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原则[1],紧扣高中数学主体内容,突出学科特点,重视理性思维,强调关键能力.试题比例恰当,基础题源于课本、中档题追求内涵、高档题灵活创新,呈现出“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特点.试卷注重对概念理解的考查,引导教学回归本源,大部分试题以经典问题为载体,通过适度改编,考查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程度.同时,试卷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多处设置问题情境,真正让知识学以致用.在一些关键的能力题上,试卷通过多题引导、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提示,力求有效区分学生层次.试题的解答追求通法通解,摒弃各类“秒杀”技巧,体现公平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高考数学文科解答题一般为6个题,分别为三角函数题、概率题、导数题、立体几何题、解析几何题、压轴题(代数型或几何型),变一题把关为多题把关,前两题一般难度稍低,后四个题分别考查不同的内容,入口宽,但设置层层关卡,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考生进行四种能力的考查,用以区分考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题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是在某个单一的知识点挖掘,而是注意多个知识点与方法的联系与有机结合,在知识、方法网络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  相似文献   

17.
一道高考数列题的错解与多解362100福建惠安一中陆文郁1994年“3+2”高考文科第(25)题是一道公认的好题,但是好在哪些地方却是众说不一.笔者的研究表明,此题有良好的选拔性、导向性和很强的训练价值.下述三个方面我们尤为欣赏:(1)试题直接来源于...  相似文献   

18.
纵观各种资料,对“大众化”的含义理解有所不同,本文所指的大众化试题是指解题时所应用的数学知识要求不高,有些甚至只需要小学的数学水平就可以了.近年来,这种类型的试题频频出现在各地的高考及高考模拟试卷上,如2004年上海卷的第16题,2001年全国卷第12题,2002年北京卷的第20题等.虽然这类大众化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深,但考生却颇感头痛,所得的分数也不多.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考生对此类问题的题意不甚了解.本文就这一问题作分类赏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北京市、湖北省等六省市会考后采用“3+2”型高考的第一年(以下简称新高考)。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专家对高考各科命题的重要讲话,广大考生和教师对今年的考题极为关注。数学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今年数学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特别难的题,能够动手,全部做了。中学教师阅卷后确实感到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高,有利于大学选拔新生,也有利于中学数学教  相似文献   

20.
第(24)题,为全卷的最后一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方面,应有较高要求.首先,试题及其解答所涉及的知识应足够多;其次,应有相当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能够深刻考查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同时,还得使试题有良好的区分度,题型设计上应坚持贴近基础、入口宽的原则,起点不宜太高,应让多数考生有门可入;进而,入门之后,还得设置若干关卡、屏障,让不同成绩层次的考生能分别攀登至各个不同的相应高度,并使最优秀的考生得以脱颖而出。基于上述考虑,该题取材于几何与代数的结合点上,属平面解析几何题.试题给出了鲜明的几何情景,提出轨迹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