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瑜  陈卓  陈雪冰 《有机化学》2021,(2):731-737
2-喹啉酮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活性分子中,并且是重要的杂环合成砌块.建立了一种乙酸酐促进下,环状β-烯胺酮和丙二酸通过[3+3]环合反应构建2-喹啉酮化合物的新方法,产率为70%~87%.该方法具有原料简单易得、操作简便、路线简洁、目标化合物可修饰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锅法合成双环吡咯酮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以杂环烯酮缩胺1为合成砌块,在1,4-二氧六环溶剂中,三乙胺作碱,与乙二醛在50℃下反应,一步法关环合成了双环吡咯酮类化合物3a~3i.该方法具有合成路线简洁、后处理简单、原料易得、产率高和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锅法合成哌嗪酮取代醌类衍生物的方法.该方法以哌嗪酮烯胺酯为合成砌块,以乙腈为溶剂,醋酸作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哌嗪酮烯胺酯1与醌类化合物2的α-C选择性烷基化反应,再经氧化脱氢简洁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哌嗪酮醌类衍生物3a~3l,产率70%~88%.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合成路线简洁、产率高和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3-胺基雌激素是潜在的雌激素药物,传统的合成方法以雌酚酮为原料,难以进行多样性导向的快速合成.以19-羟基雄甾-4-烯-3,7-二酮为原料,利用串联的retro-aldol芳构化/分子内亲核加成高效合成了6-取代-3-胺基雌激素.该方法试剂易得,操作简单,可一步反应同时导入两个取代基.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易得的色酮-3-甲酸1与手性仲胺2为原料,在无催化剂和室温条件下,以氯仿做溶剂发生Michael加成/脱羧/开环反应,合成了11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水杨酮拼接手性烯胺类化合物3a~3k,产率72%~91%,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进一步通过单晶确定了化合物3a和3i的结构。该方法不需要添加任何催化剂,利用色酮-3-甲酸的高亲电性和手性仲胺中氮原子的高亲核性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生成的手性中间体不稳定发生开环反应,最终得到产物水杨酮拼接手性烯胺类化合物3,可以为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提供多样性的合成子或者作为催化剂手性配体。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条新的路线用于他汀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R)-4-氰基-3-羟基丁酸乙酯的合成. 以廉价、易得的L-(-)-苹果酸为起始原料, 经酯化、还原、溴代和氰化四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R)-4-氰基-3-羟基丁酸乙酯, 合成总收率为56.7%. 所有中间体和最终产物均由ESI-MS, 1H NMR和13C NMR光谱及比旋光度表征并与文献值比较. 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收率良好, 产物容易分离纯化, 是一条适合大规模制备(R)-4-氰基-3-羟基丁酸乙酯的新合成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以杂环烯酮缩胺为原料与含氟β-二羰基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一步法"合成含氟双环吡啶类化合物的方法.以含氟β-二羰基化合物三氟乙酰乙酸乙酯(2)、六氟乙酰丙酮(3)为砌块在1,4-二氧六环溶剂中,醋酸催化下分别与杂环烯酮缩胺1反应,"一步法"简捷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含氟双环吡啶类化合物4a~4e及5a~5e,产率79%~95%.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合成路线简捷、产率高、后处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文丽荣  王书文  李明  杨华铮 《中国化学》2005,23(9):1231-1235
利用3-取代-4-氰基-5-氨基-1H-吡唑分别与取代烯胺酮反应,合成了共12种新的2-取代-3-氰基-7-芳基吡唑并[1,5-a]嘧啶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红外、核磁、元素分析进行表征。另外,利用X-单晶衍射对化合物4a的结构进一步加以确认。同时提出了反应可能的机理,并对部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铜催化胺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在CuCl催化剂的存在下,胺与1,3-二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可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室温条件下顺利进行,生成烯胺酮化合物,收率为75%~98%.合成了16种烯胺酮化合物3a~3p,其中,3p为未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一种合成新型色烯-茚二酮类化合物3的方法.该反应以简单易得的2-羟基查尔酮(1)和1,3-茚二酮(2)为原料,以甲苯为溶剂在无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反应.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都通过了1H NMR,13C NMR,IR和HRMS的表征.该反应的可能机理为分子间迈克尔加成/分子内环化/氧化的串联过程.目标产物3a~3h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在464~482 nm之间.  相似文献   

11.
以伯胺和1,3-二羰化合物为原料,在高频振荡(HSVM)条件下采用无催化剂、无溶剂的新方法缩合一步合成18个β-烯胺酮(酯)类化合物,收率60.8%~96.5%.新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率高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用核磁共振、气相质谱联用的方法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刘仁明  黄雄  刘雄利  张敏  彭礼军 《合成化学》2021,29(12):1071-1076
基于新的合成方法学研究,以色酮-3-甲酸1与二级胺2为原料,在无催化剂条件下,在二氯甲烷中发生Michael加成/脱羧/开环反应,合成了15个水杨酮烯胺化合物3a~3o,产率72%~92%,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并进一步通过单晶确定化合物3o的结构。该方法不需要任何催化剂,利用色酮-3-甲酸的高活性和二级胺的亲核性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生成的中间体不稳定,发生脱羧和开环反应产生目标产物水杨酮烯胺化合物3,可以为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提供多样性的合成子或直接作为催化剂配体。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合成吡咯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方法以1,1-烯二胺类化合物(1)和顺丁烯二酸酐(2)为原料,以三乙胺为碱在1,4-二氧六环溶剂中,加热回流,简洁、快速地合成了一系列亚胺类吡咯酮类化合物.产率68%~90%.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合成路线简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明  郭维斯  文丽荣  杨华铮 《有机化学》2005,25(10):1230-1234
利用取代烯胺酮1与3-甲硫基-4-氰基-5-氨基-1H-吡唑(2)反应,用传统和微波2种方法合成了6种化合物2-甲硫基-3-氰基-7-取代苯基吡唑并[1,5-a]嘧啶(3a~3f),化合物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IR,1H NMR所证实.对比两种方法,微波辐射具有用时少、环境友好、易纯化和产率高的特点,同时,探讨了反应可能的机理,并对所有化合物的杀菌和除草活性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一类新型的微波辅助对甲基苯磺酸促进的[3+3]环化反应.利用烯胺酮或烯胺内酯可作为1,3-双亲核试剂及炔丙醇可作为1,3-双亲电试剂的特性,使其在微波辐射及对甲苯磺酸促进条件下于冰醋酸中在70℃反应,实现了[3+3]环化反应,分别区域选择性地合成了2,2-二芳基取代四氢喹啉-5(1H)-酮衍生物和2,2-二芳基取代二氢呋喃并[3,4-b]吡啶-5-酮衍生物,产率良好.该反应利用微波合成技术促使反应,在短时间内完成(30min),唯一副产物为水.此外,该方法具有原料简单易得、操作简单及底物普适性广等优点,从而为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稠合吡啶骨架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绿色、经济且高效的合成策略,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由缺电子烯烃(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反应快速转变成功能化烯胺的新方法.缺电子烯烃在N,N-二甲基酰胺(DMF)溶剂中,在NaOAc促进下与NBS反应,可快速转变成相应的烯胺.在优化的条件下,考察了12种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与NBS的反应情况,各种β,β-二氰基苯乙烯衍生物均能转变成相应的烯胺,证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收率高(最高收率可达98%).所用催化剂易得、稳定,价格低廉,并且反应具有高度的区域选择性,为合成功能化烯胺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所有产物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率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17.
建立合成茚酮并吡咯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方法,该方法以N-烷基-1-(甲巯基)-2-硝基乙烯胺(1)和水合茚三酮(2)为原料,在乙醇溶剂中无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反应一步法简洁、快速地合成了一系列茚酮并吡咯类化合物.收率91%~98%.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单,路线简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6-三氟甲基烟酸是合成含氟药物关键中间体,本文以氰基乙酸和三氟乙酸为原料,经过加成-消除、Stork烷基化、缩合成环、水解等多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经优化反应条件,该路线的总收率达到45%。该路线原料易得、收率高、操作简单且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9.
色酮化合物因其独特的骨架结构在抗肿瘤、抗菌和抗炎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药物活性.以Cu(OAc)2为催化剂,CF3SO2Na为三氟甲基自由基源,过氧化叔丁醇(TBHP)为氧化剂, 2-羟基苯基烯胺酮经自由基加成串联环化反应合成了3-三氟甲基色酮,反应条件温和,烯胺酮底物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20.
正N-Science 2018,360,1438~1442羰基化合物(醛或酮)是一类非常常见、重要的化合物,但很少用作催化剂来催化化学反应.受L-苏氨酸醛缩酶催化甘氨酸与醛之间的羟醛缩合的启发,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赵宝国课题组提出了羰基催化的新催化模式:以羰基化合物(醛或酮)为催化剂,催化伯胺α-位官能团化,实现由简单易得的伯胺化合物直接合成各种复杂的、重要的胺类化合物.基于L-苏氨酸醛缩酶,发展了轴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