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大珩先生生平简介王大珩先生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1949~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  相似文献   

2.
王大沂先生祖籍江苏吴县,生于1915年。193B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王大沂先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从师于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mer)教授进行光学玻璃研究。他是当时英国最早从事稀土光学玻璃研究的两位专家之一曾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  相似文献   

3.
王大珩先生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江苏苏州人。他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留学英国,获伦敦大学硕上学位。后在雪菲尔大学和公司从事玻璃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大珩院士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他自20世纪30年代投身光学研究以来。孜孜不倦地奋斗了近70年,为开拓我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为我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激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大珩先生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他是我国“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倡导者,在我国科技决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在王大珩先生90寿辰  相似文献   

5.
《光学与光电技术》2011,9(4):I0001-I0002
王大珩先生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  相似文献   

6.
《物理通报》2006,(5):M0003-M0003
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26年,李政道先生说:从一位教授(叶企孙)、两位助教开始,不到1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进入全国前列.在这10年左右时间培养出王淦昌、钱三强、何泽慧、施士元、彭桓武、王竹溪、胡宁、张宗燧、林家翘、钱伟长、王大珩、葛庭燧、赵九章、陆学善、陈芳允等一批大师级人物.其后又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在80年的历程中共有82位两院院士师从清华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7.
1979年,中国光学学会成立伊始,在理事长王大珩先生的倡导下,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学会决定出版一本全面反映我国光学领域进展的学术期刊——《光学学报》,王大珩先生担任第一任主编。1980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上海光机所共同承办《光学学报》,并随后开始了筹备编辑委员会、征稿等工作。1980年2月开始收到稿件,  相似文献   

8.
我于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分配到长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1958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1964年随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的建立,又南下回到上海,至今已有50多年了.中国光学学会1979年12月在北京成立.会上,在王大珩先生的倡导下,...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光学玻璃的透光性能是光学玻璃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我们通常所讲的光学玻璃透光性能是指1厘米厚的玻璃试样对光的吸收程度。目前,各个国家对这一质量指标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西德的肖特玻璃厂,英国的皮尔金顿  相似文献   

10.
缅怀钱临照先生对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电镜学会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自勤 《物理》1999,28(12):746-748
钱临照先生1906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物理系,受到过胡刚复先生和严济慈先生的教诲.1930—1931年,他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1930年,叶企孙先生访问东北大学时曾和钱临照见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被迫入关,被严济慈先生录用为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34年,他在叶企孙先生的鼓励下考取中英庚款公费名额赴英国留学.1937年他回国后先后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1999年7月26日在合肥去世.他的一生业绩已有麦汝奇的专文介绍(见1996年…  相似文献   

11.
1982年9月是我国第一个专业光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我国著名科学家、光学专家王大珩教授是该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第一任所长和现任所长。王大珩教授1915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29年至1932年攻读于青岛市礼贤中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2.
高剂量耐辐射光学玻璃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我所曾受国家有关部门委托,于1971年9月完成,并发送有关兄弟单位征询意见。时值国家大力提倡建立各种技术标准之际,予以发表。 本标准适用于耐辐射能力为1×107伦琴r射线的耐辐射光学玻璃,简称700系列耐辐射光学玻璃。  相似文献   

13.
光学玻璃研抛用磁流变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仇中军  张飞虎  董申 《光学技术》2002,28(6):497-498
利用智能材料之一的磁流变液 (MRfluids)作为加工工具对光学玻璃进行了精密抛光加工。讨论了适用于光学玻璃抛光的磁流变液的配制机理及磁流变液对光学玻璃抛光效果的影响因素。针对光学玻璃磁流变的抛光原理和特点 ,开发配制了适合于光学玻璃加工用的磁流变液 ,并用该磁流变液对光学玻璃进行了实验加工。结果表明 ,最终得到的光学玻璃表面经过AFM测试 ,得到Ra =1 0 1 5nm。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光学学报》创刊于1981年,40年来为中国光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光学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之一. 正如创刊主编王大珩先生反复提到的"光学老又新",光学既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又在信息时代不断迭代创新.人类很早就观察到了光学现象,如小孔成像,之后衍生出许多新领域,如光场调控、微纳光学、超快光...  相似文献   

15.
吕玉恒 《应用声学》1995,14(3):47-47
应香港声学学会和英国声学学会香港分会邀请,上海声学学会代表团一行六人于1994年12月15日至ZI日访问了香港.上海声学学会正副理事长冯绍松和赵松龄教授任正副团长,团员有章奎生、王提贤、吕玉恒、朱茂林等高工.香港声学学会主席盛冠伟博士、英国声学学会香港分会主席陈炳祥先生精心安排并陪同访问.在港期间,代表团拜访了香港政府环境保护署,听取了环保署噪音政策组介绍.参观访问了从事噪声控制工程设计、施工、安装的雅士(IAC)消声器材(香港贿限公司、康冠伟顾问有限公司、仙垦工程有限公司、纳普(NAP)声学工程(远东)有…  相似文献   

16.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张文裕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11月5日20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张文裕先生1910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E.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1938年取得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张文裕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忱于1938年秋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张文裕先生再度出国,先后在  相似文献   

17.
光学玻璃的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耀祥 《应用光学》2005,26(5):61-066
随着光子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玻璃和光的相互作用改变光的极化态、频率、相干性和单色性,以及产生光子和探测光子的新型光功能玻璃成为光学玻璃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针对光学玻璃及其在光学和信息技术等相关应用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作了介绍,重点阐述了非线性光学玻璃、梯度折射率光学玻璃、激光玻璃以及其他光功能玻璃的主要特性和发展状况,并对我国的光学玻璃工业发展作了回顾。  相似文献   

18.
《物理》2007,36(12):I0001-I0004
施士元先生(1908—2007)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教育家和核物理学研究先驱,他于1929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在居里夫人指导下从事核谱学研究.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的一名物理学博士。施士元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谱学研究的学者。他1933年回国后.受聘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从此在南大执教50多年,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是南京大学核物理和金属物理学科的开创者。施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科教事业.热爱物理学,为我国物理学教学事业兢兢业业、勤奋刻苦地贡献了一生.为祖国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物理学人才。2007年9月28日,施先生走完他多彩的百年人生,在南京安详逝世。施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他诲人不倦、平易近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高贵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为我国物理学发展所做出的宝贵贡献将永不磨灭。为永久纪念施士元先生的功绩.本刊特约施先生的多位学生、同事撰文.刊出此缅怀专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物理通报》2005,(9):6-8
彭桓武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们那一时代的很多同学、朋友们的老师.彭先生于1949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到现在已有56年了.自彭先生回国以来,可以说我一直是长期跟彭先生打交道的学生之一.如果说到我跟彭先生的渊源,还要早一些,早在1949年以前我已经听说过彭桓武先生的大名.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冯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七五”重大项目《新型非线性晶体和激光晶体的探索与研究》结题验收会于1991年12月23-2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 评审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综先生主持,干福熹等八位专家参加.冯端教授做了整个项目总结汇报.有13篇学术报告概括了这个项目几年来取得的科研成绩.本大项目包含五个子课题,有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六个单位、一百多人参加.评审组专家和全体与会专家卢嘉锡、王大珩、唐敖庆、师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