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四种以Nsp^2和Nsp^3为配位原子的取代不对称多齿氮杂大环化合物,制备了它们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研究了配体的结构与其配位性能的关系。以吡啶环为侧链功能基的配体L^1和L^2可根据其环大小选择性地识别Na^+或K^+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1:1型配合物,而与Hg^2^+,Cd^2^+等离子则形成1:2型配合物。大环配体L^3与Co^2^+和Na^+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中两个冠醚环和一个Na^+离子形成夹心配位结构。L^5环中有两个配位中心,因而可同时与两个Ru^2^+离子配位。L^1和L^2均表现出对不同金属离子良好的液膜传输性能和传输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四种以Nsp2和Nsp3为配位原子的取代不对称多齿氮杂大环化合物,制备了它们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研究了配体的结构与其配位性能的关系.以吡啶环为侧链功能基的配体L1和L2可根据其环大小选择性地识别Na+或K+离子,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1:1型配合物,而与Hg2+,Cd2+等离子则形成1:2型配合物.大环配体L3与Co2+和Na+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中两个冠醚环和一个Na+离子形成夹心配位结构.L5环中有两个配位中心,因而可同时与两个Ru2+离子配位.L1和L2均表现出对不同金属离子良好的液膜传输性能和传输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四种以Nsp2 和Nsp3为配位原子的取代不对称多齿氮杂大环化合物 ,制备了它们与不同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和光谱表征 ,研究了配体的结构与其配位性能的关系 .以吡啶环为侧链功能基的配体L1和L2可根据其环大小选择性地识别Na+或K+离子 ,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 1∶1型配合物 ,而与Hg2 +,Cd2 +等离子则形成1∶2型配合物 .大环配体L3与Co2 +和Na+离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中两个冠醚环和一个Na+离子形成夹心配位结构 .L5环中有两个配位中心 ,因而可同时与两个Ru2 +离子配位 .L1和L2 均表现出对不同金属离子良好的液膜传输性能和传输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几种四吡唑类卟啉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Ru^2^+离子的配位性能。结果表明,配体环中4个sp^2杂化N原子均参与对Ru^2^+配位,形成一个近似配位平面,另有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轴向配体位于平面上下,形成稳定的八面体配位结构。根据轴向配体的配位稳定性可方便地将其进行交换。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几种四吡唑类卟啉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Ru^2^+离子的配位性能。结果表明,配体环中4个sp^2杂化N原子均参与对Ru^2^+配位,形成一个近似配位平面,另有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轴向配体位于平面上下,形成稳定的八面体配位结构。根据轴向配体的配位稳定性可方便地将其进行交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五种新型四吡唑大环化合物的合成, 探讨了它们对Li^+, Na^+苦味酸盐的CH2Cl2液膜传递性能以及对Ru(Ⅱ)离子的配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这类大环配体对两种碱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液膜传递速度; 与Ru(Ⅱ)的配合物中除四个吡唑环参与配位外, 另有一分子DMSO和分子H2O从轴向与Ru(Ⅱ)配位, 形成稳定的八面体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五种新型四吡唑大环化合物的合成, 探讨了它们对Li^+, Na^+苦味酸盐的CH2Cl2液膜传递性能以及对Ru(Ⅱ)离子的配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这类大环配体对两种碱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液膜传递速度; 与Ru(Ⅱ)的配合物中除四个吡唑环参与配位外, 另有一分子DMSO和分子H2O从轴向与Ru(Ⅱ)配位, 形成稳定的八面体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CNDO/2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碱金属离子Na^+,K^+和Cs^+与2,3-苯并-8,11,15-三甲基-18-冠-6(简称BC3-18C6)在溶液中发生的配位反应,计算了配位反应中CNDO总能量的变化,再现了量热法所得出的碱金属离子Na^+,K^+和Cs^+与BC3-18C6在溶液中生成配合物的稳定性次序:K^+>Na^+>Cs^+。所计算的配位能和配合物的水化能表明,在水溶液中碱金属水合离子与冠醚配位,形成稳定的二水配位的碱金属离子冠醚配合物[M(BC3-18GC6)(H~2O)~2]^+。碱金属离子与冠醚中的氧形成的金属-氧键不如其水合物中的金属-氧键强,碱金属离子能与冠醚配位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主要是由于配体的大环效应和配合物的溶剂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展虹  吴成泰 《有机化学》2002,22(8):582-586
利用Mn^2+,Ba^2+及Sr^2+作为模板离子,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含呋喃环系 Schiff碱型大环化合物,如L^1和配合物L^2Ba(ClO4)2,L^3Ba(ClO4)2和L^4Ba (ClO4)2.L^2-L^4的Ba^2+配合物经与NaSO4水溶液反应解络,得到自由配体L^2, L^3和L^4,配体L^2和L^3分别与Sr^2+作用,得到配合物L^2Sr(ClO4)2和L^3Sr (ClO4)2。上述大环配体和各种配合物均经元素分析,IR,^1H NMR,MS等证实了它 们的结构和组成。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几种四吡唑类卟啉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Ru2+离子的配位性能.结果表明,配体环中4个sp2杂化N原子均参与对Ru2+配位,形成一个近似配位平面,另有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轴向配体位于平面上下,形成稳定的八面体配位结构.根据轴向配体的配位稳定性可方便地将其进行交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五种新型四吡唑大环化合物的合成,探讨了它们对Li~+,Na~+苦味酸盐的CH_2Cl_2液膜传递性能以及对Ru(Ⅱ)离子的配位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这类大环配体对两种碱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液膜传递速度;与Ru(Ⅱ)的配合物中除四个吡唑环参与配位外,另有一分子DMSO和一分子H_2O从轴向与Ru(Ⅱ)配位,形成稳定的八面体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非水体系中首次合成了硝酸稀土(III)的邻香兰素(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与乙二胺(L^1)、联苯胺(L^2)、邻苯二胺(L^3)和间苯二胺(L^4)的双Schiff碱配合物(1-8)。通过测定红外光谱、摩尔电导、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推断了配合物的结构和键合情况,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中的二个氮原子、二个氧原子和二个硝酸根中的四个氧原子配位,其配位数为8。通过热重及差热分析发现配合物在低于230℃时很稳定,对于同一配体与不同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来说,其热稳定性随稀土离子半径的减小而降低。在77K时测试了铕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观察到Eu^3^+的特征发射峰。  相似文献   

13.
2, 6-二羟甲基吡啶(1)经活性MnO~2氧化得到2, 6-二甲酰基吡啶(2)。邻硝基苯酚与N-取代的二(氯乙基)胺在DMF溶液中反应, 得到N-取代的1, 5-二(邻硝基苯氧基)-3-氮杂戊烷(3a~3c), 再经水合肼/Raney Ni还原, 获得N-取代的1, 5-二(邻氨基苯氧基)-3-氮杂戊烷(4a~4c)。利用Ba^2^+作为模板离子, (2)分别与(4a~4c)反应, 合成了一类新的含吡啶环系西佛碱大环配合物I-III, 配合物I、III与NaBH~4的乙醇溶液还原解络, 得到氮杂大环自由配体IV和V。所有西佛碱大环配合物和氮杂大环自由配体均经元素分析、IR、^1H NMR、MS等证实了它们的结构和组成。  相似文献   

14.
含氮杂芳环结构单元(如吡啶、吡唑或咪唑环等)的大环化合物,因其与金属离子形成具有特殊化学性能的配合物而被广泛研究并用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生命体系中的受体通常含有不同类型的配位部位,因而具有对不同底物的识别作用.设计合成含有不同配位原子和特定结构的大环化合物,对于模拟某些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开展的酶模型研究中,能对氨基酸进行有效手性识别和液膜传输的主体分子多为氮杂大环化合物.为此,本文合成了两种带有侧链功能基团和手性基团的氮杂大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新型双功能化的8-羟基喹啉取代二氧四胺大环。这类新配体含有两个配位活性中心,在适当条件下,能分别与金属离子配位。根据pH电位滴定和紫外光谱实验的结果,在L(配体):M(金属离子)=1:1的情况下,8-羟基喹啉完全配位而二氧四胺大环只有部分配位,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酸度下8-羟基喹啉取代二氧四胺大环铜(Ⅱ)配合物酸催化的分解动力学行为。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实验发现此类酸分解反应与以往二氧四胺大环酸分解机理有显著的不同,但大环的配位仍对该配合物的酸分解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反1,4-环己二胺桥联β-二酮的席夫碱配体L1(反-双(乙酰丙酮)-1,4-环己二胺)和L2(反-双(苯甲酰丙酮)-1,4-环己二胺),然后将配体L1和L2分别与Hg Cl2、Hg I2进行配位反应,得到4个Hg(Ⅱ)配合物:[Hg2(L1)Cl4]n(1),{[Hg2(L2)Cl4]·L2}n(2),[Hg2(L1)I4]n(3),[Hg2(L2)I4]n(4)。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固体状态下,配合物1和2的Hg(Ⅱ)离子与配体中的γ-C原子及3个氯离子配位形成1D链结构,配合物3的Hg(Ⅱ)离子与L1配体中的烯醇式氧原子,以及3个碘离子配位形成2D网状结构,配合物4的Hg(Ⅱ)离子与配体L2中的烯醇式氧原子及3个碘离子配位形成1D链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合成模型化合物之前 ,有必要先了解合成的大环配体在溶液中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行为及其稳定性 ,以便选择不同结构的大环配体和控制反应的 p H值合成出结构和催化性能较好的模型化合物 [1~ 3] .本文报道了大环配体与 Cu( )和 Zn( )形成的配合物 ,对其结构和溶液中的配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1 .1 试剂与仪器配体 L以 2 ,6-吡啶二甲醛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 ,按文献 [4]报道的方法经 2 + 2合成得到 .其纯度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鉴定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 p H滴定采用二次蒸馏水 .Perkin- Elmer 2 4 0型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合成了镧系金属高氯酸盐与1,8-萘啶氮氧化物形成的Ln(C8H6N2O)4(ClO4)3(Ln=Sm-Lu)的固体配合物. 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测定, 并作了Eu(ClO4)2与1,8-萘啶氮氧化物配合物的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Eu^3^+离子与4个配体的氧原子和氮原子配位, 配位数为8.  相似文献   

19.
与羟基配位是金属离子的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 我们得到了两种半乳糖醇氯化钆配合物, 其中一种为金属离子与配体为2:1的配合物,钆离子与半乳糖醇的三个羟基及六个水分子配位, 其它水分子以结晶水的形式存在, 氯离子不参加配位;另一种配合物根据红外, 元素分析, 差热热重, 远红外以及太赫兹光谱推测可能是钆离子与两个半乳糖醇分子的六个羟基以及三个水分子配位, 形成1:1配合物. 实验结果说明半乳糖醇与稀土离子之间可以形成多种配合物, 金属离子与糖的羟基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稀土离子诱导位移和顺磁弛豫时间测定等NMR方法研究了稀土柠檬酸配合物在pH 7.4的溶液中的配位结构。结果表明稀土离子通过3-羟基和3-羧基与柠檬酸配体形成1:2的配合物, 两个端羧基没有参与配位。通过计算稀土离子和柠檬酸配体中各个碳原子间的空间距离的相对比, 建立了稀土离子与柠檬酸配体配位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