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氧分子能有效地猝灭金属有机络合物的荧光的原理,研制了一种氧传感器。  相似文献   

2.
基于卟啉衍生物荧光熄灭的pb2+光化学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化学传感器;荧光猝灭;meso-四(甲氧基苯基)卟啉(tmopp);pb2+  相似文献   

3.
罗丹明6G荧光猝灭法测定微量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钌的三元络合物荧光分析法报道较少,S.Jaya曾报道基于Ru-SCN--罗丹明6G三元络合物体系分析钌的分光光度法,罗丹明6G(简称R)染料分子中苯环之间有附加的氧桥,分子结构牢固,吸收光能不易失去,故产生荧光,钌(Ⅲ)与硫氰酸根形成的络阴离子与R的阳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Ru(SCN)6R3,使罗丹明6G荧光猝灭,其猝灭值随钌的含量而增高,据此现象拟定了测定钌的方法,灵敏度较分光光度法提高20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多种不同过渡金属络合物对单重态氧的猝灭问题。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络合物猝灭单重态氧的能力主要和络合物分子的几何构型有关。能形成平面四方形结构的络合物由于中心金属原子易于和1O2分子相接近因而具有强的猝灭1O2的能力,反之形成四面体形结构的络合物则猝灭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5.
铁(Ⅲ)-氟哌酸-鸟苷酸三元络合物的荧光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岩  沈含熙  黄汉国 《分析化学》1997,25(4):419-422
铁(Ⅲ)及铜(Ⅱ)离子能与氟哌酸(NF)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氟哌酸分子的内源性荧光。通过温度对其猝灭行为的研究,确认铁(Ⅲ)及铜(Ⅱ)离子与氟哌酸形成了基态络合物,并采用荧光法测定了其组成为Me:NF=1:1。当有鸟苷酸存在时,发现鸟苷酸与铁(Ⅲ)离子对氟哌酸荧光具有协同猝灭作用。确认形成了铁(Ⅲ)-鸟苷酸-氟哌酸三元络合物。为铁(Ⅲ)离子在氟哌酸与DNA结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 meso-四对甲氧基卟啉荧光被Hg2 猝灭后荧光恢复这一现象证明了卟啉的自组装行为.meso-四对甲氧基苯基卟啉丙酮溶液荧光加入Hg2 后猝灭,少量水的引入使卟啉通过氢键发生自组装,这时荧光恢复.Hg2 加入后立即发生猝灭,但是恢复却是比较缓慢的,连续加入Hg2 ,荧光呈周期性的猝灭和恢复.并且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论证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些顺磁物质能猝灭有机分子的发光,如氧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人们发现氮氧稳定自由基对一些有机分子的激发态有猝灭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自由基的猝灭特性,本文以 2,2,6,6-四甲氧基氧化哌啶醇为猝灭剂,对三种染料分子(罗丹明6G,9,10-二苯基蒽,蒽)的荧光猝灭进行了研究。猝灭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核苷酸,聚核苷酸和核酸对Tb^3+-钛铁试剂(TR)络合物的荧光猝灭机理,认为荧光猝灭过程是核苷酸,聚核苷酸和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组分为与TR竞争Tb^3+离子,生成实验条件下无荧光的二元络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用Tb^3+-TR络合物荧光探针研究了DNA嵌入剂和金属离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说明这一机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苊酮(ANO)对9,10-二氰蒽(DCA)的荧光猝灭与激基络合物形成的动力学与机理。基于瞬态荧光双指数衰减,测定了激基络合物的光化学动力学和有关速度常数,论证荧光猝灭作用主要由ANO/DCA激基络合物的生成以及快速正向电子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苊酮(ANO)对9,10-二氰蒽(DCA)的荧光猝灭与激基络合物形成的动力学与机理,基于瞬态荧光双指数衰减,测定了激基络合物的光化学动力学和有关速度常数,论证荧光猝灭作用主要由ANO/DCA激基络合物的生成以及快速正向电子转移所致。  相似文献   

11.
流动注射-荧光光纤传感器测定盐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江宏  胡娟  刘万卉 《分析化学》2002,30(11):1383-1386
将3-羟基-4‘-N,N-二甲氨基黄酮甲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共聚,制备了含荧光基团的高聚物(PFMB),以PFMB为敏感膜研制了一种荧光猝灭型的盐酸光纤传感器。在Fe(Ⅲ)存在下,猝灭效率大大增加,猝灭机制主要包括Fe(Ⅲ)与Cl^-形成络合物的初级内滤效应和该络合物与PFMB形成非荧光复合物两种作用。该传感器可直接用于0.1-6.0mol/L盐酸的测量。与流动注射联用可测量0.1-12.0mol/L的盐酸。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逆性,响应和恢复时间均小于40s,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以7-二乙氨基香豆素为荧光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香豆素酰腙类荧光探针CPS。研究结果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CPS对Cu2+呈特异性的荧光猝灭响应,且与Cu2+形成分子比为2∶1的络合物CPS-Cu2+。此络合物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了草甘膦的特异性识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可低至64.8 nmol/L (10.95 ng/mL)。通过Job′s plot曲线、摩尔比法及质谱等手段,推测了荧光传感器检测草甘膦的作用机制。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实验证明了此荧光传感器检测草甘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铁(Ⅲ)—氟哌酸—鸟苷酸三元络合物的荧光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岩  黄汉国 《分析化学》1997,25(4):419-422
铁及铜离子能与氟哌酸形成络合物而猝灭氟哌酸分子的内源性荧光。通过温度对其猝灭行为的研究。确认铁及铜离子与氟哌酸形成了基态络合物,并采用荧光法测定了其组成为Me;NF=1:1。当有鸟苷酸存在时,发现鸟苷酸与铁离子对氟哌酸荧光具有协同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氯酚类物质测定新方法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氯酚类物质(CPs)新的检测方法,通过光谱学特征,探讨了CP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机制。以2,4-二氯苯酚(2,4-DCP)为代表,考察了溶液酸度、试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Ps—HSA体系荧光猝灭强度的影响。由Stern—Volmer方程求出2,4-DCP与HSA的猝灭常数(Kq)及反应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方法线性范围为0.075~0.65mg/L,检出限为0.226μg/L(以2,4-DCP计)。该方法与C18柱固相萃取技术相结合,用于水中CPs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9%,加标回收率为96%~106%。对荧光猝灭机理的探讨结果表明,2,4-DCP致HSA内源荧光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银溶胶对2种卟啉化合物——5,10,15,20-四对羟基苯基卟啉(简称T(4-HP)P)和5-羟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HPTPP)的荧光猝灭行为,在5.0×10~6mol/L的T(4-HP)P,HPTPP溶液中分别加入1.5×10~(-4)mol/L的银胶后,两者的荧光猝灭效率都达90%以上,通过荧光猝灭曲线求得这2种卟啉与银胶之间表观作用常数分别为3.16×10~4(mol/L)~(-1),2.79×10~4(mol/L)~(-1),文中还讨论了银胶对T(4-HP)P,HPTPP荧光猝灭过程的动力学及2种卟啉分子与银胶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手段对自制的3种卟啉蒽醌化合物及其锌配合物与母体卟啉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种化合物单重激发态的能量Es、荧光量子产率及荧光猝灭百分率.从荧光猝灭的角度证明它们确实能在光激发下进行分子内电子转移,形成分子内电荷分离态.同时探讨了有机碱的轴向配位及溶剂对PAQ化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罗峰  李秋萍 《化学通报》2012,(10):948-951
选择对氧有敏感响应的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钌[Ru(dpp)]为荧光猝灭探针,通过条件优化,制备了粒径100nm左右且包埋有该荧光探针的聚丙烯腈纳米颗粒。研究结果表明,包埋于聚丙烯腈材料中的Ru(dpp)较好保持了原有的荧光特性和稳定性。丙烯腈纳米颗粒在100%氮氧改变的环境中,其荧光强度变化小于2%,显示了较好的隔氧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手段对自制的3种卟啉蒽醌化合物及其锌配合物与母体卟啉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种化合物单重激发态的能量Es,荧光量子产率及荧光猝灭百分率。从荧光猝灭的角度证明了它们确实能在激发下进行分子内电子转移,形成分子内电荷分离态。同时探讨了有机碱的轴向配位及溶剂对PAQ化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铜基金属有机骨架(Cu-MOF)的荧光猝灭性质、核酸适配体的选择识别能力及核酸外切酶的水解放大信号作用,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V.P)的适配体荧光法.该文在室温下合成Cu-MOF,对其形貌、结构、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考察了Cu-MOF的体积、猝灭时间、核酸外切酶用量、恢复时间及试剂加入顺序等分析条...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化学传感膜的结构特征和发光机理,推导并提出量化作用于膜传感器的多种荧光猝灭原因的多元线性模型。结合三杯法,该模型可简便地求出反映不同荧光猝灭机理的特征参数。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测定并计算了芘丁酸膜传感器对应于呋喃妥因等23种药物多种荧光猝灭因素的响应数据和响应参数。结果表明,传感膜对分析物的响应特征往往能得到主要猝灭因素响应模型的近似反映,这为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化学传感器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