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闽、粤沿海地区和台湾是古亚洲燕山期边缘岩浆弧发育的重要地区。海沟和俯冲带的位置推测在台湾中央山脉东侧。本区可能并不存在海西印支期古岛弧褶皱系。  相似文献   

2.
是华南造山带而不是华南地台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华南是一个加里东期后地台的观念,已为中生代变形作用和火成活动的证据证明显然是错误的。地质图图型的重新解释指出了存在一个规模和交形样式均可与阿巴拉契亚南部相类比的中生代造山带。1985年的野外工作使我们发现了已经冲断到碳酸盐台地之上的可能的复理石和刚性基底。已经鉴定出一条缝合带。华南造山带是印支造山运动生成的,这次造山运动导致了杨子地体和华南地体之间的湘赣浙洋盆这个古特提斯海路的消失。  相似文献   

3.
西藏地区特提斯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层、沉积体系和古构造的特征可将西藏特提斯划分为9个沉积盆地。各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特点很好地表明了西藏地区的板块构造格局。研究表明班公湖-丁青断裂带为板内转换边界,雅鲁藏布江活动陆缘具有“山弧”边界性质,而非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  相似文献   

4.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中生代特提斯的洋壳残余,其中包括两套火山岩:一套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变玄武岩;另一套为早白垩世的枕状玄武岩。两套火山岩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和明显的地球化学差异。通过对两套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中生代特提斯洋壳演化的两个阶段。中生代特提斯的演化经历了早期裂谷阶段、中期洋壳发育阶段以及末期闭合阶段。洋壳的演化包括早期的不连续扩张阶段,形成了变玄武岩和晚期的扩张阶段,发育了枕状玄武岩。  相似文献   

5.
南海东北部沉积类型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沉积物的粒度类型为基础,结合沉积物的生物、矿物、化学组成的特征,从沉积物的成因观点综合分析,把本区沉积物分为陆源碎屑沉积(含五个沉积物带)、生源-陆源沉积(含三个沉积物带),自生-陆源沉积(含某些自生沉积矿物)和火山-陆源沉积(含某些火山碎屑物)等四种沉积类型,并论述了各类型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等。  相似文献   

6.
滇西蓝片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滇西蓝片岩作为夹层产在澜沧江和哀牢山变质带里的绿片岩和云母片岩中。原岩是碱性玄武岩和泥砂质岩石,其代表性的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Ab±Q_2+Chl+Ph+Ep+Sph和Gl±Act+Ph+Tc+Ep+Alm+Q_2+Sph+Do。蓝片岩变质作用的p-T范围为170—390℃,4—6.7 kbar,相应的地热梯度为10—16℃/km。澜沦江带蓝片岩的形成与古特提斯洋盆的消减和封闭有关。哀牢山蓝片岩的形成可能与陆块之间的碰撞和动力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北京平原30,000年来的古地理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地貌、沉积层序、动植物化石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以及~(14)C年代测定结果,将北京平原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六个层段,并较详细地记述了30,000年来本区古地理演变的历史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3个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四川峨嵋麦地坪剖面和新疆柯坪乌什剖面)地层中小壳化石和胶磷矿样品的Sm-Nd同位素测定表明,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这3个相距遥远的地区的海水是共洋的,海水的ε_(Nd)(T)值为-6.6±0.5.在距今610—500Ma期间,中国海水的ε_(Nd)(T)值在-5.7到-6.6之间,变化很小。研究结果证明,当时除古太平洋和古大西洋之外,还存在一个“古亚澳洋”,而中国海水属于“古亚澳洋”的一部分。样品测定的Sm-Nd模式年龄的为1.8Ga,它反映中国海水周围陆源区的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首次在我国苏、皖、豫地区发现了蓝晶石黄玉岩类,它与国外的白片岩相似,它原是陆壳上的沉积岩,由于陆-陆俯冲碰撞作用,在地慢深度内经超高压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典型岩石,在空间上与蓝片岩、榴辉岩近平行分布,构成了华中高压变质带,其原岩为一套陆缘浅海相到陆相为主的泥质至镁质碳酸岩的蒸发沉积岩系,均产于前寒武纪中-晚元古代变质地层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在康滇构造带中段——攀西地区的地球物理探测:重力场、磁力场(包括古地磁和航磁测量)、地热场、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古地磁与块体运动、地壳与上地幔的爆炸地震深部探测等资料,从整体上研究了攀西地区的深部结构、性质与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果表明,攀西构造带并不是一个已完全消亡的“古裂谷”带,也不是中、新生代以来所形成的正在盛期的现代裂谷系。而是这条“古裂谷”带由于受到临近地区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多期作用与改造所形成的活动构造带——“复苏”的“古裂谷”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滇西腾冲新生代火山岩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腾冲上新—全新世火山岩属高钾的钙碱性岩系,以强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为特征,明显具岛弧或活动陆缘属性。其形成与新特提斯演化有关,即:印度微大陆与东南亚微大陆间的洋盆于晚白垩—古新世向东消减,伴以岛弧形成,始新世开始印度板块与该岛弧碰撞;作为弧后盆地的安达曼海及内缅甸盆地于中新世晚期扩张。腾冲的独特之处是岛弧型火山活动迟后于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北部的钙质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由成岩方解石和陆源碎屑组成的钙质结核进行了研究。根据结核的碳氧同位素成分、化学成分、测年资料及分布格局,推断本区钙质结核主要形成在古长江三角洲区,是淡水环境下的产物。因此,钙质结核可以作为一种指相标志,表明该区海底曾经出露水面。  相似文献   

13.
王睿  张世涛  方娜 《广州化学》2013,38(3):38-42,51
昵博铜镍多金属矿位于滇东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该区域土壤次生晕测量结果表明,Cu、Fe、Ti、Co、Ni、Cr、V元素背景含量较高,Au、As、Sb、Hg元素背景含量偏低,Au可能来自深源,其分布与反应基性、超基性岩的元素相似。结合矿区地质背景分析并进一步处理土壤次生晕数据,确定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元素富集区域及化学异常带,结合地质背景,共划分出两处化学异常带为成矿有利区域,其找矿前景良好。测量数据可为今后进一步的勘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热海热田位于腾冲县城西南约13km处。热田地热显示强烈,酸性-中性地热流体沿断裂通道上升过程中使新第三纪花岗质砂砾岩普遍遭受强烈蚀变。本区地表蚀变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其次为明矾石和SiO_2矿物(水热石英、玉髓和蛋白石),局部发现菱沸石和方沸石。蚀变矿物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本文主要叙述水热粘土矿物及其形成过程的主要物理化学条件以及蚀变分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海域更新世晚期的藻类、孢粉组合与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中国东部海域距今70000-12000年沉积的孢粉、藻类化石,自下而上发现了三个孢粉、藻类组合带。Ⅰ带反映气候寒冷,海面下降,东部海域陆架部分出露成为“陆架平原”,平原上杂草丛生,湖沼众多,湖沼中生长着丰富的盘星藻、双星藻等淡水藻类,陆缘山地覆盖着以冷杉、云杉、松为主的暗针叶林。Ⅱ带气候转暖,海面回升,东部“陆架平原”复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海域中有种类繁多的硅藻及甲藻、硅鞭藻等生长,陆缘山地演变为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Ⅲ带气候又一次变冷,东部陆架再次出露成陆,地理景观和Ⅰ带大致相似,古黄河、古长江穿越陆架平原而汇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在华北北部地区进行的大量深部探测工作,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电性结构、热结构,以及地壳、莫霍界面和上地幔高导层构造,表明本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与地壳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认为,由于软流圈的强烈不均匀活动引起了莫霍界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基性岩浆大量溢出、地壳增温、下地壳出现蠕变、上地壳侧向扩张、浅部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其倾角随深度变缓,地表下沉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人工地震深部探测、天然地震P波残差与速度结构和三维速度地震层析成像、并辅以大地电磁测深的资料以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大地构造格局研究了我国东南陆缘地带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计算与研究结果表明:东南陆缘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是不均匀的,而是一个由主动演化为被动的大陆边缘,并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晚冰期以来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河段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冰期以来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强烈的河床泥沙溯源加积和水位上升。地质、地貌和古水文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末次冰期以后的海面上升影响所致。本文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重建了距今12100年以来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河段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19.
攀枝花-西昌地区有大量的花岗岩类出露,依据同位素年龄,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形成时期。它们的微量元素和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晋宁-澄江期的磨盘山花岗岩岩浆可能来自于下部地壳基性火山岩的重熔;摩挲营、沪沽岩体花岗岩浆来自上部地壳的硅铝层。海西-印支期的红格-矮郎河岩体为地壳物质混染幔源物质的壳幔混合岩浆的产物,而太和、茨达岩体可能是来自深部幔源岩浆经过早期结晶分离后晚期残留岩浆形成的。燕山期冕西花岗岩可能是攀西古裂谷萎缩封闭时地壳局部重熔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了利用陆森黑盐阴离子的相应几何参数和力常数,对网兜骨架[Fe_4S_3]的简正坐标分析,得到了该骨架振动的理论计算频率。以此为根据,针对陆森黑盐系统中的氨合成过程,论证了[Fe_4S_3]网兜骨架一直是存在的,并起着主要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