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全球变暖背景下,学界对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关注较多,而对气温日较差研究相对较少。采用1961—2018年我国545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从均值、距平、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等方面诊断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随气温日较差数值的增大而减少。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随年代逐渐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具有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3)1961—2018年我国5 ℃、10 ℃、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整体趋于减少。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在西藏地区和黄淮东部地区趋于增加。(4)1961—2018年我国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分异格局。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最大,10 ℃次之,5 ℃最小。(5)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部需高度关注因气温日较差引发的崩滑流风险,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气温日较差变化给水利工程、油气管线和高铁建设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暖背景下,学界对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关注较多,而对气温日较差研究相对较少。采用1961—2018年我国545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从均值、距平、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等方面诊断气温日较差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我国气温日较差日数随气温日较差数值的增大而减少。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不同气温日较差日数距平随年代逐渐由以正距平为主演变为以负距平为主,并具有年代分异和次区域分异特征。(3)1961—2018年我国5 ℃、10 ℃、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整体趋于减少。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在西藏地区和黄淮东部地区趋于增加。(4)1961—2018年我国5 ℃、10 ℃和15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分异格局。15 ℃和20 ℃气温日较差日数年际波动最大,10 ℃次之,5 ℃最小。(5)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部需高度关注因气温日较差引发的崩滑流风险,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气温日较差变化给水利工程、油气管线和高铁建设等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雨量产生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2)近58 a,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大雨与暴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未通过突变检测;中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在1972年发生突变且在2007年后达到显著;其中秦岭以北年均降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程度较大,秦岭以南年均降雨侵蚀力及大雨、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3)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明显增长区集中于汉中盆地与巴巫谷地,减少区集中于西部嘉陵江、秦岭以北汾河入黄河交界、汉水流域两湖平原;且不同量级侵蚀力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大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1960―2017年4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雨资料,根据章文波提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估算降雨侵蚀力,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权重插值及Mann-Menda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秦岭南北地区近58 a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量级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 1960―2017年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与不同雨量产生的降雨侵蚀力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2)近58 a,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大雨与暴雨侵蚀力年际变化呈增长趋势,未通过突变检测;中雨侵蚀力呈减弱趋势,在1972年发生突变且在2007年后达到显著;其中秦岭以北年均降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际波动程度较大,秦岭以南年均降雨侵蚀力及大雨、暴雨侵蚀力均呈上升趋势。(3)秦岭南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明显增长区集中于汉中盆地与巴巫谷地,减少区集中于西部嘉陵江、秦岭以北汾河入黄河交界、汉水流域两湖平原;且不同量级侵蚀力呈增长趋势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大雨侵蚀力>暴雨侵蚀力>中雨侵蚀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广地区44个气象站夏季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相关性分析、IDW插值等方法,研究了1960-2015年两广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6 a,两广地区高温日、高温热浪频次、强高温热浪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广东省增长率远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在空间上,高温日数南部少北部多,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危害高温日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强高温热浪频次自2省交界处向四周递减,且沿海地区较低,内陆较高.(3)在空间变化上,高温日变化率以增加趋势为主,且自桂平-罗定-广宁-罗宁-广州-增城-连平一带向四周递减;危害高温日变化率自罗定-高要-广宁-八步-连州一带向四周递减;广东省高温热浪变化率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强高温热浪变化率由罗定-广宁-连州一线向四周递增.(4)两广高温热浪事件与西藏高原指数、印缅槽强度指数相关性较强,高温热浪事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近50年鄱阳湖流域降水时空特征及其对水文过程的驱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鄱阳湖流域79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1961~2010年),基于BCC-CSM全球气候系统模式预估数据(2014~2050年),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选取赣江外洲站1961~2010年逐日径流量和1960~2010年年代径流量、输沙量数据,利用HBV水文模型、SPSS统计软件对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降水特征对水文过程的驱动性。结果表明:1961~2010年间鄱阳湖流域降水量总体略呈上升趋势,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增加、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性更加明显,旱涝等极端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年内变化特征为分布不均匀,以4~6月为汛期,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东部降水大于西部,丘陵地区降水大于平原地区;降水变化为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等水文响应的主要驱动力,赣江流域面雨量及径流量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09。未来37年降水呈现略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著。若鄱阳湖流域长期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洪涝灾害发生将更为频繁。研究为预测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从江西气象CIMISS数据库获取的全省87个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基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平台,应用趋势分析法等,分析了江西省近60年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发现:(1)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呈现出“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60年代和2000年以来高温日数偏多,70~90年代高温日数偏少;(2)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以盛夏7,8两月最为集中,日最高气温≥40℃的站次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前期;(3)日高温持续时间长,盛夏高温初始时间一般在每天的10~12 h,结束时间在19~21 h,持续时间大约10 h左右;(4)高温天气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高温主要分布在赣北的南部和东部、赣中和赣南的北部等地,而赣北的中北部、环鄱阳湖地区、赣南的南部以及山区高温日数相对较少;(5)江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都超过40℃,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40℃以上的站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江西省高温天气具有年际变化大、高温持续时间长、高温日集中、地域分布不均匀等特征,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也呈偏多偏强趋势。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江西高温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潜在蒸散量是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估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本文以阿克苏地区6个国家级气象站点近60a的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多年的潜在蒸散量(ET_0),分析其时空分布及演变趋势,并基于相关分析法研究各气候因子与ET_0的相关关系及对ET_0影响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潜在蒸散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潜在蒸散量的基本分布特征是南多北少,东、西部蒸散量较中、南部大;(2)近60a来研究区潜在蒸散量多年均值为1 049 mm,其中夏季潜在蒸散量最大,多年均值为457 mm,冬季最小为55 mm.潜在蒸散量年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年减少速率为14.81 mm/10a,四季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夏季,速率为-5.85 mm/10a,冬季的减少幅度最小仅有-0.69 mm/10a.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在近20年又呈现增加的趋势;(3)经Mann-Kendall突变检验,1981年阿克苏地区整体ET_0发生突变,呈显著减少趋势;(4)阿克苏地区的ET_0与年均日照时数和年均风速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1961~2005年淮河流域36个站点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通过定义年降水总量(ATP)、年降水总天数(ATD)、年平均降水强度(ATI)、年平均降水天数(WPA)等降水指标,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对淮河流域降水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检验,从多个方面对淮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1961~2005年间淮河流域年降水总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而降水总量呈轻微下降趋势,从而导致淮河流域降水强度上升,这一变化在流域西北部、及上游地区表现最为显著;2)各不同历时降水的发生率和贡献率年际变化数据显示,淮河流域降水历时缩短,而短历时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大,说明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淮河流域水循环加剧,降水过程集中趋势明显,进一步增加了淮河流域短历时洪水及长历时干旱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0.
网络关注度是测量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关注情况及需求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百度指数,以我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的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我国居民对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化上看,2011—2019年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呈波动上升态势,可划分为快速上升期和平稳发展期2个阶段,地区季节性差异显著,3月、7月、12月为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高峰时段;从空间分异上看,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变化不大,空间集聚趋于分散状态,整体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递减特征,高关注度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及四川省,低关注度地区则主要分布于除四川省外的西部省份;从影响因素上看,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GDP)、交通便利程度、贸易开放度以及国际旅游开放度共同影响泰国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1.
区域网络结构研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铁路客运视角开展研究是区域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2015—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城市间铁路流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轴与次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整体网络;(2)城市网络密度显著上升,网络结构复杂,但处于弱连接状态,江浙沪省际联系紧密,安徽省有待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3)度数中心度两极分化显著、高低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控制力强势;(4)由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组成的宁沪主轴沿线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内关系最为紧密、一体化程度最高;(5)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了具有地理邻近性的铁路客运联系网络;(6)长三角区域总体网络结构特征为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首位度突出、形成各级凝聚子群,总体演变趋势为网络联系趋于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分布形态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一手数据研究了上海入境外国旅游流的分布和扩散规律及网络结构特征,发现:(1)上海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部,北京、桂林、西安、成都和昆明等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构成的主体骨架,并在全国范围内呈由长三角地区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扩散的态势;(2)上海口岸入境的韩国旅游流空间分布呈“倒皇冠”型,主要由“上海-杭州-苏州”、“上海-杭州-西安”和“上海-杭州-广州”3个三角形构成;美国旅游流空间分布呈“Z”型,由“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北京”连接而成;美国游客比韩国游客活动范围更广,游览目的地更多,对上海口岸的依赖程度较低;(3)网络中的节点可划分为枢纽节点、中转节点、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其中,上海、北京、桂林、西安、杭州和苏州等11个节点属于枢纽节点;(4)上海口岸入境外国旅游流网络规模较大,整体结构较松散,围绕核心节点集聚或扩散的趋势较强,具有小世界网络特性.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夏季江南异常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ECP1948-2003年月平均资料,主要分析了2003年夏季长江流域以南高温天气形成过程的天气特征和物理过程,对比分析了膏藏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江南高温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高层青藏高压的稳定、持续、加强和向东、西的不断扩张,有利于长江流域以南和华南地区产生高温天气,可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来预测江南高温干旱短期气候变化;副热带中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在高温发生前一冬季海温有异常加热,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说明关键区海温与江南地区高温呈6个月的相关;东亚季风指数与江南夏季地面温度距平呈负相关,即当东亚夏季风偏弱时,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夏季地面温度呈正距平。  相似文献   

14.
医院作为应对“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类似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阵地,其空间分布格局直接影响突发卫生事件的防控速度。为分析医院的空间地理分布特征,借助GIS、SPSS等分析工具,从宏观格局、省域布局等视角对2001—2016年我国医院(不含港、澳、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医院建设形成了以中西部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为首的带状增长结构,并呈东高中低西高的整体增长趋势,远西地带和东北地区增速缓慢;呈明显的向行政中心省会城市集聚的特征。(2)中西部地带的医院具有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特点;医院点密度重心随医院等级的提高逐渐向东部地区移动,东西部地区城市的优质医院数量差距较大;三甲医院的空间结构呈单核心状,扎堆现象明显。(3)具有单中心集聚、高区位熵轴线集聚、中区位熵带状集聚、低区位熵成片集聚4种集聚特征。(4)城市户籍人口、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医疗资源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及PSR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框架, 测算中国31个省域单元2006~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大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 并从发展趋向、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和空间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共经历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 各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程度总体较高, 协调程度总体中等, 耦合及协调程度省域差异明显. (2)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区和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低度协调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低度耦合区则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新型城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强弱, 因此,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是多数省域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