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放电现象--类比猜测1743年~1744年间,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费城和波士顿看到了来自苏格兰的斯宾塞(A.Spence)博士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所做的简单的电学实验时,心里激起了强烈的探求欲望。他买下了全部展品,开始研究电学问题,一位他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结识的朋友柯林森(PeterCollinson)得知此事后,给富兰克林寄来了一批电学著作、莱顿瓶和一些摩擦起电的设备,并在信中介绍了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59-59
富兰克林(B)出生于北美波士顿。1731年在费城建立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协助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兰克林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学(包括热传导测量、蒸发过程中液体冷却现象、声音在水和空气中的传播)和电学。1747-1753年间对电学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莱顿瓶的原理,首次用+(正)、-(负)符号表示充电状态。1752年6月进行著名的风筝试验,证明闪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他发明了避雷针。  相似文献   

3.
库仑定律是电学中第一个被发现的定量规律,它在电磁学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定律的发现,有着一个奇特的历史过程。 富兰克林最早观察到放在金属杯中的软木小球,完全不受金属杯上电荷的影响,但他不明白这一现象的意义。1766年,他把观察到的现象写信告诉他在德国的朋友普列斯特列,希望他重做这个实验予以验证。1766年12月,普列斯特列做了这个实验,证明了  相似文献   

4.
陈俊生 《物理通报》2002,(10):40-41
众所周知,莱顿瓶是最原始的一种电容器,能够储存电荷.用它做静电学中的一些实验,效果很好.现在介绍莱顿瓶的一种简单做法及其在静电学中的几个小实验.  相似文献   

5.
18世纪末,科学家都对电深感兴趣,富兰克林做过有名的风筝试验,于1752年从闪电引接了电;1746年所发明的莱顿瓶‘可以储存电荷,产生电火花;医生也用电击来治疗病人的各种病痛。但是要更进一步地研究电磁和实际的电应用都需要有一连续的电源,而此来源一直到1800年伏特发明了第一个电池堆,也就是现今电池的前身时,才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6.
何述平 《物理实验》2006,26(4):34-35,38
富兰克林轮转动实验是较好的电学演示实验,而现有的演示方式过于简单.本文扩展了实验的演示方式,分别在平行铝板作用下、单铝板作用下、金属尖端作用下和X射线作用下观察富兰克林轮的转动.  相似文献   

7.
杯中连环     
牛峰  刘伟 《物理实验》2004,24(11):4-4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磁现象”和“电现象”是被分别研究的:1780年,库仑曾证明“电与磁是完全不同的实体”;1802年,安培说过,“我愿意去证明电与磁是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流体”……然而,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却一直坚信电、磁、光、热等现象之间,必定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因为1751美国人富兰克林发现了莱顿瓶放电能使钢针磁化的现象,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认为,电转化为磁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于寻找转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关于避雷针的发明,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  相似文献   

9.
本傑明·富兰克林生于1706年1月17日北美洲波士顿地方。今年是他诞生的二百五十周年。富兰克林是一个傑出的政治活动家,他是当时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中的领导人之一,在对英国作独立战争的斗争中表现出坚强、机智、崇高的革命精神。富兰克林同时也是一个十八世纪的伟大的科学家,特别对于电学的发  相似文献   

10.
赵德彪 《物理实验》1994,14(5):211-211
用废旧灯泡做的电学实验赵德彪(湖南衡阳市第十三中学421005)烧断了钨丝的白炽灯,弃之可惜,还可用它来做很多物理实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介绍几个用废旧灯泡做电学实验的例子,供同行参考.一、制作验电器将一只废旧灯泡的底部玻璃壳用酒精灯加热,...  相似文献   

11.
 罗兰是美国一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所做的实验,对电磁学、热学、光学等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他在物理学界的重要贡献,使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一、罗兰生平H.A.罗兰(HenryAugustusRowland,1848~1901)美国物理学家。1948年11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洪尼斯代尔。他的父亲曾是新教徒教士,他的母亲也希望他学习神学。17岁时,随母去耶尔学习,在那里他对化学、电学等实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既赴纽约伦塞勒综合科技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并于1870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当时年仅二十二岁。  相似文献   

12.
与力学和光学不同的是 ,由于离当时的日常生活较远 ,在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可以吸物之后的 1 0 0 0多年里 ,电学都处于沉寂状态 .直到 1 6世纪 ,英王的御医吉伯发现 ,不只是琥珀 ,许多物体经过摩擦都有吸引力 ,并且这种吸引力和磁石的吸引力不同 ,摩擦后的物体并不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英文中的“电”(electricity)一词就是他根据琥珀的希腊文的字根创造的 ,以与磁性相区别 .大约在 1 660年 ,演示马德堡半球的居里克制出了摩擦起电机 ,在静电实验中起着重要作用 .1 74 5年发明了莱顿瓶以保存摩擦起电后得到的电荷 ,这是电容器的原始形…  相似文献   

13.
今年(2006年)是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出生的第300周年。富兰克林是一个肥皂制造商的第10个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过的正规教育很少。后来他到他哥哥经营的印刷厂当学徒,才有机会阅读书籍。富兰克林凡事都很好奇,求知欲强,也因为好奇心驱使着他做了电的试验,才使他成了有名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4.
电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实验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点电荷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点电荷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后者又称为电力平方反比律。平方反比律自十八世纪后半期确立以来,经过不少物理学家的实验验证,至今这方面的工作仍在继续进行。一、定律的确立和验证的历史概况 平方反比律的确立有一段奇特的历史。富兰克林(B.Franklin,1706-1790)最早观察到放在金属杯中的软木小球完全不受金属杯上电荷的影响,但没有看出这一现象的意义。1755年,他把他观察到的现象写信告诉他的朋友普里斯特列(J.Priestley,1733-1…  相似文献   

15.
综合学生所做的几个电学实验,以“用示波器观察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设计性实验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使用感应起电机和蜡烛火焰做空气电离导电的演示实验,十分简便易做,与课本上的方法同样具有说服力。先将感应起电机两个放电球的距离调整到厘2~3厘米左右,此时摇手柄转动数转两球之间即会发生火花放电。在火花放电前,两球及它们相连的电容器(莱顿瓶)分别积累了大量的正、负电荷,这说明在火花放电前,两放电球之间的空气是不导电的。  相似文献   

17.
分光计调整中的十个怎么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洪孙 《物理实验》1989,9(6):278-280
光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是仪器和光路的调整,这些工作要比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中的工作麻烦得多,因为光路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察觉,而且光路通过透镜、平面镜折射和反射后出现左右颠倒、上下颠倒,这些现象常被学生所忽略。所以学生在做分光计的调整实验时大都感到光路非常难调,不易掌握规律。光路调节是一个细致的工作,盲目调节,可  相似文献   

18.
孙婧涵  尹晓冬 《物理通报》2018,37(4):111-118
乔治·威廉·利赫曼是与人们熟知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同时代、 同样研究过雷电的物理学家. 他在电学 领域做了一些开创性贡献, 不仅是俄国最早一批研究电学的人, 而且是世界上成功制成验电器的第一人. 由于利赫 曼在1 7 5 3年被雷电击中身亡, 导致中学教师在引用与利赫曼有关的物理学史时将着眼点只放在其死亡上, 且不够 详实准确. 目前在国内能够查阅到的中文资料有限且零散, 所以本文将主要借助外文文献, 从生平、 科学成就以及其 死亡的整个过程等方面梳理利赫曼的一生, 以帮助中学教师全面地了解这位为科学献身的物理学家  相似文献   

19.
一般工厂出品的点焊机价格很高(800元左右),而且不能满足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点焊需要.例如,要在一个直径较小的黑体辐射腔内壁焊上热电偶,以便测量温度,如果用买来的点焊机,便遇到了困难.这里介绍一种利用大电容放电原理自制点焊机的方法,所制成的点焊机花钱少,用途广,而且由于增加了电容调节,点焊的牢固程度也要比通常买来的好.例如,眼镜的金属鼻梁架掉了下来,用自制的点焊机一下就焊牢了.另外,我们在科研和学生做能源实验时,也经常用到它.  相似文献   

20.
用电位差计校正电表实验是主要针对工科学生所开的一个电学实验。由于仪器较多容易出的故障也较多,所以怎样根据仪器故障现象尽快对故障可能存在的部位作出判断,然后排除故障,是实验课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