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两种新的钴多吡啶类混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 ,紫外 ,核磁方法对其进行表征 ,应用吸收及发射光谱 ,DNA熔点技术 ,循环伏安法 ,研究了其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显示 ,混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 ,使紫外吸收明显减色 ,荧光显著增强 ,DNA熔点升高。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 ,配合物仅有还原峰 ,与DNA作用后 ,还原峰电流明显下降。这些结果证明配合物与DNA存在插入结合 ,[Fe(CN) 6 ]4 - 猝灭实验也支持这一结论。峰电位有位移 ,说明配合物与DNA分子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可能存在静电结合 ,进而计算得到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分别为 1 8× 10 4 ,4 37× 10 4 。  相似文献   

2.
Tb-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吡啶-2-甲酸三元体系的溶液荧光呈典型的Tb(Ⅲ)离子的特征荧光,而激发峰位于310nm,为吡啶-2-甲酸的吸光区域,表明在溶液中形成了Tb-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吡啶-2-甲酸三元配合物。该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在pH为6.0时最强,同时随吡啶-2-甲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量的乙二胺四亚甲基膦酸的加入不影响体系的荧光。  相似文献   

3.
Liu N  Jia CM  Zhang Q  Yuan WB  Dai XQ  Wu JB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12):3343-3346
合成了新型仲胺类配体L(N,N’-二(4-甲基苄基)乙二胺)及其四种过渡金属的硝酸盐配合物,[ML2(H2O)2]2+.2NO3-(M=CuⅡ,CoⅡ,NiⅡ,ZnⅡ),利用元素分析、红外、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中用X-ray单晶衍射解析了Cu-L单晶结构,为波谱分析推测的分子结构进行了验证。通过紫外、荧光光谱研究了该四种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均为静电结合,Cu-L,Co-L,Ni-L,Zn-L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7×103,2.5×103,1.35×103和9.85×102。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高分子金属配合物聚8-羟基喹啉镓(Gaqq3)n.利用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谱(XRD)研究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物相结构;利用热重(TG)分析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Gaqq3)n的热分解温度为443.6℃,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Gaqq3)n的紫外吸收带位于250~500 nm,存在较强的带尾吸收,表明禁带中存在带隙缺陷态.(Gaqq3).的荧光激发带位于380~456nm,荧光发射峰位于568nm,为橙红光发射.光学带隙2.49 eV.与Gaq3相比,荧光强度有所减弱,这是由于次甲基相连的两个喹啉环的扭曲导致了(Gaqq3)n的刚性和共平面性不好;由于分子共轭体系的增大,使(Gaqq3)n分子的π电子更加离域化,导致了荧光发射峰发生了红移.(Gaqq3)n有望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光伏器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5.
荧光光谱法研究亚甲基蓝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亚甲基蓝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反应 ,讨论了亚甲基蓝对蛋白质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 ,测定了结合常数 (KA=3 44× 10 5L·mol-1)和结合位点数 (n =1 0 3)。依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 ,理论确定了授体 受体间的结合距离 (r=1 6 7nm)和能量转移效率 ,并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亚甲基蓝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水杨醛缩壳寡糖-Cu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发现DNA使得水杨醛缩壳寡糖-Cu的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增色效应;水杨醛缩壳寡糖-Cu离子在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加入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急剧降低.结果表明水杨醛缩壳寡糖-Cu与DNA分子之间以静电模式而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共沉淀法制得氯唑西林钠与镧离子的固体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红外,荧光,核磁共振等研究,确定了该配合物的配位点并探讨了配位机理.同时进一步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形成三元配合物的荧光特性.研究结果发现: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强度随着DNA的加入而逐渐减小,而后随着DNA浓度的继续增大,发射峰又增高,说明此配合物与DNA可能是先嵌入结合,而后伴随有静电结合,配合物在DNA分子表面进行长距离自组装.研究证明所合成的配合物能够与DNA作用,可作为DNA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8.
在水溶液中,氧化石墨烯(Go)对亚甲基蓝(CMB)的荧光可产生猝灭作用,加入适量Bi3+可使体系的荧光增强,且增强程度与Bi3+的加入量有关。氧化石墨烯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使之表面带负电荷,易于分散在水中。带正电荷的荧光染料亚甲基蓝通过静电引力和π—π堆积作用吸附在GO表面,形成了GO-MB复合物,从而产生荧光猝灭。使用改进的Hummers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的GO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验证了石墨烯与亚甲基蓝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亚甲基蓝的荧光猝灭后,其两个主要吸收峰强度明显降低,而且GO的吸收光谱与MB的发射光谱完全不同,重叠度太小,不能发生能量转移,因此,GO与MB发生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过程。当向亚甲基蓝氧化石墨烯络合体系加入Bi3+后,由于Bi3+体积小,带正电荷多从而取代了亚甲基蓝致使亚甲基蓝脱离氧化石墨烯,荧光恢复,荧光恢复的程度随Bi3+量的增加而增强,据此建立了氧化石墨烯-亚甲基蓝荧光光度法测定Bi3+的新方法。考察了亚甲基蓝、氧化石墨烯浓度,酸度以及试剂加入顺序对体系荧光恢复的影响,该络合体系的激发波长为667 nm,发射波长为690 nm,在优化条件下,Bi3+的浓度在0.5~100 μmol·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 5。方法的检出限为1.0×10-8 mol·L-1(S/N=3)。评价了该方法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当共存离子为1 000倍的K+,Ca2+,Na+,Mg2+,Cu2+;100倍的Fe3+,Be2+,SiO2-3,Al3+,Ni2+,Sb3+,NO-3,Cl-,F-;20倍的Pb2+,Hg2+,Cd2+不干扰Bi3+的测定,新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成本低等优点,将提出的方法用于环境水样的分析,回收率为93.4%~105.2%。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四种含硫氨基葡萄糖金属配合物(M-GLUS,M=Co, Cu, Ni和Zn),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含硫配体与这四种二价金属离子均形成了2∶1型非电解质配合物。在pH 7.08 Tris缓冲液中,采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发现随着金属配合物量的逐渐增加,DNA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呈增色效应,对配合物DNA-EB体系也能产生荧光猝灭作用,说明四种金属配合物均可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结合方式为部分插入;在近似生理酸度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对金属配合物与HSA/BSA的结合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配合物均能猝灭HSA/BSA的荧光强度,利用Scatchard方程计算了四种金属配合物与HSA/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表明金属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结合且只有1类键合位,其中Co-GLUS与蛋白的结合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滴定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及醋酸缓冲溶液中,葫芦脲[7](CB7)对亚甲基蓝(MB)的包结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随着CB7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荧光峰位有一定的蓝移,结果显示二者形成了1∶1的包结配合物,同时计算了它们的包结稳定常数以及相关热力学常数ΔGh和ΔS,热力学常数数值说明反应是焓变驱动的。此外,利用1H NMR谱图,结合葫芦脲[7]以及客体亚甲基蓝的结构特征,对其包结机理及主客体作用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氧化石墨烯薄片(GOSs)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片状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含氧官能团以及良好的光热稳定性。而稀土配合物通过无机稀土元素与有机配体的结合表现出优异的荧光特性。为了将两类材料具有的物化特性结合起来应用于紫外光谱探测领域。选取了合适的有机配体啉菲罗啉(1,10-邻二氮杂菲,phen)、2’2-联嘧啶(bpm)作为桥联分子,把氧化石墨烯(GOSs)与稀土配合物通过氢键自组装作用进行复合,制备了高效稳定可调的GOSs-稀土配合物复合荧光材料GOSs-Eu(BA)3phen和GOSs-Eu(TTA)3bpm,并且制备了相应的聚乙烯醇(PVA)共混紫外增强薄膜,对其光谱特性与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等方法,对紫外增强材料进行了性能表征。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对紫外增强薄膜进行了性能表征。此外,通过热重测试(TGA)表征了GOSs氢键复合前后紫外增强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荧光强度-紫外光照次数表征了GOSs氢键复合前后紫外增强薄膜的光稳定性。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进行配位前后有机配体的特征峰产生了频移,表明稀土配合物中Eu 3+与配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位作用。在进行复合之后,桥联配体的特征峰也产生了偏移,表明GOSs与稀土配合物通过桥联分子的氢键作用进行了进行复合。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增强薄膜吸收峰在200~400 nm,荧光主峰在612 nm左右,为Eu 3+特征红色荧光峰,且不同配体可以实现不同范围的吸收产生差异化的荧光表现。扫描电镜和金相显微镜清晰地展示了稀土配合物复合前后的微观形貌,即颗粒状稀土配合物附着在石墨烯薄片上。光稳定性测试表明经过GOSs氢键复合之后,Eu(BA)3phen和Eu(TTA)3bpm稀土配合物荧光材料在进行25次荧光强度测试后光漂白程度分别下降了4.26%和6.41%,提高了其光稳定性。热重测试也表明在经过GOSs氢键复合之后,稀土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总之,得益于GOSs和稀土配合物的特性结合,所制备的紫外增强材料表现出优异的荧光特性与稳定性,必将在紫外探测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在pH 7.08 Tris缓冲溶液中,采用粘度测定、电子吸收光谱、凝胶电泳和溴化乙锭荧光分析法研究了鬼臼酰肼(hydrazide-podophyllic,HDPP)NiⅡ, CoⅡ, ZnⅡ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作用模式。结果发现,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产生减色效应,同时,DNA也能较大程度地猝灭配合物体系的荧光强度。配合物都能引起DNA粘度的略微增加和将超螺旋DNA切割得到缺刻DNA。所有这些研究表明配合物可能与DNA发生了相互作用,其中镍和钴配合物与DNA之间主要以插入方式相结合;而锌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结合方式为部分插入;求出了三种鬼臼酰肼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3.
研究具有催化活性的水解酶模型分子:三-(2-苯并咪唑甲基)胺(tris(2-benzimidazylmethyl)amine)简称NTB,与Cu,Co,Zn,三种金属离子配侠形成的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NTB系列配合物的光说的电子跃迁,计算了不同pH值时的荧光量子产率。  相似文献   

14.
铕四元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铕-乙酰丙酮配合物,再引入丙烯酸、丙烯腈作为协同配体,合成出铕-乙酰丙酮-丙烯酸-丙烯腈四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荧光光谱、热重差热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四元配合物有较好的荧光性,将这种具有高效发光和聚合活性的稀土配合物单体引入高分子材料中,可望合成出键合型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5.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手段研究了四苯基卟啉钴(CoTPP)对苯胺、乙二胺和二乙胺的超分子固定用于脱除SO2. 紫外-可见光谱表明CoTPP与三种胺作用后生成CoTPP-胺配合物,Soret吸收带发生红移. 当通入SO2后,SO2与胺的作用强于CoTPP与胺的作用,CoTPP-胺配合物释放出CoTPP,CoTPP 在胺法脱硫过程中起到胺固定作用. 荧光光谱表明CoTPP与三种胺作用形成1:1的分子配合物,且为熵驱动反应. CoTPP与苯胺和二乙胺作用为吸热反应,CoTPP与乙二胺作用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6.
稀土水杨酸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妩娟  杨旭武  张航国  朱丽  高胜利 《光子学报》2006,35(10):1593-1596
合成了一系列稀土水杨酸配合物.分别研究了配合物的红外光谱(IR),紫外(UV)及荧光光谱(FS)性质.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稀土和水杨酸主要通过羧基进行配位,而紫外光谱显示配合物中水杨酸和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是主要过程;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发现水杨酸钆,水杨酸铽,水杨酸镝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高,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7.
鬼臼酰肼镍(Ⅱ)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DNA热变性研究了鬼臼酰肼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金属配合物的存在下,DNA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了明显的减色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鬼臼酰肼金属配合物与DNA之间主要以嵌入方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首次微波合成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L)及其稀土金属镝的配合物[DyL2(NO3)2]NO3,用红外、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摩尔电导对其进行表征。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粘度研究了该配合物与鲑鱼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配合物以部分插入和静电作用模式与DNA键合。  相似文献   

19.
燃煤底灰中含有丰富的金属,这些金属在微波作用下可以对有机物进行有效降解,燃煤底灰-微波法降解亚甲基蓝溶液主要是通过羟基自由基来降解有机物的。底灰中的金属及稀有金属可以作为深度氧化有机物的催化剂,可降低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考查了燃煤底灰用量、H2O2用量、以及微波时间对亚甲基蓝降解效率的影响,并测定了亚甲基蓝溶液处理前后的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在燃煤底灰与H2O2微波条件下降解率接近100%。燃煤底灰的用量增加可以加快反应进程,增加亚甲基蓝的降解;H2O2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OH,加快反应进程,但当增加到一定量后,对反应进程的影响减弱;微波时间的加长可以提高反应温度,促使亚甲基蓝完全降解。对于0.125 g·L-1的亚甲基蓝,加入1.0 g燃煤底灰、5 mL H2O2在中温微波下反应4 min即可全部降解。  相似文献   

20.
赵兴龙  高保娇  丁浩 《发光学报》2013,34(3):268-275
通过大分子反应将萘甲酸(NA)键合在聚苯乙烯(PS)侧链, 制得萘甲酸功能化的聚苯乙烯PSNA。 以PSNA为大分子配基, 以邻菲罗啉(Phen)为小分子配体, 与Eu(Ⅲ)离子配位, 分别制备了高分子-稀土二元发光配合物PS-(NA)3-Eu(Ⅲ)与高分子-稀土三元发光配合物PS-(NA)3-Eu(Ⅲ)-Phen。 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吸收光(UV)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深入研究了配合物的化学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关系, 并应用Antenna效应理论, 从微观机理上进行了深入分析。 制备了配合物的固体薄膜, 考察了固体薄膜的荧光发射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大分子配基PSNA与Eu(Ⅲ)离子所形成的二元或三元高分子-稀土配合物, 均能发射出很强的Eu(Ⅲ)离子的特征荧光, 即键合在PSNA侧链的配基NA能有效地敏化Eu(Ⅲ)离子的荧光发射。 大分子侧链的萘甲酸配基比苯甲酸配基对Eu(Ⅲ)离子荧光发射具有更强的敏化作用。 第二配体的协同配位效应导致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高于二元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