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唐洁渊  肖荔人  章文贡 《化学学报》2002,60(8):1490-1496
研究了铽(III)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形成的配合物与电化学聚合方 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发生配位反应及pH = 10.2时形成配合物Tb(III)-TTA- EPU的组分和结构。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Tb~(3+)分别与EPU,TTA~- 发生配位。元素分析和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AES)测定结果证明了每个 Tb~(3+)分别与EPU分子中1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和3个TTA~-发生配位,从而得到配合 物的结构。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表明发生配位反应后该配合物进一步交联,从 而难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很大提高。我们对 其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常温下配合物在紫外光下发生强的荧光,主要是Tb~ (3+)离子的~5D_4→~7F_5的跃迁。讨论了溶剂、pH值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当 pH = 10.2时,合成的配合物有最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铽(III)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形成的配合物与电化学聚合方 法得到的聚合漆酚(EPU)发生配位反应及pH = 10.2时形成配合物Tb(III)-TTA- EPU的组分和结构。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的测试表明Tb~(3+)分别与EPU,TTA~- 发生配位。元素分析和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AES)测定结果证明了每个 Tb~(3+)分别与EPU分子中1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和3个TTA~-发生配位,从而得到配合 物的结构。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表明发生配位反应后该配合物进一步交联,从 而难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耐热性能均得到很大提高。我们对 其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常温下配合物在紫外光下发生强的荧光,主要是Tb~ (3+)离子的~5D_4→~7F_5的跃迁。讨论了溶剂、pH值对配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当 pH = 10.2时,合成的配合物有最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3.
合成并表征了3个配合物NiL(1),Cu_2L_2(2)和Zn_2L_2(3)(H_2L=1,2-双(3,5-二甲基-4-乙氧羰基-吡咯-2-基)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脱质子配体用4个氮原子与金属Ni(Ⅱ)配位,中心金属离子为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2拥有双螺旋结构,每个配体桥联2个具有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的铜中心。推测配合物3和2的结构类似。此外还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4.
吡啶3-羧酸铽(铕)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吡啶3-羧酸铽(铕)配合物晶体,元素分析表明化学式为Ln(3-PYA)_3·2H_2O(Ln=Tb.Eu,3-PYA为吡啶3-羧酸)。对该配合物的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热谱及电导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吡啶3-羧酸铽的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为二聚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_(21/c),晶胞参数:a=0.9609(6)nm,b=1.1649(3)nm,c=1.7758(8)nm,β=91.75(5)°,V=1.9869nm~3,Z=2,D_(calc)=1.88g/cm~3,μ=36.5cm~(-1)。Tb~(3 )离子的配位数为8,是由吡啶3-羧酸分子中的两个氧,四个桥连吡啶3-羧酸分子中的四个氧,两个水分子的两个氧,共八个氧配位,其配位多面体为畸变12面体。两个Tb~(3 )是由四个吡啶3-羧酸的羧基氧桥连起来形成二聚体。  相似文献   

5.
在pH=8.0的50 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中,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和等温滴定量热分析研究了环丙沙星(CIP)、Tb~(3+)与荧光铁载体(Pvd)三者之间的结合性质.结果表明,CIP与Tb~(3+)以3∶1摩尔比结合,结合常数约为1013L~3/mol~3,Tb(CIP)3配合物的形成使Tb~(3+)在544 nm处的荧光敏化.Pvd可与Tb~(3+)以1∶1摩尔比结合,Pvd-Tb~(3+)配合物在544 nm处并未出现Tb~(3+)的荧光敏化峰.三者之间的荧光滴定实验与等温滴定量热分析均证明了Pvd-Tb~(3+)-CIP三元配合物的形成,其中CIP与Pvd-Tb~(3+)的结合常数为(3.10±0.39)×103L/mol.配合物中CIP对Tb~(3+)特征荧光的敏化效应为抗菌素抗荧光假单胞菌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稀土配合物Ln(L)(NO3)3(H2O)(L=N-苯基-2-(5-氯-8-喹啉氧基)乙酰胺,Ln=Eu(1),Gd(2),Er(3)),结构与拥有相同有机配体的Pr,Nd和Sm配合物同构。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采取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1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个水分子配位。配合物1能够发射Eu(Ⅲ)离子特征荧光,荧光寿命为437μs。  相似文献   

7.
希土-HEDTA-蛋氨酸三元配合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pH电位法测定了希土与N-羟乙基乙二胺三乙酸(HEDTA)、蛋氨酸(Met)三元配合物在25℃和0.15mol/L(NaCl)离子强度下的稳定常数。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TbCl_3、Tb-Met、Tb-HEDTA以及Tb-HEDTA-Met体系,Tb~(3+)的三元配合物发射被两个配体同时敏化的Tb~(3+)特征荧光。讨论了三元体系中的配位作用以及能量传递特点。  相似文献   

8.
由2-甲硫基烟酸(HA)与Eu(Ⅲ)合成了二元配合物和13种分别掺杂La(Ⅲ),Y(Ⅲ),Zn(Ⅱ)的三元配合物。通过红外、紫外、元素分析、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着重研究了掺杂离子、溶剂、配合物溶液的浓度对配合物中Eu(Ⅲ)发光性能的影响。紫外光谱显示HA与铕离子配位后其吸收峰强度发生较大改变。红外光谱表明2-甲硫基烟酸中的羧基与铕离子以螯合双齿配位,且单一配合物和掺杂配合物具有相似的配位结构。荧光光谱表明La(Ⅲ),Y(Ⅲ),Zn(Ⅱ)掺杂可以提高铕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其中La(Ⅲ)掺杂荧光强度增强最明显。配合物(Eu0.5Zn0.5)(A)2.5·3H2O以乙醇为溶剂,浓度为5×10-5mol·L-1时,其荧光强度是最强的。  相似文献   

9.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配合物[Cu LCl2]·CH3CN(1),[Cu LBr2]·CH3CN(2)和[Zn L(NO3)2]·CH3CN(3)(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在配合物1和2中,五配位的铜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卤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和2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的相似,强度有所降低。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10.
用模板法合成了一系列稀土大环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热重.热差和紫外吸收光谱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稀土大环配合物的结构为:[REL(NO3)3]·nH2O(RE=Pr,Dy,Nd,n=3;RE=Sm,Eu,La,n=4;L=2,3:10,11-dibenzo-4,9-tetraoxo-13,15-bis[diene-2(4-hydfoxy-3-methoxypheny)]-1,5,8,12.tetraazacyclomdeca-1,12.dione),配合物的产率约为80%.在DMF溶液中配合物为非电解质.配合物中3个硝酸根均以双齿配位的方式与稀土配位,稀土配位数为10,并且含有3~4个结晶水分子.同时研究了配合物在室温下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配合物表现出相应自由配体的特征发射荧光.  相似文献   

11.
稀土烟酸与8-羟基喹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光谱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成了 4种稀土烟酸 (HL)与 8 羟基喹啉 (Hhq)的三元固体配合物 ,对它们进行元素分析 ,确定其通式为REL2 ·hq·2H2 O (RE =La ,Eu ,Tb ,Dy) ,用摩尔电导、TG DTA分析、IR、UV和荧光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的有关性质。结果表明 ,烟酸脱掉羧酸上的质子以酸根的形式与稀土离子呈双齿配位 ,而吡啶环上的氮原子未参加配位。hq- 的羟基氧和杂氮原子与RE3+ 离子配位。配体与稀土配位后 ,配合物中稠环数目增多 ,π键共轭程度增大。配合物中所含的水可能为配位水。荧光光谱研究发现 ,La和Dy的配合物的荧光表现为配体的荧光 ,Eu配合物中心离子的特征荧光峰表现不明显 ,而Tb配合物中配体能有效地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Tb3+ ,敏化Tb3+ 的发光 ,发射较强荧光  相似文献   

12.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稀土配合物Ln(L)(NO3)3(H2O)(L=N-苯基-2-(5-氯-8-喹啉氧基)乙酰胺,Ln=Eu (1),Gd (2),Er (3)),结构与拥有相同有机配体的Pr,Nd和Sm配合物同构。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采取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1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2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个水分子配位。配合物1能够发射Eu(Ⅲ)离子特征荧光,荧光寿命为437 μs。  相似文献   

13.
应用分子力学计算得到了α-丙氨酸和L-组氨酸在溶液中的分子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镧系离子诱导位移的分析和模拟,计算了氨基酸镧系离子配合物的~(13)CNMR准接触位移,模拟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在α-丙氨酸镧系离子配合物中,Ce~(3+),Pr~(3+),Nd~(3+)与内氨酸的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形成双齿配位;Sm~(3+),Eu~(3+),Tb~(3+),Dy~(3+),Ho~(3+),Er~(3+),Tm~(3+),Yb~(3+)则与两个氧原子形成双齿配位 在L-组氨酸镧系离子配合物中,Ce~(3+)~Eu~(3+)与组氨酸的两个氧原子和α-氨基的氮原子形成三齿配位,镧系离子Tb~(3+)~Yb~(3+)则与两个氧原子形成双齿配位.同时,还讨论了pH值条件对氨基酸镧系离子配合物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5个配合物[Cu LCl2]·CH3COCH3(1)、[Zn LCl2]·CH3COCH3(2)、[Zn L(NO3)2]·0.5CH3COCH3(3)、[Ag L2]Cl O4(4)和[Ag L2]BF4(5)(L=2-(5-氯-8-喹啉氧基)-1-(吡咯烷-1-基)乙酮)。配合物1和2同构,五配位的中心金属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与来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及2个氯离子配位。而在配合物3中,锌离子与1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1个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1个双齿配位的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配合物4和5中,中心金属与配体的比例为1∶2。银离子与2个三齿配位的配体L配位,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乙腈溶液中,配合物1、2、4和5在410 nm处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与配体L相似。而配合物3由于配体到锌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红移至430 nm。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配合物[Cu(HL)(H_2O)(NO3)]NO3(1)和[Zn(HL)Cl2](2)(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Cu(Ⅱ)离子与1个中性三齿缩氨基脲配体,1个水分子和1个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配合物2中Zn(Ⅱ)离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为N2OCl2,其配位构型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的相同。甲醇溶液中,配合物2的荧光发射峰与配体HL相似。而配合物1由于配体和金属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略有红移。  相似文献   

16.
稀土长链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选配体、优化合成条件,设计合成了以Tb3 为中心离子,以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大茴香酸、间氯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磺基水杨酸为第一配体,以十一烯酸为第二配体合成8种铽三元荧光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以及电导率的测定确定了铽三元荧光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组成,采用热分析仪研究了铽三元荧光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能,其热稳定性强弱顺序为:Tb(SSA)(UA).3H2O磺基水杨酸>大茴香酸>对氨基苯甲酸>苯甲酸>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间氯苯甲酸,同时对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合成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1)和[Cd(HL)(CH_3OH)(NO_3)_2](2)的结构(HL为2-乙酰吡嗪缩肼基甲酸甲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与来自2个阴离子配体L-的N_2O电子供体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中,Cd(Ⅱ)离子拥有双帽三棱柱配位构型,与1个中性配体HL,2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分子甲醇配位。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荧光及热性质。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一个配合物[ZnL(NO3)2].CH3CN(1,L=N-(1-萘基)-2-(8-喹啉氧基)乙酰胺)。在配合物1中,金属锌离子采取扭曲的四方锥的配位构型。来自配体L的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及来自2个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和中心锌离子配位。配合物通过分子间的N-H…O氢键作用构筑成沿a轴的链状结构。乙腈溶液中配合物在414.8 nm处有强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9.
新型双核配合物的形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Ru(bpy)2TPPHZ]2+(TPPHZ=四吡啶[3,2-a: 2',3'-c: 3",2"-h: 2'",3'"-j]吩嗪)和[Ru(bpy)2ODHIP]2+(ODHIP=3,4-二羟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Ni2+的配位情况及配位后的荧光性质变化, 探讨了配合物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后与DNA的作用机制变化. 结果表明, [Ru(bpy)2TPPHZ]2+和[Ru(bpy)2ODHIP]2+均可与Ni2+配位, 形成双核配合物[Ru(bpy)2(TPPHZ)Ni]4+和[Ru(bpy)2(ODHIP)Ni]4+, 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减弱. 与DNA作用后, 配合物仍可与Ni2+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 [Ru(bpy)2(TPPHZ)Ni]4+的荧光几乎完全消失, 同时配合物与DNA保持插入模式作用, 而配合物[Ru(bpy)2(ODHIP)Ni]4+与DNA的作用则由沟面结合改为插入结合, 同时配合物的荧光减弱.  相似文献   

20.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表征了3个稀土配合物Ln(L)(NO3)3(H2O)(L=N-苯基-2-(5-氯-8-喹啉氧基)乙酰胺,Ln=Eu(1),Gd(2),Er(3)),结构与拥有相同有机配体的Pr,Nd和Sm配合物同构。在每个配合物中,十配位的稀土离子采取扭曲的双帽四方反棱柱配位构型,分别与来自1个配体L的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3个双齿配位硝酸根和1个水分子配位。配合物1能够发射Eu(Ⅲ)离子特征荧光,荧光寿命为437 μ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