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天然白云母作为裂变碎片探测器,测量了78兆电子伏12C离子轰击169Tm、175Lu、181Ta、197Au、209Bi、232Th、238U等7种同位素以及能量为96.6 92.288.1 79.0 75.6兆电子伏的14N离子轰击天然Pb的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用哈尔彭(Halpern)和斯图金斯基(Strutinski)裂变碎片角分布理论符合,从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计算可裂变核在鞍点的有效转动惯量.实验上推出来的鞍点核形状同液滴模型的理论予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利用裂变碎片的折叠角分布,从实验上实现了全熔合裂变和转移跟随裂变两种成份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测量了质心系能量72.61至80.11MeV 16O+232Th全熔合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包含靶核静态形变效应的耦合道模型计算与实验激发曲线一致.然而,裂变统计理论无法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全熔合裂变碎片角分布.而鞍点模型与断点模型的理论预言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刘国兴 《中国物理 C》1987,11(1):98-103
本工作采用固体径迹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0MeV 14N+118Sn和138MeV 20Ne+118Sn裂变碎片角分布. 使用建立在统计模型基础上的碎片角分布理论公式拟合实验上测量的碎片角分布. 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计算中中等质量裂变核在鞍点的有效转动惯量Jeff, 并且讨论了在参数Z2/A<30的区域内核的鞍点形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重核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 对丰中子核108Ru的能级结构进行了研究. 基带、单声子γ振动带和一个二准粒子带分别得到了确认和扩展, 同时识别了一个新的边带, 初步认定为二声子γ振动带. TRS模型计算表明108Ru核具有三轴形变,其形变参量为β2~0.29, γ=-22°. 推转壳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108Ru核基带回弯是由h11/2轨道的一对中子发生角动量的顺排所致. 对二准粒子带的组态特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云母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轰击能量从73.7—93.4MeV的16O+238U反应的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用考虑了核静态形变的Wong模型很好地重现了裂变激发函数,由此抽取了复合核的自旋分布.同时,利用裂变鞍点过渡态理论以抽取的自旋分布计算了裂变碎片角分布,表明碎片各向异性实验值大于理论值.此外实验揭示出,在低能区碎片各向异性随入射能量变化的走向不同于以前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核裂变统计理论基础上应用微观方法计算了235U热中子裂变的质量分布、动能分布及其它物理量.即用BCS哈密顿计算了断点组态碎块的量子态密度,碎块的变形对量子态密度的贡献也被考虑了.用斯图廷斯基(Strutinski)方案计算了碎块的势能,因而在断点组态的激发能中引入了壳效应和对关联.断点两碎块间的距离被处理为一个可调节的参数. 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符合的程度比其它统计理论计算有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蒸发模型计算了重核裂变碎片的瞬发中子能谱,发现在约化后基本上是普适谱.用算得的碎片蒸发中子谱计算了235,238U、239,240Pu 的裂变瞬发中子谱,平均中子数及中子平均能量,得出了计算平均中子数及中子平均能量的普遍近似公式。入射中子能量为0—18 MeV,计算结果一般在5%以内与实验符合.在较严格的蒸发模型计算的基础上重新推出了 Terrell 公式.本工作表明蒸发模型的概念运用于裂变瞬发中子的情形基本上是成功的,但需要引入约10%的断裂前中子。  相似文献   

8.
入射能量为69.5MeV的碳束轰击27Al和natCa靶, 用ΔE-E计数器望远镜鉴别反应产物, 测得Li、Be、B、N、O诸元素能谱, 在两体反应假设下, 得到了质心系能谱、角分布、E-θ平面上双微分截面d2/dEdθ的等高线图. 假定在断裂时刻碎片相对动力动能可以忽略, 绝热近似条件得到满足, 并且碎片只有旋转对称的四极形变, 从而得到决定断点处碎片运动的三个方程, 求解这组方程, 得到断点拉长度, 并得到出射碎片的总动能. 计算得到的出射碎片的形变参数是在0.28—0.44之间, 其全阻尼能量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由拟合实验角分布得到的平均寿命是(4—6)×10-22秒.  相似文献   

9.
用类α衰变模型计算了235U热中子诱发裂变碎块的质量、动能分布。势垒中除了库仑能和核相互作用外,还考虑了碎块变形能和内部激发能。  相似文献   

10.
包景东 《中国物理 C》1998,22(11):1013-1019
采用一个具有协变形式的朗之万方程组来描述不对称热核裂变.基于核表面{c,h,α}三参数模型,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核系统从鞍点到断点的扩散过程,从而完成了碎片动能和质量分布的计算.研究了核的两体摩擦或一体耗散机制以及有限颈部作为核断裂条件对裂变碎片输出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用扩展Skyrme力和Hartree-Fock方程计算微观光学势的方法. 首先由变分原理导出了HF方程, 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球形核光学势的计算公式, 然后对不同入射能量(0—350MeV)用八组Skyrme力参数计算了对称核16O、40Ca及非对称核90Zr的微观光学势. 结果表明其形状和随能量的变化趋势是合理的, 在中能区出现了"酒瓶底"形状, 同时明显地体现了壳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四次方程代替常用的几个二次方程曲线的回转体,来描述对称裂变的大形变过程.基于标准液滴模型,作了形变能对形状的变分计算,找出一组优形的方程系数{bi},它对应的形变能低于具有相同两半质心间距的卡西尼亚卵形体的.对A=208—308的范围内作了检验,表明此形状方程{bi}是适用的.与卵形体比较,优形体的裂变位垒较低,过垒后的形变势能下降更陡.在出现脖子前优形与卵形差别不大;在出现脖子后两者才有显著的能量差别,而且优形对应的脖子截面大于卵形体的,在断点时两者又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采用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和固体径迹探测器测量了57.0—73.0MeV 12C+169Tm, 175Lu, 181Ta, W, Re, Pt, 197Au, Pb和209Bi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和裂变激发函数. 由相当于全动量转移的裂变事件的碎片角分布统计理论直接确定了全熔合反应截面σfu, 从而获得了作为激发能函数的<Γfn>实验值. 与理论计算符合得到裂变位垒高度, 标准偏差为2.5MeV. 实验上确定的裂变位垒与非旋转液滴模型计算值相符合. 用同样方法, 我们还分析了已经发表了的12C+174Yb, 12C+198Pt, 16O+142Nd, 16O+170Er, 16O+181Ta和18O+192Os裂变反应激发函数, 研究了裂变位垒随裂变核质量数A的变化, 并且和液滴模型理论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用反射不对称壳模型描述了奇A核221,223Ra的低激发态能谱, 计算结果非常好地再现了221,223Ra基态的自旋、宇称以及具有相反宇称的基态宇称二重带. 基态宇称二重带的存在表明221,223Ra的基态确实具有反射不对称形状, 即八极形变.  相似文献   

15.
根据裂变扩散模型,把裂变核的形变运动看成是一种准布朗粒子在裂变势作用下的扩散过程.通过Monte-Carlo方法模拟这种布朗粒子在两维相空间内的运动,研究了核粘滞性对裂变过程的影响;解释了裂变过程中的耗散现象.在各种粘滞系数下,对于裂变速率,断点动能等动力学置的数值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此法易于推广用来研究多维扩散问题.  相似文献   

16.
12C离子引起的209Bi和238U的裂变中,用放射化学方法分别测量了15个和17个裂变产物的产额.根据这些数据,用三种电荷分布假设计算了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计算表明,等电荷位移假设得到的结果一般和裂变碎片高斯质量分布曲线拟合得最好.比较了209Bi(12C,f),238U(12C,f)以及我们较早测量得到的(197Au(12C,f)的质量分布曲线,指出当裂变参数Z2/A>37时,质量分布宽度随Z2/A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7.
根据裂变扩散模型,把裂变核的形变运动看成是一种准布朗粒子在裂变势作用下的扩散过程.通过Monte-Carlo方法模拟这种布朗粒子在两维相空间内的运动,研究了核粘滞性对裂变过程的影响;解释了裂变过程中的耗散现象.在各种粘滞系数下,对于裂变速率,断点动能等动力学量的数值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此法易于推广用来研究多维扩散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寻超密核存在的可能性,用铅玻璃契仑柯夫全吸收谱仪在252Cf自发裂变中搜索高能γ射线。给出能量在50到240兆电子伏区域的γ射线出现几率的上限值为1.4×10-6/裂变(置信水平95%).  相似文献   

19.
将裂变的多通道模型和无规颈断裂模型相结合,系统地计算了0≤En≤6.0MeV中子诱发235U裂变的碎片质量分布和平均总动能分布.通过最小二乘法与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235U(n,f)裂变的三个通道道概率随中子能量变化的规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用一套适宜的表面参数化方法,推导了包括曲率能在内的重核变形能公式,计算了235U,252Fm等重核的位能曲面和裂变位垒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