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2篇
化学   140篇
力学   2篇
物理学   34篇
综合类   8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Binding equilibrium study between Mn( Ⅱ ) and HSA or BS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binding of Mn( Ⅱ ) to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or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has been studied by equilibrium dialysis at physiological pH (7. 43). The Scatchard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1.8 and 1.9 strong binding sites of Mn( Ⅱ ) in HSA and BSA, respectively. The successive stability constants which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re obtained by non-linear least-squares methods fitting Bjerrum formula. For both Mn( Ⅱ )-HSA and Mn( Ⅱ )-BSA systems,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K1 was found to be 104. The analyses of Hill plots and free energy coupling show that the positive cooperative effect was found in both Mn( Ⅱ )-HSA and Mn( Ⅱ )-BSA systems . The results of Mn ( Ⅱ ) competing with Cu ( Ⅱ ) 、 Zn(Ⅱ)、Cd( Ⅱ) or Ca( Ⅱ ) to bind to HSA or BSA further support the conjecture that there are two strong binding sites of Mn( Ⅱ) in both HSA and BSA. One is most probably located at the tripeptide segment of N- terminal sequence of HSA and BSA molecules involving four groups composed of n  相似文献   
152.
光谱法研究儿茶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光谱手段研究了模拟人体牛理条件下儿茶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求出了儿茶素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置、结合类型等参数,并研究了共存离子对儿茶素与BSA的结合常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儿茶素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且其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296,303,310 K下儿茶素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68,2.249,2.152×106 L·mol-1.热力学数据表明儿茶素与BsA主要靠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结合,探针实验表明儿茶素与BSA在结合位点Site Ⅰ发生结合.F(o)ster偶极一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儿茶素在BSA中与第214位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1.93 nm.FTIR光谱显示,儿茶素诱导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3.
周健  刘星  陈振锋  梁宏  李言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11):1267-1271
标题化合物{[Cu(C18H17N3O2)]2(COO)}(ClO4).3H2O(1)由Cu(ClO4)2.6H2O\甲酸、水杨醋缩4-氨基安替吡啉经溶剂热反应得到,用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具体测定结果如下:单斜晶,空间群P2/c,a=15.1500(2),b=23.8857(11),c=12.9709(4),β=107.265(3)°,V=4482.3(3)3,Dc=1.349g/cm3,Z=4,Mr=910.28,μ=1.066mm-1和F(000)=1872,最终偏差因子分别为R1=0.0924,wR2=0.2514。在此晶体结构中,2个铜离子被COO-和苯酚氧桥联形成二聚单元,每个Cu(Ⅱ)是五配位的变形四方锥构型。  相似文献   
154.
Ca(OH)2与柳氮磺胺吡啶(H2-Sulf)反应生成化合物[Ca(H-Sulf)(H2O)6](H-Sulf)·3H2O.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标题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36H44CaN8O19S2Mr=996.99,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57 86(11)nm,6=1.502 24(15)nm,c=1.539 53(15)nm,a=113.129(2)°,β=109.302(2)°,γ=92.477(2)°,V=2.2775(4)nm3,Z=2,Dc=1.454 Mg/m3,R1=0.142,wR2=0.297(I>2σ(I)),S=1.027.标题化合物为离子型化合物,中心Ca(Ⅱ)采用七配位的变形加帽八面体几何构型,柳氮磺胺吡啶的羧基采用单齿配位方式与Ca(Ⅱ)形成配位键,羟基和吡啶N均未参与配位.在晶胞堆积中,化合物通过复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形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55.
用平衡透析法研究了生理条件 (pH 值7.43) 下Zn (Ⅱ) 与人血清白蛋白 (HSA) 或牛血清白蛋白(BS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HSA对Zn (Ⅱ) 有1.1 个强结合部位和9.0 个弱结合部位, 结合常数分别为1.04×105 及1.67×103 ; BSA 对Zn (Ⅱ) 有1.2个强结合部位和约9.7 个弱结合部位, 结合常数分别为8.2×104 及1.9×103 。Zn(Ⅱ)-HSA和Zn(Ⅱ)-BSA的Hill系数分别为0.87、0.84,表明Zn(Ⅱ)与HSA或BSA的结合均只产生较小的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6.
用紫外光谱观察到Ni2+离子与人或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有显著的滞后效应,表明Ni2+离子的结合可以诱导人或牛血清白蛋白发生从对Ni2+离子有较弱亲和力至较强亲和力构象态的缓慢变化(T-R转化);这一构象变化为试样的旋光能力随时间变化进一步证实;测得并讨论了这一构象变化的速度常数和活化参数;推测这一构象变化可能主要发生在蛋白质的IA亚区,并且很可能是一种促使IA亚区变得更加开放的"绞链式运动".  相似文献   
157.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然后用光化学沉积法在TiO2纳米管表面沉积ZnO纳米颗粒制备ZnO/TiO2纳米复合材料。对样品进行了Raman谱、XRD和SEM表征,通过测定光电流-时间(I-t)和开路电压-时间(OCPT)曲线对ZnO/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ZnO没有改变TiO2的相结构;复合ZnO提高了TiO2的光电性能;在Zn(NO3)2浓度为10-3 mol.L-1的条件下制得的ZnO/TiO2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光电性能。  相似文献   
158.
通过研究Cu(II),Fe(III)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内源荧光的猝灭,探讨了Cu(II),Fe(III)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理。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人血清白蛋白第一类Cu(II)结合部位与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1.8nm,并讨论了Cu(II),Fe(III)与HSA结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9.
Cu(Ⅱ),Fe(Ⅲ)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Cu(Ⅱ),Fe(Ⅲ)对人血清白蛋白(HSA)内源荧光的猝灭,探讨了Cu(Ⅱ),Fe(Ⅲ)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理.基于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人血清白蛋白第一类Cu(Ⅱ)结合部位与214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1.8nm,并讨论了Cu(Ⅱ),Fe(Ⅲ)与HSA结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0.
中国近50年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变化趋势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金玉  梁宏  罗勇  李世奎 《物理学报》2011,60(6):69601-069601
利用近50年(1961—2009年)14个站以及31年(1961—1991年)49个气象站点的地面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M-K)统计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年际、季节的长期变化趋势特征、年代际距平、周期和突变点.研究表明:1)采用归一化的气候倾向系数方法,有更好的比较性,能较好地揭示辐射气候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2)全国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地区、年代际和季节有升降的差异;3)基于观测站点地理分布的特点,按气候带划 关键词: 直接辐射 散射辐射 变化趋势 小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