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87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32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45篇 |
综合类 | 32篇 |
数学 | 43篇 |
物理学 | 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93.
94.
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实现了聚氯乙烯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快速鉴别。对聚氯乙烯的定性采用了衰减全反射技术,用锗作为晶体材料,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定性则采用透射法。用溶解-沉淀法对试样进行分离和纯化,所用溶剂为四氢呋喃,沉淀剂为无水乙醇。经过此方法,聚合物与增塑剂达到很好的分离和纯化。 相似文献
95.
96.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蜂蜜、蜂王浆中氯霉素残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处理方法包括添加同位素内标氯霉素-d5和采用10%偏磷酸沉淀蜂王浆产品中的蛋白质,上清液经乙酸乙酯提取,自制硅胶柱和Oasis小柱净化。净化后的提取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检测,多反应监测3对离子(321.0/256.9、321.0/194.0、321.0/175.8)。该方法对不同基质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1%-107%;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蜂蜜和蜂王浆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μg/kg和0.2μg/kg。 相似文献
97.
聚苯乙烯树脂固载聚乙二醇及吡啶翁盐的合成及其活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氯甲基化聚苯乙烯为原料,先后接枝聚乙二醇及吡啶,合成了双中心固载相转移催化剂-交联聚苯乙烯固载聚乙二醇400及吡啶翁盐,并对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固载聚乙二醇树脂、聚苯乙烯固载吡啶翁盐树脂及双中心树脂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和分析。通过醋酸钾与溴苄的反应,对各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发现固载双中心相转移催化剂的活性明显高于各单向中心固载相转移催化剂。 相似文献
98.
在工程应用的很多摩擦对偶中,往往有一方是锐形的,因此,研究锐形滑块的滚动与滑动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以锐缘硬质轮在挤压铝和软钢两种平面试样表面的滚动和滑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两种摩擦过程中材料的受力状况和变形状况,结果表明,要在同种金属试样表面造成相同宽度的槽痕,滚动法所需要的垂直负荷比滑动法所需要的大,然而滚动法所需要的切向牵引力却比滑动法所需要的小.对两种摩擦过程中界面上的应力与材料的强度性能之关系的分析讨论指出,滚动试验中接触界面上的正应力相应于变形材料的屈服应力,因而滚动试验可以作为材料硬度的一种测量方法;滑动试验中接触界面上的剪应力相应于变形材料的流动剪应力;但滚动试验中界面剪应力与材料的流动剪应力之间,以及滑动试验中界面正应力与材料的屈服应力之间却都没有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99.
TiC-Ni系高温自润滑金属陶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中频热压烧结法制备了TiC-Ni、TiC-Ni-Mo和TiC-Ni-MO-WC3种高温自润滑性金属陶瓷材料。栓-盘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TiC-Ni-Mo金属陶瓷的高温自润滑性最好,其在600℃时的摩擦系数为0.19,磨损率为1.14×10~(-14)m~3/N·m,偶件(材料W18Cr4V,HRC62)的磨损率为0.069×10~(-14)m~3/N·m。作者指出,这类材料的高温自润滑性与其摩擦表面上生成的氧化膜的组成和结构相关。此外,本文还就Mo、WC对材料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