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光学》2013,(4):607-608
如果你计划装修公寓,是否考虑过只要触摸就能点亮的肇纸呢?日前,研究人员演示了一种压敏、可发光的柔性聚合物。他们首先安装了一组有机发光二极管,每一个发光二极管可以由其自身的微小晶体管控制开关,该晶体管位于一张灵活的透明塑料后面。然后研究人员将它们放在一层特别设计的橡胶上,这样随着压力增加,其导电性会增强。  相似文献   

2.
英国科学家近日利用一个半导体芯片实现了光子纠缠态,向实现量子计算又迈进了一步。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所谓纠缠态是指无论距离远近,两粒了状态表现完全一样的一种奇妙现象,爱因斯坦将其称为“鬼魅行为”,科学家认为,实现粒子的纠缠态对制造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编码极为重要。此前,科学家曾利用激光实现了光子纠缠。此次,  相似文献   

3.
基于光电双开关的单光子同步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电双开关进行同步测量单光子的方法.这种测量方法能够有效抑制背景光以及由背景光引起的后脉冲和死时间对单光子测量的影响,有效地减少了单光子探测中的误计数,改善了单光子测量的信噪比.同时,避免了单光子探测器通常工作在门控电压方式下产生自发光子辐射的缺点.  相似文献   

4.
实验验证了一种通过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沉积在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全光控制的相关研究。通过外加的垂直泵浦光的作用,氧化石墨烯吸收泵浦光产生热量,改变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包层模式的相位差,由于热膨胀的作用改变了氧化石墨烯所覆盖部分的光栅周期,使得谐振谱发生了移动,其最大调制深度可达10.6 dB,谐振谱最大可红移12.8 nm。通过实验发现,沉积相同浓度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次数影响实验结果,通过在相同光栅的相同位置分别沉积三次,发现沉积三次可以在光纤表面获得更加均匀的氧化石墨烯膜,进行了时间响应的测试,其中沉积三次后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响应速度可达0.61 ms,沉积多次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可以在光纤表面沉积得更加平整均匀,从而获得更大的导热性能。  相似文献   

5.
廖清华*  张旋  夏全  于天宝  陈淑文  刘念华 《物理学报》2013,62(4):44220-044220
基于光子晶体非线性Kerr效应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的任意比能量输出光分束器, 通过控制抽运光的强度来控制端口能量输出比. 该结构还可以实现控制光传输的动态开关作用, 并且具有插入损耗低、无串扰、信号光的开/关两个状态下的透射率相差非常大的特点, 因此该光开关具有很高的开关比. 关键词: 全光开关 光分束器 非线性Kerr效应 光子晶体  相似文献   

6.
IBM展示运行速度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在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上,IBM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由石墨烯材料制作而成的场效应晶体管(FET),其截止频率可达100吉赫兹(GHz),这是迄今为止运行速度最快的射频  相似文献   

7.
《物理通报》2007,(3):46-46
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和同事杨涛、陆朝阳等,最近通过实验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刷新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的两项世界纪录.该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一物理》上.审稿人评价其是“光学量子计算领域至今最先进的实验工作”和“一个出色的成就,为量子计算、量子纠错和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研究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光学》2012,(6):686-686
由中山大学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余思远教授领衔,中、英四所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科研团队,成功地在硅基光波导芯片上首次集成了“漩涡光束”发射器件阵列。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报道刊于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及其期刊网站主页。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开辟了集成光子学领域的一个新前沿。  相似文献   

9.
《中国光学》2012,5(3):313-314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学家首次利用光让电子穿过了经典力学里无法穿越的"墙壁"(势垒),实现了量子隧穿,科学家们有望借此研制出新的凝聚态。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的全光开关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辉  王智勇  张伟  王文超 《光学学报》2012,32(10):1016003-189
为获得一个优化的全光开关结构,在光子晶体90°弯曲波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光子晶体结构,并在其中加入克尔型非线性介质柱,得到了非线性光子晶体全光开关结构。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数值分析表明,该开关结构能够实现的带宽大约为50nm,消光比大于40dB,阈值功率密度约为5.2W/μm。同时,该结构还可以实现基本的逻辑功能。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观察到分子在激光作用下发生的运动@汪道友~~  相似文献   

12.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用于WDM全光网的全光型上/下载复用器,由一对相同的光纤环行器、串接其间的可调谐光纤Bragg光源、WDM复用器和解复用器构成。其中光纤Bragg光栅是用紫外光直写方式在普通单模光纤上制成。讨论了该利用器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性能和特点。利用磁极间磁场力使光纤光栅产生显著的波长偏移。用可编程磁 极调控光栅的波第偏移。其信道波长调谐速度快,装置无需外加能源即可保持信道波长的偏移。给出了其性能测试结果。信道波长间隔0.8nm,上/下载信道插入损耗1.5dB,通过信道插入损耗2.0dB,上/下端口隔离度30dB,串扰小于-30dB,可调谐信道波长范围6.0nm。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可实现信道波长再利用,从而提高网络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物理通报》2008,(4):32
最近,加拿大和德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证明,硅烷(SiH4)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超导性质。由此确定出了一类新的超导体——分子氢化物。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将来设计更好的工业用超导材料开辟道路。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21日的《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4.
全光缓存器能够在光域内对数据包进行存储而不需经过光电光的变换,成为全光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丢包率等。但在半导体光放大器中交叉增益调制和交叉相位调制效应并存,导致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环路型全光缓存器中缓存后输出的数据包与未缓存数据包的输出功率间存在不均衡,使得网络误码率增加。在详细分析全光缓存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半导体光放大器中交叉增益调制和交叉相位调制并存的现象,巧妙地提出了将控制脉冲反相并配合电可调衰减器的新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有效解决了此类全光缓存器中数据包输出功率不均衡的难题,缓存器性能得到了极大改善。此方法适用于所有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环路型全光缓存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光学》2013,(4):609-610
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室温下观察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化的量子机制——相干作用(一种状态相互叠加的量子效应),并证明,正是这一量子机制使光合作用能很好地面对环境干扰。出版在《科学》杂志的最新研究有助于科学家们研制出新一代转化效率更高的太阳能电池。提高太阳光的有效转化率是科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希望借此降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光合生物和某些细菌已掌握了这一过程:在万亿分之一秒内,其内的光合天线蛋白会将吸收到的太阳光的95%输送至光合反应中心,从而驱动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物理通报》2005,(8):34-34
据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位于日本岐阜县的基本粒子观测装置,首次捕捉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基本粒子反中微子.这一成果为研究地球内部能量和构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光学》2012,(6):684-685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硅材料内的单个原子,制成了首个可工作的量子位。这一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未来研发超强大的量子计算机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刊发在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部王涛教授对基于InGaAsP/InP共振光子晶体的全光偏振开关进行了研究。由于这种材料能够应用于通信波段,并且为了避免载流子累积效应而采用近共振激发,这时光学斯塔克效应成为驱动光开关的最主要的非线性机制。当量子阱周期满足布拉格条件且布拉格频率等于重空穴激子共振频率时,在其附近的光子能带结构形成一个光子禁带,当线宽较窄的控制光也落在禁带中时光开关具有很大的非线性以及ps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不经过光电转换的全光相位调制是实现无电中继的相干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半导体光放大器(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SOA)由于具有非线性系数高、体积小等优点成为全光相位调制系统的关键器件。但因SOA中交叉相位调制与交叉增益调制同时存在,使目前基于SOA的相位调制信号不可避免地产生功率起伏,影响了信号质量。为此,提出了一种利用差动平衡信号控制级联SOA的全光相位调制方案,分析了方案原理,并实验实现了全光相位调制,消除了相位调制过程中因SOA交叉增益调制效应产生的波形起伏,完成了原理验证。该调制方案对实现高阶编码格式的全光波长变换,提升网络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物理通报》2010,(3):15-15
电子有时会像指南针那样晃动,众多电子的晃动有时可形成一种特殊波.日本科研人员日前利用这一特性,成功地在无法通过电流的绝缘体上传出了电流.这一研究成果已刊登在3月1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