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9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82篇 |
晶体学 | 19篇 |
力学 | 127篇 |
综合类 | 11篇 |
数学 | 71篇 |
物理学 | 4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抽象但应用广泛,BET公式的推导过程涉及较多数学知识,学生很难透彻理解BET公式的物理意义.面对比表面分析仪输出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和比表面积,学生只能生搬硬套,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利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脱附过程,通过调整吸附脱附常数,可分别得到第Ⅰ、Ⅱ、Ⅲ类吸附等温线;结合实时可视化使学生能直观看到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吸附脱附动力学,从而能更好地理解BET理论.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研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析氢反应涉及电子和质子转移过程,即PCET过程,需要较大的过电势才可以驱动析氢反应发生.因此,合成过电势低,活性高的催化剂成为研究热点.自然界中,铁铁氢化酶可以将质子高效地还原成氢气.经研究,铁铁氢化酶的结构中有一个氨基基团位于活性金属中心铁的一侧,因此可以精准、有效地将质子传递给金属铁,从而提高催化效率.受自然界启发,很多分子催化剂模拟了自然界中氢化酶的结构,在分子内引入proton-relay基团,促进了析氢过程中PCET的过程.但目前只有关于这类分子催化剂通过促进质子传输进而提高催化效率的文献报道,尚未发现有关其改变氢氢成键方式的研究.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设计合成了卟啉镓并用于电催化质子还原的研究.利用循环伏安法对其析氢活性进行了测试,发现分别以三氟乙酸(TFA)和醋酸(HOAc)作为质子源时,催化析氢的电化学行为不同.在强酸(TFA)体系中,催化剂在经历了两电子还原后,生成的金属氢化物可以直接和质子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但是在弱酸(HOAc)体系中,生成的金属氢化物需要再经过一电子的还原才可以驱动整个催化反应的进行.在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文献得知,在分子内引入酸基团时,可以极... 相似文献
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对M06,±(M=Os,Ir,Pt)团簇的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得出各团簇的最稳定构型,并对其能量、振动频率、热力学性质、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和极化率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M06,±(M=Os,Ir)团簇的基态都是三棱柱结构,Pt-6团簇的基态是平面三角形结构;M06,±(M=Os,Ir,Pt)团簇生成焓都为负值,热力学上是稳定的;NICS值都为负值,表明M06,±(M=Os,Ir,Pt)团簇都具有芳香性,其中Os6-团簇的芳香性最强;从光谱分析来看,Os6的IR和Raman谱的较强吸收峰的个数最多,Ir6的IR和Raman谱的最强吸收峰都只有一个,IR最强吸收峰在137.O和143.5 cm-1之间,Raman谱最强的吸收峰位于169.5 cm-1处;Pt6的IR和Raman谱的最强吸收峰分别位于50.2和194.7 cm-1处. 相似文献
4.
Statine及其类似物是一类特殊的β-羟基-γ-氨基酸,是许多活性化合物的核心结构单元.综述了其不对称合成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品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_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乳品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AFM_1)的含量。样品经氯仿提取,过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用氯仿-丙酮(1+1)混合溶液将黄曲霉毒素M_1从固相萃取柱上洗脱下来。以ZORBAX SB C_(18)色谱柱为分离柱,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淋洗,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黄曲霉毒素M_1在1.0~25μ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5μg·kg~(-1)。应用此法测定了牛奶和乳粉中AFM_1的含量,并测得其平均回收率分别在76.0%~80.0%和76.7%~9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7.0%。 相似文献
7.
8.
通过烯丙基溴化镁、1-苯基-2-对甲苯磺酰基乙炔和N-对甲苯磺酰基苯甲醛亚胺的三组分串联反应,立体及区域选择地合成了含1,4-二烯结构单元的多取代烯丙胺--(Z)-1,3-二苯基-N,2-二对甲苯磺酰基-2,5-己二烯-1-胺(1),其结构经1H NMR, IR, MS, 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1为Z型结构,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388 1(2)(A), b=15.297 4(2)(A), c=17.123 8(3)(A), α=90.00°, β=107.62(10)°, γ=90.00°, V=2 843.16(8)(A)3, Z=4, Dc=1.303 g·cm-1, S=1.055.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