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斜拉索附加带刚度阻尼器的参数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俊  孙利民 《力学季刊》2008,29(1):180-185
斜拉索的风雨振动及其控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阻尼器减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阻尼器的一些非理想因素如阻尼器刚度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对斜拉索附加带刚度的阻尼器的模态阻尼比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复频率的变化,在阻尼器安装点距拉索锚固点长度与拉索长度之比远远小于1的假设下,得到了考虑刚度影响的拉索阻尼器的模态阻尼比的近似解析解.该近似解析解与数值计算得到的精确解对比吻合良好.对于斜拉索减振,与忽略刚度影响的阻尼器类似,带刚度的阻尼器同样存在着通用设计优化曲线.阻尼器所带有的刚度将显著的减小拉索-阻尼器系统所能获得的最大模态阻尼比,而所对应的阻尼器最优阻尼值将增大.  相似文献   

2.
考虑拉索垂度及抗弯刚度的影响,得出了索-阻尼器系统振动偏微分方程;用中心差分法将偏微分方程在空间内离散,导出了系统的面内振动常微分方程组;提出了使用MR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作为控制设备,模糊集为基础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并运用提出的算法对索-阻尼器系统进行了振动控制分析。本文方法的优势在于算法自身的鲁棒性、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强和不需要结构的精确数学模型,算法需要的输入变量少,可以解决实际工程中斜拉索的振动响应信息难以测量的困难。模糊算法的输出直接控制MR阻尼器的输入电压。与LQR-Clipped算法不同,MR阻尼器的输入电压可以是零与最大值之间的任意值。本文以实际斜拉桥拉索为例,分析了拉索的振动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算法,使MR阻尼器的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比MR被动控制效果好,且可以减小控制力。  相似文献   

3.
MR减振驱动器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提出了四种半主动控制算法 ;针对安装有MR减振驱动器的三层剪切型结构仿真分析了各种半主动控制算法和被动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分析结果表明 ,MR减振驱动器作为一种半主动控制装置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反应 ;施加最大磁场作为被动控制装置时 ,也对结构反应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罗继勇 《力学学报》2009,17(4):563-568
应用拉索索端阻尼器是大跨度斜拉桥拉索减振的主要措施之一. 将主梁、 索与阻尼器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振动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 主梁振动对拉索附加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 建立了由索、梁和Kelvin阻尼器组成的简化理 论模型; 设计了索、梁和阻尼器组合系统的简化力学试验模型; 详细研究了主梁振动对拉 索附加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 理论与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容易发生索、梁耦合振动的 拉索,主梁振动明显降低拉索附加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在大跨度斜拉桥拉索的减振设计中, 需考虑主梁参与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栋  孙利民  程纬  黄洪葳 《力学学报》2009,41(4):563-574
应用拉索索端阻尼器是大跨度斜拉桥拉索减振的主要措施之一. 将主梁、索与阻尼器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振动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主梁振动对拉索附加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 建立了由索、梁和Kelvin阻尼器组成的简化理论模型; 设计了索、梁和阻尼器组合系统的简化力学试验模型; 详细研究了主梁振动对拉索附加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 理论与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容易发生索、梁耦合振动的拉索,主梁振动明显降低拉索附加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在大跨度斜拉桥拉索的减振设计中,需考虑主梁参与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半主动斜拉索控制柔性梁的横向振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采用磁流变阻尼器构成的半主动斜拉索实现柔性梁横向振动的半主动控制,讨论了其可行性、具体控制方案和控制算法。同时给出了在五种不同情况下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磁流变阻尼器实现结构半主动控制能避免“模态截断”而引起的“溢出”问题,具有能耗小、鲁棒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通过改变斜拉索表面形状来减小斜拉索由风载荷引起的振动问题进行研究,运用大涡模拟方法,对两种典型的波浪型斜拉索λ/D=2和λ/D=6的静止绕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Re=10000时,波浪型斜拉索λ/D=2和λ/D=6均有一定的减阻减振特性,其中斜拉索λ/D=2的减阻减振效果更好,减阻和减振分别能达到30%和90%,这主要是由于波浪型斜拉索沿展向的截面变化,导致流动分离点不同,改变了表面背压分布;斜拉索λ/D=2更好地延缓了剪切层的分离,重新生成稳定的结构,从而较好地抑制了涡脱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减阻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液体粘滞阻尼器为振动控制外部装置,主桥采用欧拉伯努利梁,通过中国和谐号动车组CRH380AL、日本新干线Shinkansen700和欧洲高速列车HSLMA8三种不同类型的高速列车对比,模拟分析了高速列车作用下桥梁结构共振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与安装位置对桥梁结构振动响应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合理有效地布置列车荷载轴距,可使桥梁结构发生基频共振的列车时速在运营时速之外,避免了桥梁结构发生较大振动峰值响应,即桥梁结构的基频共振;(2)随着粘滞阻尼器阻尼系数的增大,桥梁的加速度峰值在列车不同时速下均在减少,对桥梁振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减振效果;(3)通过合理安置液体粘滞阻尼器,可有效降低高速列车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共振响应;(4)随着粘滞阻尼器与主梁的连接点位置逐渐远离支座,粘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逐渐明显;(5)随着粘滞阻尼器与桥台的连接点位置逐渐靠近支座,粘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略有提升,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由于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装置,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控制系统是半主动控制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改进的Bingham模型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特性模型,根据天棚阻尼开关控制、天棚阻尼连续控制和模糊控制三种控制方法,确立了从系统速度响应到磁流变阻尼器励磁电流之间的关系,并开发了一套半主动控制系统。在一个两自由度的简化车辆试验平台上进行半主动控制试验,对比研究了三种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3Hz~2.0Hz的低频段内,开关控制的最佳减振效果为15.1%,连续控制的最佳减振效果为14.9%,模糊控制的最佳减振效果为20.1%。可见,三种控制方法都能有效的减小车体的振动,模糊控制的减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液体粘滞阻尼器为振动控制外部装置,主桥采用欧拉伯努利梁,通过中国和谐号动车组CRH380AL、日本新干线Shinkansen700和欧洲高速列车HSLMA8三种不同类型的高速列车对比,模拟分析了高速列车作用下桥梁结构共振响应的影响因素,以及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与安装位置对桥梁结构振动响应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合理有效地布置列车荷载轴距,可使桥梁结构发生基频共振的列车时速在运营时速之外,避免了桥梁结构发生较大振动峰值响应,即桥梁结构的基频共振;(2)随着粘滞阻尼器阻尼系数的增大,桥梁的加速度峰值在列车不同时速下均在减少,对桥梁振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减振效果;(3)通过合理安置液体粘滞阻尼器,可有效降低高速列车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共振响应;(4)随着粘滞阻尼器与主梁的连接点位置逐渐远离支座,粘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逐渐明显;(5)随着粘滞阻尼器与桥台的连接点位置逐渐靠近支座,粘滞阻尼器的减振效果略有提升,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结构振动的滑模变结构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应用磁流变阻尼器(MRD)对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算法和原理。研制并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阻尼特性实验,采用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采用滑模控制算法和趋近律方法设计了半主动控制器。利用滑模控制方法所建立的控制器,本文给出了地震激励下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算例。计算分析表明,半主动滑模控制具有控制效果明显、鲁棒性好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2.
MR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晓崧  凌海梅 《力学季刊》2001,22(4):471-476
MR阻尼器能提供可以调节的阻尼力,适合用作减少结构地震响应的半主动控制器。本文对MR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进行研究,提出了状态跳跃算法,根据结构响应的大小实现MR阻尼器的状态切换,使结构响应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控制策略简便,不需要在线计算,便于实施。由于速度响应直接影响MR阻尼器的阻尼力,建议用速度响应作为MR阻尼器进行状态切换的变量。文中给出了两个算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说明了状态跳跃控制算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Stockbridge dampers are used e.g. for reducing wind-excited oscillations due to vortex shedding in conductors of overhead lines. In these dampers, mechanical energy is dissipated in wire cables (“damper cables”). The damping mechanism is due to statical hysteresis resulting from Coulomb (dry) fri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wires of the cable undergoing bending deformation. Systems with statical hysteresis can be modelled by means of Jenkin elements arranged in parallel, consisting of linear springs and Coulomb friction elements. The damper cable is a continuous system and damping takes place throughout the whole length of the cable, so that distributed Jenkin elements are used. The lo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wire cable are identifi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time domain. In particular, the moment–curvature relation is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at every location of the wire cable subjected to dynamic flexural deformations. Using such a model for the damper cables,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can be formulated for a Stockbridge damper, and discretization of the damper cable leads to a system of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order to test this dynamical model of a Stockbridge damper we compute impedance curves and compare them to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加速度响应控制时MTMD的地震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由多个刚度和阻尼保持为常量且频率呈线性分布的TMD形成的MTMD的地震特性。基于虚拟激励法和Kanai Tajimi及Clough Penzien地震谱 ,建立了结构 MTMD系统的加速度传递函数 ,进而导出了设置MTMD时结构的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 (ADMF)明确表达式。于是MTMD的优化准则选择为 :结构最大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的最小值的最小化 [Min .Min .Max .ADMF]。通过最优搜寻得MTMD的最优频率间隔、平均阻尼比、调谐频率比和相应的控制有效性指标。选择结构受控频率与地震卓越频率比的不同取值 ,研究地震卓越频率对MTMD最优参数及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由许多刚度和阻尼保持为常量且频率呈线性分布的杠杆式TMD形成的杠杆式MTMD(LT-MTMD)的动力特性.基于建立的结构.LT-MTMD系统的传递函数,导出了设置LT-MTMD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DMF)解析表达式.于是LT-MTMD的优化准则可定义为最大动力放大系数的最小值的最小化(Min.Min.Max.DMF).通过最优搜寻可得到LT-MTMD的最优频率间隔、平均阻尼比、调谐频率比和相应的Min.Min.Max.DMF值.研究了LT-MTMD中刚性支撑杆位置的改变对LT-MTMD动力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新控制策略——主动开闭环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AMTMD)。AMTMD控制系统频率呈线性分布。AMTMD中的MTMD保持相同的刚度和阻尼系数但质量变化。基于TMD的工作原理定义了AMTMD的主动控制力构成即保持相同的位移和速度反馈增益系数但变化结构和地震加速度反馈增益系数。基于结构的广义振型模型,导出了设置AMTMD时结构的动力放大系数(DMF),于是优化准则可定义为:Min.Min.Max.DMF.通过最优搜寻,研究了反映AMTMD有效性和鲁棒性的参数。这些参数包括:频率间隔、平均阻尼比、调谐频率比、总数、质量比和标准化加速度反馈增益系数。为了比较,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和主动开闭环调谐质量阻尼器(ATMD)也被考虑。  相似文献   

17.
Modeling of 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by recursive lazy learn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wadays dampers based on magnetorheological (MR) fluids are receiv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specially for control of structural vibration and automotive suspensions systems. In most case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control strategy which is practically implementable when a suitable model for MR dampers is available. It is not a trivial task to model the dynamic of MR dampers because of their inherent non-linear and hysteretic dynamics. In this paper, a recursive lazy learning method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is considered to model the MR damper behavior.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obtained responses. Results show the estimated model correlates very well with the data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The method proposed learns quickly that it is only necessarily a learning cycle, it can learn on-line and it is easy to select th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alculate the model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8.
质量阻尼器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泛评述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主动质量阻尼器(AMD)、半主动 TMD(SATMD)、主动调谐/主被动调谐/混合质量阻尼器(ATMD/APTMD/HMD)的研究现状.TMD, MTMD, AMD, SATMD, ATMD/APTMD/HMD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的风振与地震反应.指出强震下结构设置TMD, MTMD, AMD, SATMD, ATMD/APTMD/HMD的主要目的是限制结构屈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基于非线性结构模型的TMD, MTMD, AMD, SATMD, ATMD/APTMD/HMD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TMD, MTMD, AMD, SATMD, ATMD/APTMD/HMD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结构主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AMTMD)和多重主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MAPTMD)的新控制策略.介绍了AMTMD和MAPTMD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