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剪切散斑干涉术的无损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剪切散斑干涉术用于复合材料的光学无损检测具有较宽的加载范围,便于实现缺陷的全场记录,防止漏检。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剪切散斑干涉条纹(等应变条纹)的强度分布,并证明随着加载量的增大,条纹变密的程度较全息干涉条纹(等位移条纹)缓慢。加之,剪切散斑干涉条纹灵敏度具有可调性,加载范围大为加宽。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2.
激光全息无损检测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介绍了利用激光全息干涉计量对物体进行检测技术。并给出了实验装置和对物进行检测的图片。  相似文献   

3.
张建华 《应用光学》2000,21(1):46-48
介绍利用激光全息干涉计量对物体进行检测的技术,给出了实验装置和对文进行检测的图片。  相似文献   

4.
吕跃广  美铃珍 《光学学报》1990,10(4):65-368
本文对全息焊点检测的原理作了简要的介绍,针对检测中遇到的具有复杂背景的干涉图,提出了计算机自动处理与判别方法;完成了图像的背景抑制、噪声去除、平滑、细化及条纹的自动识别,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电子学全息干涉术用于温度场测量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赵建林  谭海蕴 《光学学报》2002,22(12):447-1451
探讨了用电子学全息干涉术(双称数字全息干涉术)测量温度场分布及其变化的可行性,利用所设计的全息干涉实验光路,对一电烙铁头部周围温度场分布进行了实时全息记录,进而利用一维快速傅里叶变换及数字滤波处理再现出了反映温度场分布的全息干涉条纹图样,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光学全息干涉术相比,电子学全息干涉术借助于高分辨率CCD记录及高速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从而可实现光学全息图的数字化记录、存储和重现。同时,利用再现物场相位倍增原理还可实现对干涉条纹数目的倍增,或利用物场相位分布的直接计算精确获取任意两点间的相位差,从而提高测量精度。此外,由于能够在不改变光路的前提下以较高的重复频率完成光学全息图的记录,电子学全息干涉术可以用于记录三维物场的变化并接近实时地再现和测量三维物场的变化规律,因此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技术。  相似文献   

6.
自动实时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一种自动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控制自动曝光,并对全息干版进行自动冲洗和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解决了一次曝光激光全息实时检测中全息干版无法精确复位的问题。计算机控制真空加载,缺陷大小及位置由计算机打印输出,一次最大测量面积为05m×12m,最小分辨缺陷尺寸为3mm。  相似文献   

7.
相移干涉术及广义相移数字全息干涉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光学框架内说明了传统的相移干涉术及近年来发展的广义相移数字全息干涉术的基本原理;前者要求特殊值等步长相移,而后者则可以采用任意未知相移值.着重介绍了广义相移干涉术中的物波恢复算法,以及基于衍射场统计特性的未知相移提取算法.从一个侧面沟通了基础光学与近代光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载波全息干涉图的自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艺  谭玉山 《光学学报》1992,12(7):60-663
用正交相干相位检测法实现了载波全息干涉图的自动分析.讨论了分析载波条纹图的边界效应,提出了一种易于在微机上实现的条纹图外插算法.最后给出了一幅实时法载波全息图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位相物体激光全息二次曝光法无损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借助激光全息进行无损检测,获得位相物体的信息,对位相物体激光全息二次曝光法无损检测进行了研究,指出一般的二次曝光法测位相物体典型光路的缺点,提出了物光波2次通过样品的改进方案。利用此方案对一些位相物体(如普通玻璃和有机玻璃)作了无损检测实验,得到了较满意的实验结果。与普通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精度高、结果直接可靠、不损伤物体等诸多优点。对改进方案稍作改动,即可用于塑料制品和玻璃制品生产线对加工产品进行在线产品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0.
张晓青  施涌潮 《光学技术》2001,27(4):338-339
当用双波长全息干涉术通过单次曝光法或双曝光法对物体进行测量时 ,其效果相当于用一个等效波长λeq=λ1 λ2 /|λ1 -λ2 |对物体进行测量 ,扩大了测量波长的可选范围。采用莫尔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双波长全息干涉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不仅揭示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着的必然内在联系 ,而且还进一步证明了双波长全息干涉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从而扩展了双波长全息干涉术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提出一种检测柱透镜象差的全息干涉法。文中详细介绍了全息干涉法的原理,具体实验以及有关调整问题。整个过程操作方便,光路按排简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云滴谱的离散度与云微物理参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短脉冲调制激光、高分辨率显微光学系统和同轴数字全息干涉术相融合的观测技术,该技术探测云滴粒子的最小尺寸为2μm,还可以获得完整的云滴谱谱宽数据。在膨胀云室中连续三天的不同气溶胶数浓度下,开展了生消过程中云滴粒子的三维位置与直径的观测,利用观测结果计算了云微物理参量。进一步分析了云滴谱的离散度与云微物理参量在生成与消散过程中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比对不同气溶胶数浓度条件下云滴谱离散度的分布情况,得到了随着云滴数浓度的增多,离散度的取值范围会逐渐减小,且离散度相对拟合线的离散性降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陈方  顾杰 《光学学报》1993,13(12):100-1104
本文报道了一项称为载波相移全息干涉计量的自动相位估算的新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不同相移的条纹图案可用双曝光全息重视。这样即可用来对与时间相关的问题进行自动相位估算。  相似文献   

15.
王骏  杨蓉  郑娇  赵建林 《光子学报》2016,(4):138-144
提出了利用数字全息干涉术可视化观测液相扩散过程.实验中,采用马赫-曾德干涉仪光路记录乙醇与水之间两相扩散过程的多幅数字全息图;再通过数值再现不同扩散状态的波前相位分布,获得液体中的摩尔浓度分布;最后,根据菲克定律获得两相流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利用数字全息干涉术可实现对液相扩散传质过程的快速、实时及高精度测量;该方法还具有可实现远程监控、拥有大量微观数据的优点;此外,采用文中全息干涉光路结合波分与角分复用技术可实现多相流扩散系数的测量,为获得溶液中非线性变化特征参量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实验中,当试件负荷甚大时,干涉条纹中会出现一些阴影区,它们在试件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负荷接近试件断裂强度时,可清晰看到并记录下阴影区的延伸、分叉、扩展直至试件破裂的过程。这些阴影区实际上就是几何光学中的焦散线现象。应用此现象可以计算应力强度因子。介绍了在寻找全息干涉条纹与应力强度因子之间关系所作的研究,导出了干涉条纹最大值与应力强度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从而,为使用全息法与焦散线法相结合的检测方法提供了定量计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全息干涉计量中干涉计量场的统计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强  谭玉山 《光学学报》1990,10(4):40-344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推导了全息干涉计量中散斑计量场的统计特性.证明了:干涉计量场的复振幅为复圆高斯随机变量;干扰计量场强度的概率密度服从负指数分布;散斑干涉计量场的系综平均值代表变形信息.  相似文献   

18.
陈刚  周文静  胡祯  周清  彭克琴  张伟 《应用光学》2014,35(6):1040-1047
鉴于数字全息表面粗糙度测量是对被记录的数字全息图进行数值重建获得相应的相位值,将其映射为表面轮廓值后来计算表面粗糙度参数的,分别以标准分辨率板和高度标定板为检测样本,对构建的数字全息测量系统进行了重建误差及重复性测试,包括横向尺寸误差及高度误差,横向尺寸重建误差及重复误差分别为1.11%和0.61%,高度重建误差及重复误差分别为11%和1.8%。以宽带介质膜平面反射镜为样本,测得其3段评定长度(包含15个取样长度)的表面粗糙度平均值分别为0.010 37 m、0.010 33 m和0.009 67 m。  相似文献   

19.
方强  陈家璧  谭玉山 《光子学报》1990,19(3):251-257
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变形分离测量技术——单参考束型全息-散斑干涉术,给出了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声悬浮过程的激光全息干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二次曝光全息干涉术实现了对单轴式声悬浮声压场的研究.分别拍摄了悬浮不同物体和 不同输出功率情况下声悬浮场的多幅全息图,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中获得的 声压分布图样与由声波动方程获得的理论声压分布基本一致,其相应中轴线的强度分布也具 有很好的一致性.与以往的声场测量方法相比,二次曝光法非接触、无干扰及全场测量的优 势在声悬浮场测量中得以充分体现,该方法的引入不但简化了声悬浮场测量的实际操作,而 且可以更直观地获得全场信息,为优化声悬浮系统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全息干涉术 二次曝光法 声悬浮 谐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