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本文报道了氢化非晶碳薄膜在2.9-4.5eV光激发下的发光谱。它的光致发光谱是无结构的不对称宽带,半宽度约为0.8eV。在低于3.56eV的光激发下,谱带的峰值能量随激发能量的降低明显红移。在安德森带结构和指数分布的带尾态密度的基础上,考虑了尾态中粒子的两种跃迁过程,实验的PL谱就可得到解释。并用这个简单模型计算了这种材料的光致发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直流电弧放电合成非晶碳氧化硅(SiCO)纳米线,不使用催化剂和模板,独立的SiCO 纳米线沉积在石墨锅的表面.通过XRD、SEM、TEM、XPS、FTIR等对SiCO纳米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线长度为20~100 μm,直径为10~100 nm,Si原子同C原子和氧原子分享成键组成SiCO单元.SiCO纳米线的光致发光谱在454和540 nm呈现了强而稳定的白色发光峰. SiCO纳米线的生长机制为等离子辅助气―固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5.
有机薄膜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制备了以Alq3为发光物质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得到了30V直流电压下100cd/m2的绿色发光.探讨了Alq3薄膜的光致发光和器件的电致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6.
聚酰亚胺薄膜的电致发光和光致发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量了氙灯辐照后聚酰亚胺(PI)薄膜的光致发光(PL)强度、PL谱和氙灯辐照后直流高电场下PI薄膜的电致发光(EL)强度、EL谱、XRD谱和吸收光谱,研究了其EL、PL特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PI薄膜的PL强度随测量时间呈指数衰减,EL强度随场强呈指数增长;辐照39 h后,PI的预击穿场强为2.56MV/cm,...  相似文献   

7.
氢化非晶碳薄膜瞬态复合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旭光  刘达 《发光学报》1994,15(4):317-321
本文介绍了对辉光放电法制备的氢化非晶碳薄膜的时间分辨瞬态光致复合发光衰减的研究,分析了它对沉积温度、发射能量和激发能量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非晶碳薄膜复合发光行为符合定域激子复合机制,氢含量改变所导致的材料缺陷密度和无序度变化影响了样品复合发光行为.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赝势平面波方法,对3个不同密度(2.6,2.9和3.2 g·cm-3)非晶碳结构的振动态密度和振动拉曼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构模型由快速“液体-淬火”方法模拟得到,振动频率和本征模由线性响应理论决定,拉曼耦合张量由有限电场方法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密度从2.6增加到3.2 g·cm-3时,sp3碳含量从50%增加到84.4%,G峰向高频区偏移,D峰和G峰的强度之比ID/IG减小,T峰向低频区偏移且T峰和G峰的强度之比IT/IG增大。该结果与实验结果显示出很好的一致性。依据原子振动的分析结果证实:拉曼光谱的G峰和D峰均来自于sp2碳原子的振动贡献,且G峰是由任何成对的sp2碳原子的伸缩振动产生的,T峰来自于sp3杂化碳原子的振动贡献,G峰和T峰峰位随结构的色散是由键长变化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PLD方法制备的超硬非晶碳薄膜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脉冲激光沉积在不同条件下制备非晶碳超硬薄膜,研究了非晶碳超硬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应力、硬度以及能谱等。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图像显示,薄膜表面平整、致密且光滑,均方根粗糙度最大为0.877 nm。在高激光重复频率、高激光通量条件下,薄膜有很大的应力,致使膜层褶皱甚至破裂,小角X射线衍射表明薄膜为非晶态且最大残余应力达30 GPa以上,但300 ℃温度的原位退火可以有效降低残余应力;纳米压痕测试表明薄膜硬度大于20 GPa,弹性模量大于200 GPa;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明薄膜中sp3的含量在39%~53%之间变化,并且与激光通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氟化非晶碳薄膜的光学带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超  宁兆元  程珊华  王响英 《物理学报》2002,51(11):2640-2643
研究了CHF3C6H6沉积的氟化非晶碳(αC∶F)薄膜的光学带隙.发现αC∶F薄膜光学带隙的大小取决于薄膜中C—F,CC的相对含量.这是由于CC形成的窄带隙π键和C—F形成的宽带隙σ键含量的相对变化,改变了带边态密度分布的结果.在微波功率为140—700W、沉积气压为01—10Pa、源气体CHF3∶C6H6流量比为1∶1—10∶1条件下沉积的αC∶F薄膜,光学带隙在176—398eV之间 关键词: 氟化非晶碳(αC∶F)薄膜 光学带隙 键结构  相似文献   

11.
纳米硅薄膜光吸收谱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湘娜  何宇亮  F. WANG  R. SCHWARZ 《物理学报》1993,42(12):1979-1984
用恒定光电导法测量了纳米硅(其晶粒尺寸为3-5nm,晶态成分比Xc为45%—50%)薄膜在0.9—2.5eV范围的光吸收谱。分析了在不同光子能量范围可能存在的对光电导作主要贡献的几种光跃迁过程,以及随着Xc的增加,材料由非晶、微晶转变为纳米硅薄膜时光吸收谱的变化。发现纳米硅晶粒之间的界面区(平均厚度约为1nm)中载流子的跃迁及传输过程对整个范围的光吸收谱起主导作用。联系纳米硅的这种特殊结构解释了有关实验结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双束共蒸发的方法制备InP∶CaF2复合膜,InP以团簇的形式嵌埋在绝缘介质CaF2中,团簇大小可通过改变携带气压和蒸发电流来控制.样品的TEM结果表明:InP嵌埋团簇呈多晶结构,团簇尺寸10nm左右.研究了该复合膜的线性光吸收性质,半导体InP团簇表现出明显的量子效应,其吸收边随着团簇尺寸的减小发生了蓝移.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硅-二氧化硅和锗-二氧化硅复合靶作为溅射靶,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p型硅衬底上淀积了含纳米硅的氧化硅薄膜和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各样品分别在氮气氛中经过300至1100℃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使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经900和1100℃退火的含纳米硅的氧化硅薄膜中的纳米硅粒,和经900和1100℃退火的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中的纳米锗粒.经过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的含纳米硅的氧化硅和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谱均具有相似的峰型,且它们的发光峰位均位于580nm(2.1eV)附近.可以认为含纳米硅的氧化硅和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的光发射主要来自于SiO2层中发光中心上的复合发光,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报》2001,50(8):1580-1584
分别以硅-二氧化硅和锗-二氧化硅复合靶作为溅射靶,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p型硅衬底上淀积了含纳米硅的氧化硅薄膜和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各样品分别在氮气氛中经过300至1100℃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使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经900和1100℃退火的含纳米硅的氧化硅薄膜中的纳米硅粒,和经900和1100℃退火的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中的纳米锗粒.经过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的含纳米硅的氧化硅和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谱均具有相似的峰型,且它们的发光峰位均位于580nm(2.1eV)附近.可以认为含纳米硅的氧化硅和含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的光发射主要来自于SiO  相似文献   

15.
顾铮 《光子学报》2000,29(7):663-668
制备了四新戊氧基酞菁锌LB膜和旋涂膜,采用p偏振反射法测定了两种薄膜在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折射率n和消光系数k,发现这两种薄膜不仅表现出了相似的光学常数的数值,而且具有相似的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实验结果与理论模拟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用高能H+束辐照类金刚石碳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能量(112,89keV)和剂量(1×1017,5×1016个/cm2)配比不同的H+束对双离子束溅射淀积的类金刚石碳(DLC)膜进行辐照,用Raman光谱、红外透射光谱和膜层电阻率测量、粘着力测定等多种手段对辐照前后的DLC膜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能H+束辐照效应跟高能重离子辐照效应是不同的,H+束辐照使膜层sp3C—H键相对减少,sp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翠绿亚胺碱的超快光克尔和光致吸收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在飞秒染料激光脉冲作用下对翠绿亚胺碱(EB)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的瞬态共振光克尔和光致吸收效应的研究.时间分辨的光克尔实验表明,翠绿亚胺碱溶液的光克尔信号仅表现一超快响应的成分,可归结为其基态和由于单光子共振吸收和双光子吸收产生的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与转动能级之间的弛豫过程.同时通过拟合计算分别给出了翠绿亚胺碱溶液的弛豫时间和三阶非线性极化率.抽运探测实验结果表明,翠绿亚胺碱分子的超快响应的光致吸收效应,主要来自于导致该分子中苯环结构π—π*跃迁的双光子吸收的贡献.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利用射频辉光放电法沉积a-C:H薄膜,研究不同测量温度、不同退火温度光致发光光谱的变化,以及光致发光光谱随光子能量的变化,实验表明:随着测量温度的升高发光效率降低,用非晶碳网络的二相系统模型对这些结果作了解释。另外,光致发光光谱也随着激发光能量的不同而变化,当激发光能量接近光学带隙Eopt时,发光强度最高。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9.
 应用激光激发荧光光谱实验对经热处理后及高压条件下的氮碳薄膜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分析。实验显示,热处理效应和高压效应均导致薄膜荧光效率降低,前者表现为不可恢复,后者为可恢复即卸压后荧光效率的恢复,表明导致荧光光谱效率降低的微观机制不同,为氮碳薄膜荧光模型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俄歇电子能谱(AES)和显微压痕分析等手段对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掺氮类金刚石(DLC:N)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氮量的增加,DLC薄膜的AFM表面形貌中出现了几十纳米的颗粒,原子侧向力显微镜和AES分析表明这种纳米颗粒是x大于0.126的非晶氮化碳CNx结构.这种非晶DLC/CNx的纳米复合结构,减小了薄膜的内应力,从而提高了薄膜与衬底的附着力. 关键词: 类金刚石碳膜 微观结构 附着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