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反映建筑结构的非线性特征,本文引入了bouc-wen模型.由于所采用的非线性模型很难降阶,同时考虑到直接对模型进行控制器设计也很难,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的新的振动主动控制策略.该方法是通过比较允许能量与实际能量来确定结构控制力的大小,而其方向是通过对能量求导确定.由于不需要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所以计算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当采用同样容量限的多个作动器时,控制输出力一致,从而避免设计多个控制系统,简化了控制器设计.此外,由于采用阶跃控制,控制系统便于实现.最后,以八层建筑物为例来说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建筑结构被动控制发展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国平  孙峰  王超 《力学与实践》2000,22(2):6-12,22
本文对建筑结构被动控制发展过程和动态者综述,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被动控制中常用的金属屈服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可调质量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可调流体阻尼顺和粘性液体阻尼器。  相似文献   

3.
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领域中,试验验证对于理论与数值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目前的模型试验大部分都只考虑结构的线性行为,所以考虑结构非线性振动的试验模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采用磁流变旋转阻尼器来模拟结构中的塑性铰,并通过调整输入到此旋转阻尼器中的电压来实现不同的非线性行为,然后在不同的非线性行为下验证了动态神经网络观测器和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结构非线性试验模型可以在试验完成后不需要任何代价而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且能够实现不同的非线性行为,同时采用的智能控制算法对结构非线性振动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结构振动的非线性离散控制方案,该方案仅利用受控结构的输出信号,实现容易,对结构参数变化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本文还建立了一套具有浮点运算功能的结构振动计算机控制装置,并就某受控结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该非线性控制方案是可行的,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结构振动的滑模变结构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应用磁流变阻尼器(MRD)对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算法和原理。研制并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了阻尼特性实验,采用非线性滞回双粘性模型描述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采用滑模控制算法和趋近律方法设计了半主动控制器。利用滑模控制方法所建立的控制器,本文给出了地震激励下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算例。计算分析表明,半主动滑模控制具有控制效果明显、鲁棒性好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复杂结构动态应力的准确计算是一个没有圆满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最小余能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计算结构动态应力的最小伤痛有法。该方法采用二次分析思想,首先采用常规有限元对结构进行适当离散,计算输出结构所需应力区域的有限元结点位移和加速度动力时程反应,再应用最小余能法计算所求部位的动态应力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可以与现有的有限元程序有机结合,方便使用;动应力在区域内的分布规律可以由计算者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选用二次曲线来逼近动应力在区域内的实际分布,避免了常规有限元法计算结构动应力时必须对单元形函数求导的做法,从而提高了动应力计算精度。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结构动态应力结果较常规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有明显改进,特别是当结构变化剧烈时,改进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建筑结构的SMA被动振动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刚  李黎  唐家祥 《力学季刊》2003,24(2):250-256
文章根据Robery K等研制的SMA中心牵引型耗能器的基本原理,设计出一种具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新型耗能器,并建立了对应的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Brinson相变发展的本构模型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出发建立了耗能器的热力学平衡方程式,为了探讨耗能器在结构中的被动控制效果,文章以三层单跨框架结构为例建立了结构在耗能器作用下的动力学方程式。最后,文章分别对耗能器与框架结构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耗能器的耗能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通过温控器的调节或改变相变温度点,可以使耗能器处于最佳耗能状态;SMA耗能丝材愈短,在相同的耗能器行程下,丝材应变愈大,相变发展愈充分,耗能量愈大,但最大应变不能超过材料的最大可恢复应变;SMA耗能器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具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位移的峰值衰减率约50%一70%。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自控制的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不同结构形式在地震中表现出迥异的抗震性能这一客观事实 ,提出了既将结构视为使用主体 ,又将其视为抗震主体的一体化抗震设计概念——对结构的拓扑、形状、尺寸和材料的自控制设计 ;从结构的动力状态控制方程出发 ,建立了自控制抗震设计的数学模型和功能函数 ,并应用于小湾拱坝的体型抗震控制设计中 ,获得了合理可行的控制体型 ,控制体型在应力指标和大坝体积上均得到改善 ,体现了较好的抗震安全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结构控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国内外结构控制的最新成果、工程实例、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0.
机敏柔性梁的振动主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用于机敏结构中振动主动控制的仿人控制算法,对压电阻尼技术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给出了传感器,执行器和受控结构之间的关系,用PZT作执行元件实现了柔性梁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智能结构的结构/控制综合设计中矩阵的混合优选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独立模态空间控制的权矩阵元素为设计变量,根据求解结构/控制综合设计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的Preto优化解的约束方法,建立了以ARE的解矩阵的迹为目标函数,以满足闭环系统之渐进稳定条件为约束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根据此权矩阵的优化解构造出耦合模态空间控制的权矩阵.由此可以使控制系统用较少的执行器对结构的多个模态进行控制并使被控系统满足给定的稳定条件与性能限制而且使性能指标极小化.对两个机敏柔性梁的计算机模拟结果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深度学习在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历经多年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也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难题。深度学习基于存储、记忆、预训练的新模式为动力学与控制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途径。本文以提升飞行器控制自主性和智能水平为研究主题,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深度学习在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在动力学建模中应用深度学习来提升模型计算效率和建模精度、求解模型反问题;在最优控制中应用深度学习来提升轨迹规划速度、最优控制实时性和自主性;在飞行器任务设计中应用深度学习来提升任务优化的计算效率和决策水平。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部分代表性成果。最后,给出了深度学习应用于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历经多年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也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难题。深度学习基于存储、记忆、预训练的新模式为动力学与控制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途径。本文以提升飞行器控制自主性和智能水平为研究主题,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深度学习在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中的应用,包括:在动力学建模中应用深度学习来提升模型计算效率和建模精度、求解模型反问题;在最优控制中应用深度学习来提升轨迹规划速度、最优控制实时性和自主性;在飞行器任务设计中应用深度学习来提升任务优化的计算效率和决策水平。在此基础上,梳理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部分代表性成果。最后,给出了深度学习应用于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海洋平台离散模型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海平台离散结构模型在特征波浪载荷下,以平台上甲板最小位移为目标,比较了单个及多个调谐阻尼器(TMD)对系统各阶模态的抑振效果,结果表明,安装在第一模态质量上的调谐阻尼器对系统各阶模态振动的抑制作用最大;获得了海洋平台离散模型振动控制阻尼器的设计优化参数,为工程阻尼器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混合EI成型器的多模态柔性结构振动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李元春 《力学学报》2010,42(4):774-781
提出了一种基于零点配置技术的EI(extra-insensitive)成型器设计方法. 通过偏值点, 将基于零点配置的传统ZV成型器转换为EI成型器或者ZVD成型器, 并且保持延迟时间与脉冲数量不变. 基于偏值点设计了二阶混合EI成型器和Multi-EI成型器, 该成型器在延迟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鲁棒性得到很大提高. 利用成型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 设计了一种多模态柔性结构振动控制方法, 在保证延迟时间差别不大情况下, 使成型器的脉冲数量有明显减少. 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一种逆优化设计振动控制作动器的数目和位置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了悬臂梁上粘贴压电陶瓷片实现振动控制的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逆优化设计作动器/传感器的数目和位置的方法:用压电陶瓷作为自传感作动器,以悬臂梁的振动控制为研究对象,要求振动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模态阻尼比,并以作动器控制力最小为目标函数,优化设计作动器/传感器的数目和位置.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大跨度斜拉桥非线性振动模型与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斜拉桥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一直都是力学、结构和桥梁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新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索)和新施工工艺的发展,斜拉桥的跨越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在桥梁建设中更具有竞争力.然而,斜拉桥跨度的增大和新材料的应用使结构变得更轻和更柔,使结构的非线性振动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可能危及桥梁安全.基于课题组近年来对斜拉桥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围绕大跨度斜拉桥的非线性建模理论及动力学问题,较为详细地评述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从斜拉索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梁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索-梁组合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斜拉桥整体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理论、以及斜拉桥的非线性振动实验等几个方面对斜拉桥非线性建模方法、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求解方法及相应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斜拉桥由于多柔性索和大跨度梁的耦合问题,以及环境载荷的复杂性,导致其具有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同时由于高维非线性系统求解方法的欠缺,整体斜拉桥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又相当复杂,深入研究面临很大困难.最后,基于未来斜拉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斜拉桥非线性振动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陈大跃 《力学学报》1999,31(2):213-221
根据大型柔性构件存在着建立运动方程自由度多,整体结构参数不宜测量等特点,文中研究了基于子结构的振动特征结构配置.为克服以往在拼装子结构时由于界面耦合作用,造成振动能量相互传递,破坏原有各子控制器设计性能的缺陷,作者提出了通过在界面上安装控制执行器,以割断子结构间能量传递的分散解耦控制法,保证了子控制器的设计特性在装配后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9.

振动压实中的跳振现象在压实过程中时有发生,跳振现象将造成路基压实质量难以保证,也会对振动压路机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从控制“振动压路机-土”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减振系统阻尼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模糊PID控制和滑模控制对振动控制产生的影响,得到相较于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PID)控制,滑模控制可消除系统抖振的影响,更有利于保证路基压实过程中的振动控制,为振动压实的施工作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