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山姜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证实了山姜素对H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 根据Fō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山姜素在蛋白质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4.05 nm; 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推断了山姜素与H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用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山姜素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对对-香豆酸(p-C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CA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光谱显示,在298,304,310 K下,p-CA与HSA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3.41×10~4,2.09×10~4,1.38×10~4L/mol,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揭示,p-CA的酚基与HSA有效结合。标记竞争实验指出,p-CA在HSA上的结合位点主要在SiteⅠ。反应过程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间的作用主要为静电引力,且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得p-CA与HSA间的距离为5.11 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p-CA的结合没有导致HSA构象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牛血清白蛋白BSA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在水溶液中不同浓度和不同相互作用时间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短时间和低浓度时SDS使BSA的α-螺旋结构增加,无规结构降低,没有破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当SDS浓度很大或者SDS与BSA的作用时间长时,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遭到破坏,BSA的α-螺旋结构降低,无规结构增加。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马兜铃酸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马兜铃酸与人血清白蛋白有强的结合,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r为2.5nm,二者间的结合是疏水和静电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光谱法研究儿茶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光谱手段研究了模拟人体牛理条件下儿茶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求出了儿茶素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置、结合类型等参数,并研究了共存离子对儿茶素与BSA的结合常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儿茶素与BsA形成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荧光,且其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296,303,310 K下儿茶素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68,2.249,2.152×106 L·mol-1.热力学数据表明儿茶素与BsA主要靠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结合,探针实验表明儿茶素与BSA在结合位点Site Ⅰ发生结合.F(o)ster偶极一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儿茶素在BSA中与第214位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r=1.93 nm.FTIR光谱显示,儿茶素诱导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用光谱方法研究人血清白蛋白(HSA)与头孢哌酮 (CPZ)分子间结合作用机制,头孢哌酮与β-内酰胺酶的亲和力。由Lineweave-Burk双倒数作图法确定了该反应的解离常数(15 ℃)Kd=1.10×10-4,(37 ℃)Kd=0.85×10-4。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得到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确定了头孢哌酮与人血清白蛋白以静电作用为主。认为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与药物结构有关;抗菌活性和抗生素效力与能量转移效率和解离常数有关。同步荧光技术考察头孢哌酮对人血清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复星与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药物利复星(Levofloxacin)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作用和影响,测量发现人血清白蛋白的最大激发峰位于286.70 nm处。在向该溶液滴加Levofloxacin时,原有的343.70 nm发射峰强度明显减弱, 且向长波长稍有移位,并出现了位于503.96 nm的新荧光发射峰(利复星的发射峰), 利复星对HSA荧光有猝灭作用。利复星Levofloxacin的503.96 nm荧光的激发峰则位于300.16和336.16 nm。当向该溶液滴加利复星时,300.16和336.16 nm的激发峰仅向长波长方向稍有移动。利复星对HSA的离解常数Kd=3.65×10-5(mol·L-1)。利复星的结合常数为KS=2.742×104(L·mol-1)。利复星-HSA体系的猝灭过程不是因为分子扩散和碰撞所引起的动态猝灭,而是分子之间结合形成了化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利复星对HSA的能量转移效率为E=0.372, 利复星和人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为R=1.933 nm。  相似文献   

8.
秋水仙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紫外、荧光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秋水仙碱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秋水仙碱使人血清白蛋白的紫外吸收增强,特征荧光峰猝灭,并且随温度升高猝灭常数KSV降低。求算了不同温度下秋水仙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平衡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出ΔH=-11.66 kJ·mol-1,ΔS=51.507 J·(mol·K)-1,得出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圆二色光谱测得加入秋水仙碱后人血清白蛋白的α-螺旋降低,二级结构改变,表明秋水仙碱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形成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9.
10.
4-硫胸苷的合成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含硫核苷类化合物的光敏性和核苷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以及核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设计合成了4-硫胸苷,并通过NMR、UV、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荧光光谱考察了4-硫胸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4-硫胸苷对人血清白蛋白(HSA)体系的猝灭是由于他们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而导致的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出其结合常数分别为3.46×104,3.91×104,4.31×104L·mol-1,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4-硫胸苷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另外,通过圆二色光谱考察了4-硫胸苷对人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4-硫胸苷对人血清白蛋白的二级结构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叶酸能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在298K和310K下用Stern-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结合常数Kn结合位点数n及热力学参数△G、△H和△S.叶酸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静电力.  相似文献   

12.
荧光猝灭法研究刚果红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050mol.L-1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内含0.10mol.L-1NaCl),用荧光光谱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刚果红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下,刚果红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为静态猝灭机制。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曲线和位点结合模型计算出的刚果红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相当,且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pH7.4时最大。根据热力学方法讨论了两者间主要的作用力类型,由重叠积分面积,得出两者的结合距离。由此可见,刚果红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有很强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pH为7.40的T ris-HC l缓冲体系中,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随着温度升高,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常数逐渐增大,表明黄芩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由结合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51.708 kJ.m o-l 1〉0和ΔS=265.075J.m o-l 1.K-1〉0,推断黄芩苷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黄芩苷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应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了黄芩苷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光谱法研究了姜黄素铕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理.在298,304,308K和310K时,用荧光光谱测定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由结合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推测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主要内在结合力;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结合距离为2.1nm;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瑞香黄烷A(DPA)和瑞香黄烷B(DP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DPA和DPB通过静态猝灭过程使得BSA荧光强度减弱;在25℃下,DPA和DPB与BSA结合常数分别为3.35×106L.mol-1和7.36×106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73和1.196;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DPA和DPB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或范德华力;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DPA和DPB与BSA的结合距离分别为3.11nm和3.04nm;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DPA和DPB与BSA的结合对蛋白质的构象未产生影响,其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同时还考察了部分共存金属离子对DPA和DPB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柠檬酸钠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柠檬酸钠对BSA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在20.0、32.0℃和36.5℃下柠檬酸钠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2.51×104、1.07×1 04、9.1×103L·mol-1,结合位点数近似为1.二者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或范德华力.当pH值为7.4时二者的结合作用最强,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两者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同时也研究了金属离子对二者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槲皮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以阐明槲皮素在体内的运输过程。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进行实验,采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双对数回归曲线模型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不同温度下槲皮素与H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随槲皮素浓度的增大,HSA在210nm和280nm处的紫外吸收峰增强,HSA的内源荧光强度被猝灭。槲皮素和HSA作用后形成了新的复合物,静态猝灭是槲皮素对H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不同模型得到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有所不同,都表明槲皮素和HSA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其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抗癌药物槲皮素是可以被HSA所储存和运输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伊文思蓝(Evans blue,EB)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使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生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和荧光寿命的测定,确定了伊文思蓝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实验测得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SA-EB为1.122×106L·mol-1,结合点数n为0.994;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伊文思蓝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为0.276,作用距离r为3.14nm。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9.
荧光法对姜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pH7.4)姜黄素(Curcum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对BSA产生荧光猝灭作用,其机理属于静态猝灭过程。T=310K时,其猝灭常数为1.388×1012L.mol-1.s-1,表观结合常数为2.387×104L.mol-1。根据Foe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测得姜黄素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4.43nm。探讨了姜黄素对BSA构象的影响及结合机理,考察了体内某些共存金属离子对姜黄素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芹  张晟瑞 《光谱实验室》2013,30(5):2309-2313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腐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探讨了其荧光猝灭机制,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类型.实验结果表明腐胺能够使BSA的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和Scatchard方程得到的结果可知腐胺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分别为1.67×104、1.41×104和1.12×104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83、0.86和0.76.根据Van't Hoff方程,腐胺和BSA之间的热力学常数:焓变和熵变的值分别是-15.22KJ·mol-1和31.97J·mol-1·K-1,这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