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高效传热管内凝结换热性能及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HFC134a和HCFC22为工质对光管及两种不同槽型的强化传热管(DAE-2管与DAEC管)的水平管内凝结换热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研究发现,DAE-2管平均换热系数比光管提高了140%~170%,而单位长度阻力损失增加了50%~100%,DAEC管平均换热系数比光管提高了160%~200%,同时单位长度阻力损失增加了70%~130%。此外,本文给出了DAE-2管和DAEC管平均换热系数及阻力损失的计算关联式,可用于冷凝器设计。  相似文献   

2.
双侧强化传热高效冷凝传热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双侧强化传热高效冷凝传热管DAC管的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所用试验装置保证在同样蒸气状态下对光管和高效传热管同时进行直接对比的性能测定,测量本体电阻以确定具有复杂机械延伸面的管壁平均温度.R11蒸气凝结的实验结果表明:DAC管外侧凝结换热性能已达到国外先进强化传热管的水平,并且在小换热温差下具有更高的强化换热倍率.DAC管内侧冷却水的放热系数可比光管提高60~80%,总传热系数比光管提高3倍以上。  相似文献   

3.
将淋水填料与盘管组合,构成高效低耗的密闭式冷却塔,成为当前闭式塔的主流塔型.本文以此类设备的研发为背景,设计了一个用于蒸发冷却换热模块性能试验的小型风筒,在横流和逆流模式下就单纯管束换热模块与填料-管束结合型换热模块的管外换热性能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淋水密度、风量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采用填料-管束结合型换热模块,在相同截面风速和淋水密度以及相同的控制壁温和空气湿球温度条件下,管外综合换热系数比单纯管束有明显提高;对相同换热模块,管外综合换热系数在试验范围内随淋水密度和截面风速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气膜冷却平板换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评述了气膜冷却壁面换热系数有关文献的公式。对谢象春和Spalding的理论分析方法,分别通过计算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电加热气膜冷却平板的换热实验,建立了一组计算气膜冷却平板换热系数的准则公式。  相似文献   

5.
文中通过对实验数值的分析来研究冷凝传热传质问题,以套管式冷凝器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一种对冷凝段凝结换热过程进行可视化研究的实验台。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蒸汽管内换热由珠状凝结渐变为膜状凝结时的管长与热力参数之间的的特征关系,在相变发生的管长位置设法将凝结液提前排出,以维持较高的对流换热系数。通过研究表明:凝结状态转折点所对应的管长与蒸汽入口速度、流体压降以及蒸汽干度密切相关,并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关联式,且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的误差值小于10%。  相似文献   

6.
以水为工质,在热管工况(真空减压条件)下对具有不同颗粒种类(电解粉和水雾粉)、颗粒直径和多孔芯厚度的铜粉颗粒烧结多孔芯进行了蒸发/沸腾换热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流密度的上升,换热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在孔隙率一定的情况下,存在最优多孔芯厚度使得蒸发/沸腾换热性能最佳;当多孔芯厚度一定时,在热流密度不是很大时存在着最优孔...  相似文献   

7.
CO2在细径管内蒸发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CO2在细径管内蒸发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管为内径4 mm长为0.5 m的光滑紫铜管。实验中参数变化范围为,蒸发温度1-15℃,质量流速100-300 kg/m2s,热流密度2-18 kW/m2,干度0.1-0.9。实验结果表明CO2 蒸发换热系数高于氟利昂类制冷剂,蒸发温度和热流密度对换热系数影响显著,而质量流速的影响相对较弱,传统制冷剂的换热系数关联式不适用于CO2;二氧化碳的压力损失随着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蒸发温度的上升而减小,CO2压力损失小于氟利昂类制冷剂。  相似文献   

8.
杨卫芳  桂超 《低温与超导》2019,47(11):77-81,96
在水平强化管内R134a的冷凝换热实验中,对试验工况中管内流型进行计算预测,使用关联式对管内传热系数进行预测,以校核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质量流量、冷凝温度为变量,以总传热系数K、冷冻水传热系数h_w、制冷剂传热系数h_r为衡量指标,对强化管换热热阻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总传热系数K、制冷剂传热系数h_r均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对应冷凝温度越低其值越大,而冷冻水传热系数h_w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稍有降低,冷凝温度对其值影响并不大。此外,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冷冻水热阻占总热阻比值逐渐增加,但制冷剂热阻总是小于冷冻水热阻,且冷凝温度越低,两者的差值越大。换热管内外热阻比重IOR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强化管管外升膜蒸发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膜蒸发是利用微细槽道对液体的毛细抽吸作用,在强化管外表面覆盖一层薄液膜,进而以薄膜蒸发的形式实现强化换热.本文针对强化管在水中的浸入深度,蒸发压力,加热壁面过热度等因素对升膜蒸发换热性能的影响展开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管外液位的降低升膜蒸发换热系数明显提高,此外,蒸发压力和加热壁面过热度因素对升膜蒸发换热性能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归一化压差及出口相含率信号特征规律对集输-立管内所发生的流型进行了判别及分类,将流型划分为典型严重段塞流(SS1)、第二类严重段塞流(SS2)、第三类严重段塞流(SS3)、震荡流型(OSC)及稳定流型(STB),并对所观察到的典型严重段塞流(SS1)进行了手动节流、基于立管底部压力的PID控制及基于立管压差的PID控制调节。通过对比消除典型严重段塞流后立管底部压力、立管压差、入口流量波动及调节阀平均开度等参数对三种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结论:基于立管压差的PID控制调节效果最好,基于立管底部压力的PID自动控制次之,手动节流控制严重段塞流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1.
传热温差小,热交换装置庞大是低品位热能双流体朗肯循环动力回收系统实用化的主要技术障碍。其中,显热源与低沸点工质间的最小传热温差,称为“节点”温差(如图4所示),对于换热性能、循环效率、换热器造价以至动力回收成本等均具有很大影响。本文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分析研究了热水与低沸点工质蒸发过程中的“节点”特性,给出了确  相似文献   

12.
新型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分层流局部换热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相交换热强化管即三维内微肋管。通过实验得到了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流型区的类别、分层流区判据以及强化凝结换热的性能.通过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到了计算分层流区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局部换热系数的准则关系式。该式与实验数据在±30%范围内吻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空气自然冷却条件下,对MEMS硅基并联微通道中蒸汽凝结换热的流型和多通道效应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发现在低入口饱和蒸汽压下,通道入口为准静止状态的汽弹、汽弹前端周期性脱离汽泡、通道下游为泡状流;在高入口饱和蒸汽压下,通道内为环状流.汽泡脱离存在单汽丝断裂、双汽丝同步断裂以及双汽丝非同步断裂三种不同模式.汽液界面上表面张力不均匀引起Marangoni对流,使得两侧通道中的汽泡一旦形成,便被推向通道的高温侧.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稳定器表面的油膜蒸发使迴流区形成附加的气态油气比对火焰稳定性影响很大。如文献[1]提出的两态混气火焰稳定的物理模型。模型中的过程系数,如:稳定器前燃料的预蒸发系数β_1、稳定器表面油珠的收集系数β_2和油膜蒸发系数β_3等很难进行测量。本文利用模拟两态混气的试验模型、运用均匀搅拌反应器的理论。研究油膜蒸发系数随稳定器表面收集燃油量、进气温度和速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液滴的流动蒸发换热是一个即常见又基础的问题,对液滴的流动蒸发换热进行准确的描述对许多工程实际及科学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这样一个多相、多组分输运的物理过程,本文使用VOF方法对液滴形态进行描述,建立动力学蒸发模型对液滴的蒸发过程进行刻画,同时在气相中使用组分输运方程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液滴蒸发的物理过程。本文使用所建立的数值方法对正庚烷液滴的自然对流蒸发及强迫对流蒸发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根据LED灯瞬态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其表面温度的实际数值测定来推算LED灯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快速测定方法。基于对流热平衡理论,设计了一种可以在较高表面换热强度条件下进行测试的装置,通过实验测定LED灯上下表面的温度,结合曲线拟合对实测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得到较宽范围内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测试方法简单、实用,测试时间较短(实验准备与数据测定大约需要30 min),测试精度较高(数据拟合误差不高于0.2%),可靠性强,可以用于工程热设计等多种相关发热体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化工行业的环保以及节能要求,提出了一套处理废液回收的新型高效热泵蒸发系统.不同于以往的化学及物理方法,采用了热泵蒸发处理技术.系统以板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采用升膜蒸发的方式,实现废液的浓缩回收.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设计方案可行,能够实现预期效果,符合环保及节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微肋管结构尺寸及工况等对管内流动蒸发及冷凝性能的影响,对3根管外径为9.52 mm和2根外径为7 mm的微肋管进行了蒸发及冷凝实验,所用工质为R22.所选工况为,45℃冷凝温度,30-45℃的入口过热度, 2℃的出口过冷度,7℃蒸发温度,15%-20%的入口干度,5-6℃的出口过热度,实验中质量流速变化范围为90-500 kgm-2s-1。获得了换热性能随质量流速的变化,讨论了微肋结构尺寸对蒸发换热和冷凝换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CPU散热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CPU散热器,整体平直翅片与分段式的平直翅片,在不同加热功率、不同流速下的强迫风冷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换热系数主要和来流速度有关,而与加热功率关系不大的结论,并将二者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翅片2的换热系数随流速的变化更强烈,在其他相同条件下,其换热系数甚至可以达到翅片1的两倍。  相似文献   

20.
1前言射流冲击对流换热具有非常高的换热系数山,按工质种类可分为气体射流和液体射流。射流冲击特别是以液体为工质的射流具有极高的换热率山。在实际应用中,空气射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流速。在射流速度极高,不能忽略粘性耗散的情况下,要用壁面温度见与射流的绝热壁温Ta。之差来定义对流换热系数h:h二q八Tw一见。)(1)式中绝热壁温定义为Taw一Ti+,。‘/(iC)(z)其中,为恢复系数,。为射流出口流速,or为定压比热,Ti为射流静温。对于射流冲击换热,上述公式最先在Gardon和Cobonpue关于高流速空气射流的文章问中报道,并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