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化学   3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伟  张诚坚 《应用数学》2007,20(4):760-766
本文引入了求解二阶拟线性抛物型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一类新的数值算法一分层方法,这种数值方法是通过弱显式欧拉法离散其方程解的概率表示而得到的,相应地给出了该分层方法的收敛性结果.此外,还构造了基于插值的数值算法,最后提供了数值实验,得到的数值结果验证了获得的算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结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路枫  杨明  刘骏  胡娟 《应用化学》2009,26(10):1144-1148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毒死蜱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MIPMs的结合机理和识别特性;利用红外光谱分析MIPMs的结合位点;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进行形貌分析,MIPMs的粒径分布为0.5~3 μm(UMIPMs为2~3 μm),其表面粗糙具有一定层次孔径分布的多孔性聚合物,有利于底物和结合位点的接触,从而获得高负载量和高效识别性;Scatchard 分析表明MIPMs在识别毒死蜱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高亲和性位点的解离常数为 KD1 = 0.526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1 = 35.91 μmol/ g,低亲和位点的解离常数为 KD2 = 2.19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1 = 83.87 μmol/g。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类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u'=a(t)u f(u),u(0=α,用Hermite插值积分,获得了一种改进的4阶单步方法,并证明了该格式的稳定性和收敛性,数实实验表明,与4阶Runge-Kutta方法,4阶Gear方法相经,长较大时,该格式仍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一类多级单步多导数方法的非线性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诚坚 《计算数学》1996,18(1):46-53
一类多级单步多导数方法的非线性稳定性张诚坚(湖南大学应用数学系)THENONLINEARSTABILITYOFACLASSOFMULTISTAGEONE-STEPMULTIDRIVATIVEMETHODS¥ZhangCheng-Jian(HunanU...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多导单步方法正则性的概念,并给出了多导单步方法具有正则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讨论二阶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utt+au=f,u(0)=u0,ut(0)=v0 的一种单步格式,采用u及v=ut为未知量,计算简单. 证明了此格式的稳定性及对u,v皆有二阶精度. 此格式可用于双曲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步电沉积法在Mo基底上制备了高质量的CuInS2薄膜. 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 研究了沉积电位、退火温度、pH值、反应物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制备的CuInS2薄膜形貌、组分及性能的影响. 制备的CuInS2薄膜致密平整, 呈黄铜矿结构, 晶粒大小为1-2 μm. 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了其光学性能, 计算得到常温下禁带宽度为1.41 eV, 非常适合用作薄膜太阳电池的吸收层材料.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根据多值多导数方法的(k,α,β)-弱代数稳定性概念,引申出多级单步多导数方法的(k,α,β)-代数稳定性概念,并给出了该方法为(k,α,β)-代数稳定的若干判据.  相似文献   
10.
从捕光天线到反应中心分子能量传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利用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研究了PSⅡ中捕光天线LHCⅡ内Chla分子和β-Car分子传递光能到反应中心的时间特性,实验测得Chla分子用了25 ps,β-Car分子用了250 ps.理论研究得出:25 ps是相邻Chl分子之间随机转移传能的时间常数,250 ps是LHCⅡ内相邻β-Car分子,通过Chla分子单步FÖrster共振传递、Dexter电子交换机制、激子转移把能量转移到反应中心的总时间.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激子随机转移传递激发能快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