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5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化学   148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110篇
综合类   48篇
数学   72篇
物理学   254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显色偏振、布鲁斯特角等原理详细解释了透明塑料盒上彩色条纹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排除了薄膜干涉、色散、散射等其他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
紫外可见偏振成像光谱仪中沃拉斯顿棱镜的色散效应会导致探测器同一空间通道的中心坐标发生偏移,影响目标信号探测精度。根据偏振解调算法,利用沃拉斯顿棱镜出射的两正交分量调制光谱(S光和P光)实现偏振信息解调时,还需要完成光谱匹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光谱定标与匹配方法。首先利用平行光源标定了仪器视场角与空间维像元的对应关系,提取出各空间通道对应的像元坐标集合并确定了视场定标方程;在同一空间通道内,通过低压汞灯标准光源对波长与像元的对应关系进行标定,得出光谱定标方程;利用视场定标和光谱定标结果完成正交分量光谱的匹配;最后利用太阳光谱中Fraunhofer线的特征波长对定标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紫外可见偏振成像光谱仪正交分量的光谱吸收峰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定标值和标准值的偏差在0.1 nm以内,这验证了定标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水云下大气的偏振态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所建立的水云大气环境在紫外360~400 nm波段的偏振度响应最大。采用紫外-可见光偏振成像技术对同一视场下的楼房、云和天空进行了偏振成像实验,并用霍夫变换分割方法对图像中的每个区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观测区域内无云区与云区的偏振角均值相对差为1.6%,偏振度均值相对差为-14%,证明了大气偏振角较偏振度稳健。紫外光和可见光在对云目标的偏振观测中存在互补性,采用拉普拉斯金字塔图像融合技术能够提高对大气目标的探测能力,验证了大视场高分辨紫外-可见光偏振成像技术在大气探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蔡纯  刘旭  肖金标  丁东  张明德  孙小菡 《光子学报》2006,35(12):1837-1841
采用Agilent 81910A光子全参量测试仪,首次实验研究了InP/In1-xGaxAs1-yPy-MQW(Multiple-Quantum-Well,MQW)材料与衬底间因应力而产生的M-Z型光调制器的PDL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由差分群时延(Differential Group Delay,DGD)表征的偏振模色散(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PMD).研究结果表明,半导体MQW光调制器的PDL与DGD是一致的.因此在半导体光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小衬底与波导芯层之间的因残存应力的存在造成对光器件的高速性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推广的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出发,推导出了部分相干电磁光束的偏振态在湍流介质中传输的表达式。并以电磁高斯-谢尔模型(EGSM)光束为例,研究了湍流对电磁高斯-谢尔模型光束偏振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轴上点,湍流介质的折射率结构常数越大,偏振度趋于最大值的速度越快,达到的最大值越小;光斑越大,偏振度达到最大值的位置离光源越远,在光斑增大的过程中,偏振度所达到的极大值会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保持与光源相同的偏振度不变。对于轴外点,一个固定的z,光的偏振度随着离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并最终等于零。折射率结构常数越大,偏振度随离轴距离的增大而下降得越缓慢;光斑越大,偏振度随离轴距离的增大下降得越快。  相似文献   
6.
采用以离子数比为控制变量的对数函数控制器,研究了不同填充因子下调谐衰减因子对强流离子加速器中初始分布为K-V分布的离子束束晕-混沌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使用对数函数控制器时,较大的调谐衰减因子下,可以控制束晕-混沌的填充因子取值范围较大,且填充因子越大控制效果越好;较小的调谐衰减因子对束晕-混沌的控制效果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
用自适应脉冲微扰引导混沌系统到周期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荣  徐振源 《物理学报》2006,55(10):5070-5076
用自适应脉冲微扰方法控制的系统的某个系统变量作为驱动,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控制器方法对两个或多个响应混沌系统进行脉冲微扰,引导这些系统从混沌运动到低周期运动,实现同时控制多个混沌系统到不同的周期态. 当选择相同的自适应控制器输入变量实施脉冲微扰时,还可控制两个或多个混沌系统达到不同的周期态同步. 通过对R?ssler混沌系统的仿真研究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 混沌控制 系统参量 自适应控制器 脉冲微扰 周期态同步  相似文献   
8.
应用带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的全矢量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高折射率椭圆芯布拉格光纤的偏振特性,详细讨论了光纤结构参量对模式双折射度以及群速度走离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折射率椭圆芯布拉格光纤的模式双折射度可达10-2量级,比传统保偏光纤至少高出一个量级,并且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保偏光纤的群速度走离特性;在保持较高双折射度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在一定的波长处灵活地获得较大的群速度走离或零走离特性,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最后,简要分析了低折射率区域的折射率变化对偏振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设计高性能的微结构保偏光纤。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采用MATLAB V5.2提供的模糊逻辑工具箱来设计研究电孤纺电极调节系统中的模糊--PD控制器,讨论了在SIMULINK环境下模糊-PD控制器的参数自调速原理、结构、建立模糊控制规则库和模糊推论方法,并给出仿真结果与结论。  相似文献   
10.
As in other parts of physics, we advocate the interaction approach: experiments ←→ (… are influenced and their importance is determined by … and vice versa) phenomenology ←→ low-energy effective (field) theory ←→ microscopic theory to probe the microscopic origin of gravity, Using the X-g phenomenological framework, we discuss the tests of equivalence principles. The only experimentally unconstrained degree of freedom is the axion freedom. It has effects on the long-range astrophysical/cosmological propag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can be tested/measured using the future generation of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 of 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The verification or refutal of this axionic effect will be a crucial step for constructing an effective theory and probing the microscopic origin of gravity. The interaction of spin with gravity is another important clue for probing the microscopic origin of gravity. The interplay of experiments, phenomenology and effective theory are expounded. An ideal way to reveal the microscopic origin of gravity is to measure the gyrogravitational ratio of particles, Three potential experimental method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