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化学   66篇
力学   6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2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为探讨IDose 4迭代重建技术在低剂量CT肾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5例拟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组,A组(51例)采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100 mA,碘海醇370 mg I/mL及IDose 4迭代重建技术,B组(51例)采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150 mA,碘海醇270 mg I/mL及IDose 4迭代重建技术,C组(51例)采用管电压80 kV、管电流180 mA,碘海醇270 mg I/mL及IDose 4迭代重建技术,D组(52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碘海醇370 mg I/mL及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分析各组图像肾主动脉干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和噪声比(CNR),受检者接受CT有效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碘摄入量以及重建图像评分差异和诊断效能。结果显示,A、B、C组重建图像评分优于D组,肾动脉主干CT值、SD、SNR、CNR均高于D组,B、C组肾动脉主干CT值、SD略低于A组。A、B、C组CTDI vol、DLP、ED均低于D组,B组CTDI vol、DLP、ED高于A组。A、B、C、D组诊断肾主动脉狭窄准确率分别为92.68%、86.49%、84.62%、82.86%。证实IDose 4迭代重建技术能降低受试者受辐射和造影剂剂量,提高成像质量,在低剂量CT肾动脉血管造影中具有较高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分析了二维超声(2DUS)联合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在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乳腺导管内病变患者81例(共93个病变),均行2DUS及CEUS检查。结果显示,2DUS检出恶性病变17个,良性病变48个,诊断准确度69.89%(65/93)、敏感度53.13%(17/32)、特异度78.69%(48/61),阳性预测值为56.67%(17/30),阴性预测值为76.19%(48/63)。恶性病变达峰时间早于良性病变(P<0.05),峰值强度、曲线上升支斜率、曲线下面积均高于良性病变(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DUS联合CEUS-TIC参数鉴别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良/恶性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2DUS或CEUS单独检查(P<0.05)。因此可知,对于乳腺导管内病变,2DUS联合CEUS检查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乳腺钼靶、超声造影检查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NMLE)诊断中的价值。选取NMLE患者110例接受乳腺钼靶、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经病理确诊恶性病变87例,良性病变23例;恶性病变钼靶表现钙化、结构不对称或紊乱、不规则高密度的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恶性和良性病变超声造影表现有明显差异(P0.05);超声造影诊断良恶性病变的灵敏性、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钼靶检查(P0.05)。结果证实:相比较乳腺钼靶,超声造影在鉴别NMLE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较高,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5.
无论是在水溶液还是乙腈溶液中,2-PBI(2-(2′-吡啶基)苯并咪唑)的发射光谱都表现出一定的红移,但由于该分子对Zn2+低的结合能力以及多变的配位比例,2-PBI不能作为一个比例计量型的Zn2+荧光探针。本研究通过在2-PBI的5位引入推电子基团N,N-二甲基,增加探针的配位原子数同时促进探针的ICT效应,设计合成比例计量型Zn^2+荧光探针DBITA。实验结果表明,除了172 nm的大斯托克斯位移外,DBITA还表现出特定的Zn^2+诱导的红移,发射波长从534 nm红移到609 nm,DBITA与Zn^2+以1∶1比例结合。此外,DBITA对Zn^2+表现出极高的亲和力,配合物DBITA/Zn^2+结合的Kd值为0.16 pmol·L^-1。在HeLa细胞中,DBITA完成了细胞内的Zn^2+的定量造影。  相似文献   
6.
研究多层CT与D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的影响。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后,分别进行DSA检查以及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不同检查的冠状动脉狭窄、通畅性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检查的一致性。通过对CT检查结果以及DSA检查结果的配对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对患者的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诊断一致性较好;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管壁厚度以及管径直径诊断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种检验方法对患者的管壁厚度以及管径直径诊断一致性较好。总之,多层CT与D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通畅性及狭窄程度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CEUS)对乳腺癌病灶内微血流及超微血管的评价,及其联合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06例(106个肿块)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CEUS及SMI检查。比较SMI、CEUS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及对病灶内血流信号、穿支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显示,106例乳腺癌(106个肿块)中,SMI和CEUS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25%、83.9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联合CEUS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6.23%,明显高于单一SMI或CEUS的诊断准确率(P<0.05)。在血流信号显示上,SMI检出不丰富血流信号、丰富血流信号分别为64个、42个;CEUS表现为低增强64个、等增强及高增强为42个;SMI和CEUS评价乳腺癌病灶内微血管及血流供应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在穿支血管显示上,SMI检出44个、CDFI检出34个,SMI能够清晰检出CDFI不能检出的穿支血管10个。表明SMI和CEUS诊断乳腺癌病灶内微血管及血流供应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乳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者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DTPA配体上修饰N-羧甲基壳聚糖(NCMCS)增加配体的分子量,构建配合物Gd-(DTPA-NCMCS)。测定了Gd-(DTPA-NCMCS)及对照组Gd-DTPA与Gd-(DTPA-CS)不同浓度的弛豫时间T1,拟合了配合物的纵向弛豫率r1,结果表明Gd-(DTPA-NCMCS)纵向弛豫能力明显强于Gd-DTPA,也高于配合物Gd-(DTPA-CS),浓度梯度的体外加权成像图清晰地观察到配合物Gd-(DTPA-NCMCS)比Gd-DTPA、Gd-(DTPA-CS)对应水溶液的信号更强。MTT法测定了Gd-(DTPA-NCMCS)的IC50值为568μmol·L-1,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Gd-(DTPA-NCMCS)可作为潜在的磁共振造影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探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比较右心造影对测值的影响。方法选择肺源性心脏病代偿组、失代偿组、正常对照组各20例分别进行造影前、后实时三维超声的采集成像,计算右心室舒张末容积(RVEDV)、右心室每博输出量(RVSV)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并根据心内膜是否清晰可辨分为心内膜边界清晰者、心内膜边界欠清晰者,比较两者三维超声参数的组间差异。结果代偿组、失代偿组RVEDV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RVEF值减低(均P<0.01),代偿组与对照组RV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失代偿组RVSV与代偿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组RVEDV较代偿组明显增大,RVEF明显减低(均P<0.01)。心内膜边界欠清晰者造影后较造影前RVEDV、R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客观地反映肺源性心脏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右心声学造影改善了心内膜边界的可识别性,提高了右心室收缩功能测值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双向流固耦合作用下狭窄左冠状动脉内两相血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血流与血管壁间双向流固耦合作用,将血液设为两相流体,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左冠状动脉内血流进行瞬态数值模拟.研究了一个心动周期内典型时刻下左冠状动脉内血流分布特性,并与Newton(牛顿)血液和两相血液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相血液和流固耦合作用对血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左冠状动脉左回旋支远段和钝缘支近心端外侧分布了低速涡流区,该区域内壁面切应力和红细胞体积分数均较小,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理环境.左冠状动脉分叉处管壁形变量较大,引起管壁内膜功能发生紊乱,促进了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3种血液模型对比可知,红细胞的流动特性对血流速度及壁面切应力等血流动力学特性影响较大,双向流固耦合模型更符合真实的血液流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