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6篇
化学   134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制取了4-二氰基亚甲基-2-甲基-6-对二甲胺基苯乙烯基-4H-吡喃(DCM)和1,2-双(5-甲基苯并恶唑)基乙烯(DT)两种荧光分子的LB膜以及两者的混合膜,以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探讨了膜中分子的构型,微环境,发光性能等特征,发现在LB膜的缀密排布环境中DCM顺式构型的含量较之在溶液中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ACHT促使次生胞间连丝和胞间通道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应用人工促使不同细胞间细胞质和染色质穿壁转移技术的共培养期间,烟草和菠菜细胞间形成厚薄不均匀的隔离层,逐渐被吸收、变薄、直至消失,使不同的细胞直接联结嵌合在一起;在继续共培养时,相邻细胞壁上,从一侧或两侧形成次生半胞间连丝、胞间连丝和胞间通道(细胞融合道),从而把不同细胞联结成共质细胞团,为进一步适时地操作细胞质和染色质的穿壁转移提供了细胞结构和细胞生理基础。本文描述了细胞间各种类型的联结和通道。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与水杨醛缩间氨基苯酚包合物的微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促进法首次制备了以β-环糊精(CDs)为主体、水杨醛缩间氨基苯酚(SMA)为客体的超分子包合物,通过多种谱学方法对固体包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二者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并且求得包合物的结合常数Ka为4.4×103L/mol.包合物在水溶液中具有更好的溶解性能和稳定性.同时,从微环境的角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溶剂对SMA包合前后的UV光谱的影响以及不同pH值的变化对SMA和包合物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溶液中微环境的不同对客体及超分子包合物的电子光谱有着显著而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4-氯查尔酮缩氨基硫脲微环境效应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新化合物4-氯查尔酮缩氨基硫脲(CCT)并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溶剂极性、溶液的酸度、β-CD及不同离子存在的微环境对CCT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对二甲基胺基苯甲醛(DMABA)的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ICT)的微环境效应。在纯水及β-CD水溶液中均观察到了DMABA的TICT的典型的双重荧光发射,β-CD对DMABA的TICT荧光性质有显著影响。实验还观察到TICT荧光带与正常荧光带强度比与DMABA浓度有线性关系,β-CD的引入使该线性斜率提高。结合吸收光谱结果讨论了DMABA的TICT激发态性质,DMABA与β-CD的作用方式和β-CD微环境效应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