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物理学在目前被一些人视为“冷落”的科学殿堂,但依旧有无数物理学子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钱学森、王淦昌、黄昆的后尘,继续不辞辛苦地在科学的小路上登攀,去探索新粒子、新恒星、新能源、新模型、新晶格、新聚变.  相似文献   
2.
丁肇中 《光谱实验室》2007,24(1):F0003-F0003
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美国公民,这个突来的小插曲影响了我的一生。 回到中国以后,由于战乱的关系,我在12岁以前没有接受传统教育,直到父亲到台大执教,我才在台湾接受正式教育。  相似文献   
3.
 Alpha 磁谱仪(AMS)于2011 年5 月20 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由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发射前,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报告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AMS 的首席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对听众作了简单的情况介绍。他的实验马上要由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然后,安装在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上。丁肇中先生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大都来自可见光的测量。除可见光之外,还有带电粒子,但人类很少利用带电粒子来研究宇宙。”“AMS 探测器是人类第一个直接在宇宙空间探测宇宙线中的带电粒子的探测器。人类第一次将带有磁铁的探测器发射到宇宙空间中。这个探测器将工作20 年,也就是与国际空间站的寿命相同。这是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唯一的基本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4.
 在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又有一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他就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的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  相似文献   
5.
树华 《物理》2014,(11)
<正>负责Alpha磁谱仪(AMS)运行的国际团队,宣布了他们在寻找暗物质方面得到的首次结果:在高能区观察到正电子过剩(见图1)。AMS的负责人Samuel Ting(丁肇中)于今年4月3日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举行的学术会议上,介绍了来自AMS空间天文台的首次结果。他说,这些结果作为至今为止对宇宙射线正电子流量最精确的测量,清楚地显示了AMS探测器的能力。在未来的几个月内,AMS将能确切地告诉我们,这些正电子  相似文献   
6.
 丁肇中,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这里发表的一篇短文,是从丁先生1974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所举行的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隆重仪式上讲演中摘出的.所说之言,语重心长;所谈之理,言简意赅.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的真理:自然科学理论离不开实验基础.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中国有一句古话:“劳心者治入,劳力者治于入.”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8.
 AMS 实验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简称AMS)是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称ISS)上唯一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也是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AMS 实验是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其科学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及精确测量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参加AMS 实验的科学工作者来自三大洲(美洲、欧洲、亚洲)的16 个国家(地区),共有60 个大学或研究机构,600 多人。  相似文献   
9.
1暗物质存在的发现1937年,天文学家弗·扎维奇(F.Zwick)发现,大型星系团中的星系的运动速度,远远超出星系团核心物质形成的结果,这表明除了人类已知的星系团核心物质对该星系的引力外,还存在其他物质的  相似文献   
10.
<正>18日上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之邀,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向400多位科学工作者和中外师生发表题为《发现J粒子实验》的报告,介绍了为他赢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J粒子实验的设计原理、实验过程,以及由他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实验的最新进展。在20世纪发现J粒子之前,科学界认为只有3种夸克粒子作为物质基本组元。当丁教授提出寻找新的粒子实验设想时,遭遇了来自学界的许多质疑与反对,实验本身的难度也很大,丁教授形容是要在"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