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13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数学   5篇
物理学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湛江湾南海堤典型红树林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快速批量鉴定土壤中矿物成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土壤颗粒形貌特征并获得化学成分组成信息;同时采集附近光滩土壤样品进行对比研究,以揭示红树林湿地土壤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主要由高岭石、石英、白云母、埃洛石、地开石和蛇纹石等组成;与光滩土壤相比,红树林湿地土壤矿物类型多样,而光滩土壤矿物相对单一,主要为石英和高岭石;红树林湿地土壤颗粒以片状聚合体为主,主要元素组成为C、O、S、Al、Si、Mg、Fe等,常见含有Cu、Zn、Mo等重金属元素。同时发现红树林湿地土壤颗粒含有较丰富的硫化物;而光滩土壤未发现上述特征,表明红树林湿地处于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土壤沉积物中富含有机质、Fe、S等,比一般潮滩更易于富集硫化物或重金属。  相似文献   
2.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梯田式人工湿地出水进行致突变性研究,测定了生活污水、梯田式人工湿地出水、常规垂直流人工湿地出水及自来水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及污染指数(PI),并对各水样的MCN‰进行了舱验.结果表明:梯田式人工湿地出水的致突变性(MCN%。为1.8‰)与生活污水(MCN‰为10.2‰)有显著差异,低于常规垂直流人工湿地(MCN‰为3.2‰),与自来水无明显差异(MCN‰为1.6‰),出水无致突变性,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平行因子分析,对北方某潜流-表流复合人工湿地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谱特征、演变过程及其来源进行研究,以期为深入理解人工湿地的作用机理和污染物溯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人工湿地中各阶段的出水呈现相似的三维荧光特性,均出现明显的类腐殖质尖峰和类蛋白峰,但强度有所不同。混凝沉淀对类蛋白和类腐殖质两种DOM的荧光强度均有一定的削减作用;潜流湿地出水的荧光图谱显示,微生物代谢副产物和类色氨酸等类蛋白峰强度明显降低,而类腐殖质峰强度无明显变化,这表明潜流湿地对再生水中的类蛋白物质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而对类腐殖质物质降解效果较弱;相反,在表流湿地出水的荧光图谱中发现类蛋白峰和类腐殖质峰的强度均削弱,而且在表流湿地下游3 km处的强度达到最低。这一趋势归因于潜流湿地中滤料表面生物膜对DOM的生物降解以及表流湿地内部活跃的微生物活动和水生植物的根系对DOM的吸附作用。平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该湿地水体DOM中包含5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富里酸组分C1(240, 330/430 nm)、微生物活动相关的类腐殖质组分C2(285, 330/380 nm)、类色氨酸C3(230/350 nm)、微生物代谢副产物C4(280/320 nm)和陆源类腐殖质C5(270, 380/470 nm)。采用多种荧光光谱指数对湿地中DOM的来源进行解析,荧光指数和自生源指数均表明该湿地中DOM的来源以生物代谢输入为主,而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小;腐殖化因子则表明该湿地存在弱腐殖化的特征且生物来源占主导地位。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荧光组分具有同源性,而且与水中氮元素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不同层次进行采样,测定了生物膜的空间分布、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间隙水总有机碳、发育时间及五氯酚的去除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基质生物膜发育良好,可挥发性固体均值达到0.0218.从下行池整体看,生物膜生物量、呼吸强度、脱氢酶活性及有机污染物去除能力都较上行池高,下行池为污水中有机物的主要降解空间.不同层次生物膜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别,生物膜主要积累在0~10cm表层,其脱氢酶活性、呼吸强度高于其他各层次,各指标在变化趋势上存在明显的一致性.生物膜的发育时间直接影响着其对有机碳的降解能力,从10天到70天,降解率提高了5倍.其生物膜基质对五氯酚的去除率是无生物膜基质的1.5倍.  相似文献   
5.
共青城南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东南部,是鄱阳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南湖保护区范围内湿地维管植物进行了样带调查,研究表明:(1)区内湿地维管植物共87科247属418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0属10种,被子植物78科237属408种(包括双子叶植物61科173属287种,单子叶植物17科64属121种)。大科主要有菊科(44种)、禾本科(43种)、莎草科(28种)和蓼科(25种),这些科的植物也是保护区内湿地植被的主要优势种或建群种。(2)科的分布型以世界广布(43科)和泛热带分布(18科)为主;属的区系分布类型以泛热带分布(59属)和世界广布(55属)为主,且热带性与温带性分布的比值R/T值为1.26,热带分布型稍占优势,呈现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3)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较多,有26种,其中野胡萝卜、野老鹳草、喜旱莲子草、裸柱菊的危害最为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湿地植物的多样性。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假高粱等外来植物扩张明显,应加强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鄱阳湖湿地的沉积物、灰化苔草和水等环境介质中五氯酚钠的含量。样品酸化后采用正己烷萃取,碳酸钾溶液反萃取,乙酸酐衍生化,正己烷提取五氯酚钠衍生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测定中用WondaCAP 1色谱柱(30m×0.32mm,0.25μm)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五氯酚钠的质量浓度在50.0~2 000ng·L^(-1)内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5.0ng·L^(-1)。加标回收率为94.1%~106%,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0.50%~2.2%。  相似文献   
7.
基于秦皇岛滨海湿地人工种植耐高盐碱蓬修复工程试验,通过分析湿地土壤沉积物及耐高盐碱蓬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变化,研究了耐高盐碱蓬对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结果显示:湿地沉积物中Fe、Mn、Cr、Pb和Zn的浓度较高,分别为8 210. 94、110. 04、8. 78、8. 25、10. 95 mg/kg,Cd的浓度最低,平均值为0. 022 mg/kg,湿地试验区土壤中同一金属元素变异程度较小,分布较均匀。碱蓬体内重金属含量根据采集地点的不同有差异,但与各站位中土壤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存在正相关性;其中碱蓬内Fe、Mn、Zn、Cu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Fe、Mn、Ni、Cu、As、Cd、Pb元素在碱蓬根中的平均含量高于茎叶,而Cr在茎中的平均含量最高,Zn和Mo在叶中的含量最高。碱蓬的根、茎、叶对Cd的富集效果最好,其次为Mo、Cu,对Fe、Mn、Zn、As和Pb的富集效果相对较差,说明碱蓬对沉积物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富集移出率存在差异。金属元素在碱蓬中的转移系数研究表明,Mo、Zn、Cd和Mn等元素可由根部转移到叶中,而Fe、Ni、Pb、As和Cu等金属元素固定在根部,该研究可为利用碱蓬修复湿地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三维特征荧光参数可以反映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含量变化等丰富信息。通过对水样进行三维荧光特性分析和常规有机污染物指标COD,TN,TP的对比分析, 确定表征污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种类、组成和含量的三维特征荧光。对进水、间隙水和出水中DOM的四种不同组分的荧光光谱图、荧光峰值(R.U.)、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以及与COD,TN,TP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可知:污水处理前后特征荧光峰中心位置和强度均发生明显的改变, 表明污水中有机物的相对组成和含量随处理过程而变化;类腐殖质组分的降解情况不显著,而类蛋白组分的降解情况显著,类蛋白组分与COD,TN,TP呈现显著正相关。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了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特性变化规律, 探讨三维荧光技术用于描述污水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法测定人工湿地废水中烷基硫醇化合物的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萃取参数如萃取涂层、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样品体积、盐效应及样品pH值等对HS-SPME萃取乙硫醇(EtSH)、2-甲基-2-丙硫醇(Me-PrSH)、1-丙硫醇(1-PrSH)、2-丙硫醇(2-PrSH)、1-丁硫醇(1-BuSH)及环戊硫醇(CycloPeSH)(内标)的影响.富集的硫醇化合物经DB-VRX毛细管色谱柱分离,FPD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乙硫醇、2-甲基-2-丙硫醇、1-丙硫醇、2-丙硫醇、1-丁硫醇的线性范围介于0.12~16.21 μg/L之间; 检出限(3σ)介于0.97~22.11 ng/L之间.以环戊硫醇为内标物质,将本法用于废水中硫醇化合物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梯级河岸人工湿地的数值模拟,以总磷(TP)在梯级河岸人工湿地的运移为例,通过流场、TP浓度场和TP运移归宿的分析,探讨了植物根系和填料对TP运移和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TP而言,有植物湿地的去除率均大于相应无植物湿地的去除率;含豆石层(降解系数和渗透系数相对较大)湿地的去除率均略大于相应无豆石层湿地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