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化学   359篇
晶体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光电变色器件用纳米晶氧化钛薄膜的微结构与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洁影  张旭苹  孟莉莉 《光学学报》2003,23(12):502-1506
纳米晶TiO2薄膜在光电变色器件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微结构直接影响染料的吸附、光的散射以及电荷输运的特性。因此,探索TiO2薄膜的微结构(如粒径、表面形貌和厚度等)及光电性能是非常有意义的。采用电子束蒸发工艺制备了光电变色器件用纳晶TiO2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俄歇电子能谱等手段对纳米晶TiO2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晶状态及组分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研究和讨论了纳米晶TiO2薄膜晶粒尺寸对光电性能的影响,并用量子限制效应解释了吸收光谱峰值波长随粒径减小而发生蓝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用长光路光度法测定痕量硒。在酸性溶液中,Se(Ⅳ)催化KClO3氧化苯肼成偶氮离子,继而与变色酸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硒含量在1.0×10-9~2.0×10-7g/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巯基棉分离后,测定中药材中总硒,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4.
光(热)致变色剂:单和双吲哚啉螺苯并吡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乙醇作溶剂,在哌啶存在下,通过2,3,3-三甲基-N-(β-羟乙基)吲哚啉碘化物(1)与3-或5-硝基水杨醛反应,分别制得螺环异构体(2a)与(2b)。它们再进一步与异氰酸苯酯进行加成反应,合成一对单螺环异构体(3a)与(3b),将2a 与2b 分别和2,4-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反应,合成一对双螺环异构体(4a)与(4b)。2a,3a,4a,4b 是光致变色化合物;2b 与3b 是热致变色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物理化学实验为各大高校本科化学教学的主干实验课程之一。虽然各高校的物理化学实验内容已十分丰富,但仍然缺乏将不同章节知识点融会贯通以及与学科前沿密切联系的综合型实验内容。我们根据南开大学郭东升教授课题组发表的一篇有关联二炔程序性响应检测胆碱酯酶的工作设计了“联二炔囊泡的光致聚合、热致变色及应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涉及到联二炔缔合胶体的制备、联二炔的紫外光致聚合反应和聚联二炔的热致变色,进而显示其在防伪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希望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化学中的缔合胶体、光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章节有更深一步的贯通性掌握,并了解自组装、光聚合、变色材料和防伪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6.
微量元素的介入对宝石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它们在宝石内部或发生类质同象替代,改变了宝石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宝石的颜色、荧光、折射率、密度,也会增加宝石一些特殊的光学效应,如变色效应,使宝石的外观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7.
在PH3.4-4.0的缓冲溶液中, 偶氮胂M(AAM)、偶氮氯膦Ⅲ(CPAⅢ)和氯磺酚S(CSPS)等变色酸双偶氮染料及蛋白质本身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均十分微弱,但这些染料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时能使RRS急剧增强,在400-470nm的范围内呈现高的散射强度,其最大散射波大均位于470nm处,并且散射强度分别在0.36mg/L(CPAⅢ体系)、0-3.8mg/L(AAM体系)和0-4.8mg/L(CSPS体系)的范围内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对于BSA的检出限(σ=3时)分别为18.5μg/L(CPAⅢ)、13.6μg/L(CSPS)和27.9μg/L(AAM)。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此法可用于人血清中蛋白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含苯氧基萘并萘醌和偶氮苯双变色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6-氯-5,12-萘并萘醌与4-羟基偶氮苯及其衍生物的反应合成了3种含苯氧基萘并萘醌和偶氮苯光致变色基的双变色基化合物,6-[4-(苯偶氮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5),6-[4-(p-乙氧基苯偶氮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6)和6-[4-(p-硝基苯偶氮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7).这些化合物的苯氧基萘并萘醌变色基的UV诱导光致变色性较弱;基于氨与苯氧基萘并萘醌ana显色体的不可逆反应,化合物5和6DMSO溶液在365nm紫外光辐照光稳态(PSS)下的ana醌式摩尔分数估计分别为22%和17%.这些结果说明,苯偶氮基对苯氧基萘并萘醌变色基的光致变色性质有着极强的影响.另一方面,与4-羟基偶氮苯母体不同,这些双变色基化合物在DMSO中偶氮苯变色基的顺式异构体是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原位聚合沉积聚苯胺薄膜及其电致变色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以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空间稳定剂,直接在玻璃基体表面聚合沉积导电聚苯胺(PANI)薄膜。用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和热重分析仪(TG)对聚苯胺膜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测试了薄膜的电致变色性。结果表明:盐酸掺杂聚苯胺薄膜呈翠绿色,薄膜厚115 nm,表面电导率为4.6×10-3S/cm。电致变色实验中聚苯胺电极电位在-6~ 6 V循环变化时,薄膜颜色在黄绿和蓝绿间可逆变化。电致变色前后聚苯胺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电极电位的降低,极化子峰发生红移,说明聚苯胺分子链中醌式结构单元被还原,聚苯胺薄膜质子化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0.
A series of photo active azido analogu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their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by UV-Vis spectrum. It will be used for the rapid and reliable prepar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stable, non-radioactive labeled DNA and RNA hybridization probes. And it is supposed to be easily detected for its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