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谢尔盐的振动光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鸿钧  张志三 《物理学报》1959,15(10):559-564
本文主要讨论了罗谢尔盐的结晶水的振动光带。把在3200—3600cm-1范围内所观察到的四个光带分别归属为四个非等效的水分子的振动频率(v1),从而指出在罗谢尔盐中并不存在所谓“短”的氢键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或是光的联合散射效应来研究由于各种不同的过程而引起的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缔合状态,在现在证明是很成功的方法;因为由于缔合状态的不同所引起的相关键振动频率的改变十分明确的反映在光谱上。因此根据光谱的这种变化,我们就有可能来推断分子的缔合情况。在这类的研究问题中具有特别义意的是氢键,因为氢键广泛的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它对许多物理化学过程都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物理学是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本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巨大发展不仅极其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各种科学,而且为生产技术带来了完全崭新的面貌,从而使人们的生活起了崭新的变革。但在旧中国,由于政府极其腐败,生产极为落后,直至三十年代左右,物理学的研究在我国才略有开始。当时,工作人员甚少,设备不全,所研究的范围也很有限。几年中,  相似文献   
4.
激光技术对于光谱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探测灵敏度方面,在时间、空间与光谱(能量)分辨率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常规光谱学所能达到的程度。因此,激光光谱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极为有价值的关于物质能级结构及动力学的知识;并且在生产中蕴育着重大的应用潜力,诸如反应的诊断,化学分析,过程的控制等。本文并不拟对激光光谱学的成就作多方面的讨论,只打算就高分辨率红外激光光谱学的发展现状作一概述,这个课题无疑对于光化学与光物理学都是重要的。有关细节的讨论可参阅所引参考资料。红外激光光谱学同常规红外光谱学比较起来,其最大特点是具有极高的光谱分辨率。例如红外光栅分光仪的光谱分辨率大约从1到0.1cm~(-1);傅立叶变换红外分光仪的分辨率大约从0.05到0.01cm~(-1)。这些常规的红外光谱仪器所产生的红外光谱,除了最简单分子外,即使对于不太复杂的分子也显示不出细致结构,因为吸收峰的宽度远远小于仪器的分辨水平,光谱中的大部分结构细节被掩盖了。产生谱线宽度的原因可以有多种,但在低气压下,谱线  相似文献   
5.
从本文所测得的强度结果,证明所选择的工作条件是正确的。因之可以利用联合散射光谱方法来进行石油馏分的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设备简单,缺点是准确度较差(准确度为±10%),对于过弱的谱线准确度还要差。  相似文献   
6.
胡建芳  韦钦  张志三 《物理学报》1964,20(11):1164-1171
本文叙述了一个锗制的红外干涉仪,它可供在2—11微米的红外区域内测定有机液体色散曲线之用。用此干涉仪测量了液体苯及氯仿在2—6微米区域内的色散曲线,所得结果与前人数据相比,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8.
LiF晶体中F_2~+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验上探讨了LiF晶体中F_2~+心的产生过程,证明用辐照剂量与辐照时间这两个参量作为辐照条件是恰当的,比只用一个辐照剂量参量更能清楚地说明F_2~+心产生的过程。实验发现,F_2~+心存在一个极值密度,它与辐照源及晶体内在因素有关,理论计算证明了这一点,并给出了极值密度的表达式:N_(max)=krτ。从残余荧光现象出发,提出了F_2~+心具有自由态与束缚态。并测定了国产LiF晶体中F_2~+心的寿命与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9.
光速     
 光的传播速度在物理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原子世界中的一切事件都同光速有关.因此,有关光速的知识对于我们近代文明显得特别重要.过去几百年来,已有很多人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在真空中或在各种透明介质中对光的传播速度作了测量.在测量光速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光速,一种是相速或称波速,一种是群速或称信号速.现对它们分别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0.
 按照现在的说法,陶(τ)轻子是在1974~1977年之间由美国科学家马丁·佩尔领导的实验组发现的。佩尔当时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工作,他一直坚信会有比缪(μ)轻子更重的轻子存在,并不遗余力地不断寻找,只是那时没人有信他。1974年发现了第一个e-μ事例,当时佩尔自己也将信将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