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1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诊断玻璃壳靶等离子体硅的电子温度,根据Gabriel日冕模型的理论目前已有3种计算方法:(1)利用类氢共振线(1s-2P)与对应伴线强度比(见图1曲线1);(2)利用类氦共振线(1s~2-1s2p)与对应伴线强度比;(3)利用两根共振线强度比。记类氢类氦共振线及其对应伴线的强度分别为I_(HR),I_(HeR),I_(HS)及I_(HeS)。利用所得到的X光谱线强度的实验数据用上述3种方法往往不能获得较一致的电子温度,主要原因在于共振线是光学厚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亚毫微秒脉宽激光加热与压缩等离子体的研究结果,并初步探索了激光等离子体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爆炸-推进型压缩。  相似文献   
3.
激光对金属打孔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仁祥 《物理学报》1981,30(5):633-641
建立毫秒脉冲激光束与金属相互作用的“矩形”唯象模型,功率密度大于破坏阈时,具有常数的烧蚀率,结合高斯光束的传输建立微分方程,通过数值求解,讨论了孔深、孔形与靶位、透镜焦距、激光方向性、激光能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硅类氦离子谱线组的强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 言 类氦离子共振线的长波侧,除了互组合线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双电子伴线。这种双电子伴线跃迁的上能态,有两种形成机制:类氦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和类锂离子的内壳层激发。有些伴线主要是双电子复合引起的,另一些伴线主要是内壳层激发引起的,还有一些伴线则同时由这两种机制引起。 根据实验测得的类氦离子共振线与互组合线的强度比,可以估算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Ne;根据双电子复合伴线与共振线的强度比,可以估算电子温度Te。此外,根据内壳层激  相似文献   
5.
甲10~(11)W,100ps的高功率激光以不同的偏振形式(P或S偏振)聚焦照射到铝靶表面.用X光晶体谱仪拍摄到铝的LPX谱线.激光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随入射角的变化,说明了在10~5W/cm~2功率密度下,存在着共振吸收机制.LPX光谱强度计算表明,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固体铝靶的K_α线大部分起源于快热电子.  相似文献   
6.
1011W(100ps脉宽)钕玻璃大功率激光聚焦轰击带铜冷阱的镁靶,观察到镁的类氦离子在主量子数n=4,3之间粒子数反转的间接证据,对应的波长为154.6,在激光等离子体为冕模型的条件下,不计辐射自吸收时N4=2.8N3,计入自吸收后,N4=2.2N3,△N=2.7×1013/cm3,g=0.26cm-1。  相似文献   
7.
一、物理方程的无量纲化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类带有复杂系数的物理学微分方程。其系数由几个普适常数及各特征量所组成,如果不事先进行化简,每演算一步,就要把这一串复杂系数腾写一遍,非但容易写错或遗漏,而且也不易看出哪些量才是在方程的解中真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是我们在解方程之前,使出现在方程中的各参数均没有量纲,也就是说,无论方程的自变数、因变数或各项系数均消除了量纲,那么,导出后的方程将非常简洁,并可以看出哪些特征量对方程的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方程难于求解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模型来摸拟它。这  相似文献   
8.
14的X激光可能为Z=30(锌)类氢复合等离子体的n=5→3跃迁,开始受激发射时工作物质大小约为φ3.36mm×2m,核爆中大于锌全离化束缚能(12.2keV)的X光通量必须在10~(15)W/cm~2以上,估计使用了数百吨级TNT的小型氢弹。在锌丝中掺入元素硒用光共振抽运估计可加强14X激光发射。  相似文献   
9.
一、X激光概况及困难 人类认识电磁场的相干辐射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微波受激发射及激光.目前正在向第三次飞跃──X激光过渡,它比光频区激光波长又将缩短三个量级左右(波长约为100—1埃),尽管实现这第三次飞跃的困难更大,但仍可以预料,X激光的出现将给人们认识世界及改  相似文献   
10.
用X射线晶体谱仪拍摄激光等离子体的X射线发射光谱,获得了原子序数从8~14各元素波长在4~22A范围内丰富的类氢、类氦、类锂离子光谱及K_a线;在实验室内拍摄到了理论上曾预言过的位于类氦强共振线最红侧的o、р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