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化学   4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2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提出了基于标准加入和用最大透光率波长作光度测量的浊度分析法测定有色试样溶液中氯化物和硫酸盐。方法用于高纯碳酸镍中 1μg· g-1氯化物和 1 0μg· g-1硫酸盐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对PD3和中间包加少量稀土的PD3RE重轨钢的连铸坯和产品轨进行了硬度和组织的Profile观测.发现加稀土减小钢坯硬度分布的波动幅度,有效减消280mm×380 mm连铸坯心部的低性能区(在PD3RE铸坯上甚至未测出低硬度区);在仅含0.016%P的PD3钢坯里观测到Fe-P(C)共晶组织,而加稀土可完全抑制这种组织;还发现,PD3RE钢轨表层区出现很明显的硬化,这种硬化是珠光体细化引起的.测量轨腰样品的内耗表明,加稀土除了减小轨腰的内应力和增加铁素体中的固溶C之外,还增强了钢轨表层的渗氮倾向.  相似文献   
3.
陈岁元  刘常升  李慧莉  崔彤 《物理学报》2005,54(9):4157-4163
在CO2激光功率为50—300W、扫描速度为20mm/s、激光散光斑为20mm照射条件下 ,诱导非 晶Fe735Cu1Nb3Si135B9带中发生结构重组,产生定量纳米α-F e(Si)晶相形成双相组织结构材料. 利用穆斯堡尔谱研究了非晶Fe735C u1Nb3Si135B9合金激光纳米化的 超精细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激光诱导非晶 Fe735Cu1Nb3Si135B 9纳米化后,其超精细磁场的分布随 着激光功率变 化由单峰向双峰变化,在高功率辐照时, 出现了双峰分布,并且峰位向高场移动. 高激光 功率辐照非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纳米晶化相有四种超精细结 构,即2个超精细磁场较小的初晶相和2个超精细磁场较大的纳米晶化相. 其中超精细磁场较 大(17—25MA/m)的α-Fe(Si)相为DO3结构. 关键词: 激光 纳米晶α-Fe(Si) 735Cu1Nb< sub>3Si135B9')" href="#">非晶Fe735Cu1Nb< sub>3Si135B9 超精细结构 超精细磁场  相似文献   
4.
钢包加入、残留痕量稀土对U71Mn钢重轨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金相、图像分析和测量HRC等方法,对较洁净的U71Mn钢及其在钢包加入0.02%和0.04%RE、残留稀土为0.0022%~0.0025%的U71MnRE钢重轨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profile”实验研究,同时测量了试验钢热轧态及变形态样品的内耗。结果表明:在VD精炼的钢包加入稀土不仅能有效净化钢质,而且残留的痕量稀土能改变钢的夹杂物、细化珠光体、有效减轻和抑制钢组织与性能的不均匀性。U71MnRE钢里高出的0.06%C增加了钢轨的硬度及嵌镶内应力、应变量,因而增大了SKK阻尼和高温过程组尼。  相似文献   
5.
钛白粉试样在 4mol·L-1HCl酸度下沸水浴 30min ,经SnCl2 KI预还原、AsH3 发生、DDT CAg溶液吸收。产生的红色新生态胶体银 ,用 2cm比色皿 ,在 5 4 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方法测定限为 0 .5 μg·g-1,满足出口质检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CO2激光功率为50-300W、扫描速度为20mm/s、激光散光斑为20mm照射条件下,诱导非晶Fe73.5Cu1Nb3Si13.5B9带中发生结构重组,产生定量纳米α-Fe(Si)晶相形成双相组织结构材料. 利用穆斯堡尔谱研究了非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激光纳米化的超精细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激光诱导非晶Fe73.5Cu1Nb3Si13.5B9纳米化后,其超精细磁场的分布随着激光功率变化由单峰向双峰变化,在高功率辐照时, 出现了双峰分布,并且峰位向高场移动. 高激光功率辐照非晶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纳米晶化相有四种超精细结构,即2个超精细磁场较小的初晶相和2个超精细磁场较大的纳米晶化相. 其中超精细磁场较大(17-25MA/m)的α-Fe(Si)相为DO3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Cu盐和Ce盐为原料、FSC为载体,以过量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用活性和稳定性作为催化剂的评价指标,通过CODCr去除率、脱色率及处理出水的金属溶出浓度分别表征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研究催化剂组分Cu与Ce的浸渍顺序、配比及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催化剂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Cu与Ce共浸渍所制备催化剂活性高稳定性强,其对水样的CODCr去除率和处理出水的Cu溶出浓度分别为83.9;、24.05mg/L; Cu与Ce的配比为1∶1时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均较高;Cu-Ce复合催化剂在550℃下取得了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SEM、XRD分析表征,催化剂活性组分在担体上分布均匀,活性组分主要以CuO、CeO2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