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化学   2篇
物理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自然界水体中砷主要以无机的As(Ⅲ)和As(Ⅴ)的形态存在,而As(Ⅲ)的毒性比As(Ⅴ)大得多[1],因此必须对As(Ⅲ)和As(Ⅴ)分别测定才能可靠评价砷的毒性及其生物重要性[2-4]。目前砷的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很多,萃取法、巯基棉富集分离法、离子交换法[5]等可实现砷的形态分析,但操作复  相似文献   
2.
由于壳聚糖的大分子键上分布着大量的氨基、羟基和N-乙酰基等活性功能基团,将其改性作为天然绿色絮凝剂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其的接枝共聚产物的光谱学表征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对壳聚糖基絮凝剂进行光谱学表征与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壳聚糖(CS)、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接枝共聚单体,采用光聚合技术制备壳聚糖基絮凝剂CS-P(AM-DMDAAC)。采用X射线衍射(XRD)、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研究其结构特征;分析了壳聚糖、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及三者接枝共聚产物的X射线衍射(XRD)、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的图谱特征和振动吸收峰归属。研究了壳聚糖脱乙酰度、壳聚糖浓度、阳离子度对接枝共聚产物壳聚糖基絮凝剂CS-P(AM-DMDAAC)的X射线衍射(XRD)、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的影响。UV光谱和IR光谱研究结果证明CS,AM和DMDMAAC成功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CS-P(AM-DMDAAC),壳聚糖浓度增加导致其光谱对称性减弱。XRD图谱研究表明接枝共聚反应使得壳聚糖的晶型结构趋向不定型结构转变,不定型结构相比于晶型结构更易于水化,故接枝共聚产物具有更加优异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聚合技术成功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CSC)、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的三元接枝共聚物,即壳聚糖基重金属捕集絮凝剂CSC-P(AM-AA)。为了证明接枝共聚产物的成功制备和表征其结构特征,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差热-热重分析(TG-DSC)、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羧甲基壳聚糖的接枝共聚物CSC-P(AM-AA),且具有较好的溶解性;由于羧甲基壳聚糖的接枝改性使得CSC-P(AM-AA)具有与P(AM-AA)显著不同的结构特征。同时絮凝实验证明其具有较好的重金属螯合捕集效果,在pH为8、投加量为8 mg·L-1、转速为150 r·min-1时,CSC-P(AM-AA)对Cu2+的最佳去除率为87.0%。  相似文献   
4.
在柱-板式介质阻挡放电体系中投加铋酸钠催化剂,研究了该体系的放电光谱特性及对苯胺模拟废水的协同处理效果,考察了pH 值、苯胺初始质量浓度及催化剂投加量等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探讨了铋酸钠协同介质阻挡放电(DBD)催化降解苯胺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柱-板式电极结构放电过程中辐射出了紫外光和可见光,300~450 nm之间出现高强度N2第二正带谱线。初始浓度100 mg/L苯胺废水被处理10 min后,投加0.2 g/L催化剂时溶液的TOC去除率最高,比单独DBD低温等离子体体系提高14.11%。在碱性条件下,苯胺和TOC的去除率均好于酸性和中性条件。XRD检测结果显示铋酸钠在反应前后峰值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A novel benzisothiazolin-3-one derivative, 2-(benzo[d]isothiazol-3-yloxy)-N-(3-cyano-1-(4-fluorophenyl)-1H-pyrazol-5-yl) acetamide(8), was synthesized from the initial compound benzo[d]isothiazol-3(2H)-one(BIT) 1 and 4-fluoroaniline 3. The structure of the target compound 8 was determin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IR and 1H NMR. The single crystals of intermediate compound 6 and the target compound 8 were obtained and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The preliminary biological activity was also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target compound exhibited a goo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