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化学   3篇
物理学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的Fe/Se生物有效性差异,分别用5 个水稻品种(Ⅱ优838、协优46、Ⅱ优2070、协优9308、金优987)的稻米对小白鼠进行饲养,饲养时间为30 d,运用ICP(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小白鼠血清和稻米中的Fe/Se含量,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表明,小白鼠的血清铁含量同喂食的稻米铁含量的比值从高到低...  相似文献   
2.
选用4个水稻品种(Ⅱ优838、协优46、Ⅱ优2070、Ⅱ优3027)对小白鼠进行饲养,饲养时间设置为15、30和45 d,并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量小白鼠血清和稻米中的Zn、Fe含量。结果表明,最佳饲养时间为30 d,Fe生物有效性由高到低为:Ⅱ优838,Ⅱ优2070,协优46,Ⅱ优3027,Zn生物有效性由高到低为:Ⅱ优2070,Ⅱ优838,协优46,Ⅱ优3027。  相似文献   
3.
以相对耐铁的水稻品种"中优9288"和敏感品种"汕优10号"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铁毒对水稻离体边缘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铁浓度的升高(除400μmol/LFe2 外),处理时间的延长,边缘细胞存活率下降:400μmol/L浓度铁处理时,边缘细胞存活率增加;低浓度铁能促进PME活性增长,高浓度铁则抑制PME活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测定了浙江省7个不同地区香果树茎和叶的红外光谱,以721~3 366 cm-1范围内的吸收峰吸光度为指标,以红外光谱图为对象,应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比较了7个不同地理居群香果树茎和叶在红外光谱图上的差异程度,即各吸收峰所对应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香果树茎和叶的红外光谱存在一定差异,叶在聚类分析中所表现出来的居群间的距离系数和主成分分析三维排序图中各居群的相对位置都较大,在研究植物不同地理距离居群多样性分化方面具有比茎更好的效果。与其他地区地理距离相对较远的大盘山和古田山香果树居群红外光谱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分化显著。九龙山、乌岩岭和松阳的香果树居群红外光谱图各有其特点,在三维排序图上的位置差异不大,聚类分析也显示这几个居群间距离系数很小,说明这几个地区香果树居群在植物化学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居群多样性分化不显著。发现基于FTIR的主成分分析排序图和聚类分析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植物不同地理居群间多样性的分化,这也表明,FTIR在应用于濒危植物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铬诱导植物根细胞壁化学成分变化的FTIR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制革、电镀等行业的发展,铬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铬在植物体内主要积累于根部,植物根细胞壁化学变化与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蓄积行为有密切关系。与其他方法比较,应用OMNI采样器-FTIR直接测定法表征细胞化学成分变化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的优点。文章用FTIR对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根细胞壁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指认,并利用半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铬处理和对照处理下根细胞壁红外光谱的差异。结果表明,铬处理的凤眼莲和空心莲子草根细胞壁上的—OH向低频分别发生了20和6 cm-1的位移,同时凤眼莲的根细胞壁上—OH和自由羧基COO-等吸附位点数目较对照均有所增加,而空心莲子草则相反。说明这些基团与铬的结合密切相关,进一步解释了凤眼莲耐铬及其在根部积累铬的机理,说明FTIR在监测逆境诱导植物化学成分变化和环境绿色修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外源柠檬酸缓解大豆根系短期铝胁迫的FTIR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耐铝性不同的2个大豆品种浙春2号(耐铝性)和浙春3号(铝敏感)作为实验材料,在设置铝胁迫的同时添加外源柠檬酸处理,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外源柠檬酸协同铝胁迫下的大豆根组织干燥粉末进行直接测定,并对其特征吸收峰进行了归属。通过对各图谱的比较分析,铝处理下大豆根的红外吸收峰形及峰强有所区别,特别是1 057, 1 602, 2 927和3 297 cm-1左右的吸收峰区别明显,反应出蛋白质,糖类以及核酸等有机物的含量变化;以A2 927 cm-1/A3 297 cm-1为横坐标、A1 051 cm-1/A1 602 cm-1为纵坐标而绘制的二维分析图显示,外源柠檬酸的加入使不同处理的红外吸收峰形及峰强差异降低,意味着有机物等有效成分的变化不显著,且浙春3号尤为明显。实验表明FTIR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外源柠檬酸对铝胁迫下大豆根的缓解效应,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结合热重和差热分析对不同铝浓度下的大豆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60和90 mg·L-1的铝液处理下,大豆根系的铝含量较高,达到显著铝毒害水平。在相同的波数范围内,不同铝浓度下其红外谱图的性状、波数及吸收峰的数目有所不同,3 300, 2 930, 1 542和721 cm-1下的吸收峰可作为鉴定大豆铝毒害的特征峰。3 300和2 930 cm-1特征峰在高浓度(60和90 mg·L-1)的铝毒害下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特征峰,1 542 cm-1的酰胺Ⅱ带特征峰在90 mg·L-1下没有显现, 721 cm-1吸收峰带却在Al 60和90 mg·L-1浓度下有表现。不同铝浓度下的热重(TG)和差热(DT)曲线在400~500 ℃温度范围内差别最大,TG曲线在大于30 mg·L-1的铝处理下与空白相比的质量损失减少,表明铝处理可能使根系木质化加重,产生难以燃烧的物质;DT曲线在60和90 mg·L-1的铝处理下出现双峰,可作为大豆铝毒害的鉴定标志之一。由此,FTIR结合热重(差热)技术可以用来鉴定红壤地区大豆的铝毒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