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   5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备了YBa_2Cu_(3-x)Ni_xO_(7-y)(x=0.025,0.05,0.075,0.1,0.25和0.5)系列单相样品.测量了样品的热分解温度、电阻-温度关系.发现:随着 x 值的增大,样品的热稳定性下降.T_c 下降,同时电阻率ρ增加.热稳定性与 T_c、ρ之间呈规律性地变化.我们认为,样品的热稳定性越差,晶格的振动越大,从而导致对电子的无规散射增强.这也许正是该系统中明显的电子局域化效应的起因.  相似文献   
2.
沉淀转化法制备氧化铜超微粉末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沉淀转化制备出5nm球形氧化铜超微粉末,详细地研究了温度,阻聚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转化剂的浓度以及不同的沉淀剂等实验参数对超微粉的相结构组成及粒径大小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制备条件,利用XRD,TEM和TG-DTA等分析手段对超微粉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钛超微粉末的热分析及结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热分析(TG-DTA)研究了非极性溶剂中sol-gel法制备的二氧化钛超微粉,在动态空气或氩气氛中的热稳定性及晶化过程,按照Avrami模型计算晶化反应的活化能,EAir=135kJ/mol,EAr=178kJ/mol;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为实验手段,分别测定在氧气氛中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纳米锐钛矿晶粒或颗粒大小,结合晶粒大小与热处理温度的关系,计算晶粒生长活化能,  相似文献   
4.
配位-沉淀法制备Ni(OH)2和NiO超微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工作采用配位 -沉淀法成功的制备了薄片形氢氧化镍和氧化镍超微粉末 ,通过 XRD、TG-DTA、IR及 TEM等实验手段对超微粉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5.
单分散二氧化钛超微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四丁氧基钛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微二氧化钛粉末.改变热处理气氛、升温速率、水与四丁氧基钛的摩尔比以及溶剂,分别得到7nm球形单相锐钛矿以及四方形(40nm×10nm)、球形(44nm)的主相金红石超微粒子.  相似文献   
6.
制备用于质子同步加速器中使用的高频大功率铁氧体材料,前人均采用氧化物球混工艺;我们采用适于实验室批量试制的草酸盐共沉淀工艺,并用稀土元素钐掺杂改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用我们确定的工艺条件,制备组成为 Ni_(0.37)Zn_(0.65)Co_(0.02)Fe_(1.96)O_(4±r)(外掺0.1原子%钐)的φ18mm 烧结环,在频率f=5MHz,射频磁通密度 B_(rf)=100GS 下测试,其μ_rQ_mf=3.6×10~(10);在有交直流偏磁场(60A,20Hz)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 YBa_2Cu_(3-x)Zn_xO_(7-y)系列单相样品,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样品的结构,测量了各样品的 R-T 关系和热分解温度.首次在该体系中发现了 Cu-O 而支配超导电性的实验证据.实验还表明.随着 x 值的增大,样品的热分解温度从1007℃ 逐渐降低到940℃.热稳定性与结构参数、超导电性有较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超导复合氧化物BaPb_(1-x)Bi_xO_3的品质,提出并采用了新的碳酸盐或硝酸盐化学混合体系的合成工艺,获得了单相的多晶样品。分析了烧结温度、时间和气氛因素的影响及其反应机制,并与用传统陶瓷工艺法合成的样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了不同形状的氢氧化镍及氧化镍超微粉末,详细的研究了转化温度、沉淀转化剂及阻聚剂的浓度等实验参数对超微粉末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钛凝胶粉末热处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非极性溶剂中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钛凝胶粉末,在氧气氛中于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以热分析、FT-IR光谱、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分别对不同升温速率下热处理后得到的二氧化钛纳米超微粉的相组成、相结构和形状、大小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合晶粒大小随热处理温度的变化关系,提出了可能的相变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