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1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6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 团簇进行了构型优化、频率分析与电子性质计算.同时讨论了团簇的平均结合能、能级间隙、二阶能量差分、自然电子布居、极化率.研究结果表明: 团簇的基态绝大多数为立体结构. 时,体系的基态为自旋三重度, 时,则为单重态.镁原子的掺入使得主团簇的电子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掺杂使体系的平均结合能降低,能隙减小,化学硬度减小,电子亲和能增大.电子总是从 原子向 原子转移.团簇中原子之间的成键相互作用随n的增大 而增强,团簇的电子结构随n的增大而趋于紧凑.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我们从精选课程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光学课程作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考虑多种初始构型下的自旋多重态,在B3LYP/6-311G基组水平上研究BeSin(n=1-12)团簇的平衡几何结构、电子性质、振动光谱与极化率.结果表明:BeSin团簇在基态附近有许多能量非常接近的同分异构体,且BeSin团簇的基态结构绝大多数为立体结构.n=1时,体系的基态为自旋三重态,n≥2时,则为单重态.铍原子的掺入使得主团簇的电子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掺杂使得体系的化学稳定性降低.BeSi3,BeSi5,BeSi7与BeSi9是幻数结构.团簇中原子间的成键相互作用随n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湿化学法在Si衬底上生长了纳米棒结构的Co掺杂ZnO薄膜,并研究了掺杂浓度对生成样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这种湿化学法成本低廉、收益高、重复性良好.样品的XRD结果表明掺杂的ZnO没有出现杂相.SEM结果表明掺杂样品是由ZnO纳米棒团簇结构组成,且团簇的密度随着Co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Co掺杂导致薄膜的带隙发生红移,同时也证明了Co原子有效地进入了ZnO晶格.  相似文献   
5.
卢志文  仲志国  刘克涛  宋海珍  李根全 《物理学报》2013,62(1):16106-01610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Ag-Mg-Zn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AgMg,Mg4Zn8和Ag8Mg4Zn4在高温高压下的结构稳定性、弹性性能和热动力学性质.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和其他的理论结果符合得非常好.研究表明:金属间化合物AgMg,Mg4Zn8和Ag8Mg4Zn4在零温零压下是力学稳定的;Mg4Zn8和Ag8Mg4Zn4为延性相,而AgMg则为脆性相;在这三种金属间化合物中,Ag8Mg4Zn4的塑性最好,AgMg的塑性最差.利用准谐Debye模型,讨论了高温高压下Ag-Mg-Zn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的摩尔振动内能Uvib,m,摩尔Helmholtz振动自由能Avib,m,摩尔振动熵Svib,m,摩尔定容热容Cv,m,摩尔定压热容Cp,m,热膨胀系数α,Griüneisen 参量γ和Debye温度(O).  相似文献   
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对SinMg(n=1~12)团簇进行了构型优化、频率分析与电子性质计算.同时讨论了团簇的平均结合能、能级间隙、二阶能量差分、自然电子布居、极化率.研究结果表明:SinMg(n=1~12)团簇的基态绝大多数为立体结构.n=1时,体系的基态为自旋三重度,n≥2时,则为单重态.镁原子的掺入使得主团簇的电子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掺杂使体系的平均结合能降低,能隙减小,化学硬度减小,电子亲和能增大.电子总是从Mg原子向Si原子转移.团簇中原子之间的成键相互作用随n的增大而增强,团簇的电子结构随n的增大而趋于紧凑.  相似文献   
7.
应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研究了在990℃下Na3AlF6-AlF3熔盐中,TiO2钨丝电极上的阴极还原机理.实验表明,Ti(Ⅳ)电沉积过程分两步进行:即首先是Ti(Ⅳ)还原为Ti(Ⅱ),然后Ti(Ⅱ)再还原为金属钛,可表示为:Ti(Ⅳ)→Ti(Ⅱ)→Ti.  相似文献   
8.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data, the time-dependent CP asymmetry SφKs for Ba → CKs decay might still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standard model (SM) expectations.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anomaly with a Z' model associated with flavour changing neutral currents (FCNCs) at the tree level. We find that (i) if neglecting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right-handed flavour changing coupling Bsb^R and setting ξ^LL = ξ^LR =ξ and ξ^LL = ξ, ξ^LR = 0, we may obtain 0.01 〈ξ 〈 0.014, 0.0175 〈ξ〈 0.0205, 0.021 〈 ξ 〈 0.0255 and 0.004 〈 ξ 〈 0.008, 0.018 〈ξ 〈 0.028, 0.042 〈ξ〈 0.048 for the Bd → φKs decay, respectively; (ii) if considering the contributions coming from Bsb^R and setting ξ^LL = ξ^RL= ξ^LR = ξ,ξ^LR =ξ^RR=0, we can obtain 0.005 〈 ξ 〈 0.075, 0.0085 〈 ξ 〈 0.0105, 0.011 〈 ξ 〈 0.013 and 0.0125 〈 ξ 〈 0.0177, 0.0224 〈 ξ 〈 0.025.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raints and the assumptions in som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