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吴华川 《中国物理 C》1985,9(2):229-235
本文用调整算符内系数的办法, 对U(15)模型的E2算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由于引进了g玻色子, SU(3)限下的E2跃迁在不同能带间跃迁几率比值的可变性、B(E2)在高角动量处的行为及高带首能带的跃迁方面, 比U(6)模型有改进.  相似文献   
2.
吴华川 《中国物理 C》1986,10(5):605-612
本文建立了统一描述重偶偶核的四极集体运动、α结团和八极振动的代数模型U(6)×U(11), 给出了该模型的三种动力学对称性: SU(5)、SU(3)和SO(6). 计算了SU(5)极限下的能谱, 并与218Ra核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SU(3)极限为转动限的假定下,讨论了N—1个(sd)玻色子和1个(pf)玻色子组成的系统的转动;用群论方法给出负宇称转动谱;导出了v0带(Kπ=0-)到基带E3跃迁约化矩阵元的解析表达式;用(sd)-(sd)相互作用和(sd)-(pf)相互作用强度的不同,定性地解释了正负宇称能带参数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区分质子和中子的BCS方法,用尽量少的参数计算了整个希土区偶-偶核的十六极矩Q40与四极矩Q20值,部分结果与实验有较好的符合.实验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还表明,同种核子间的四极相互作用强度仅为质子、中子间四极相互作用的五分之一,但对于解释Q40的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王振  吴华川 《中国物理 C》1990,14(7):654-660
本文通过用BCS方法对稀土区变形偶-偶核的内禀十六极矩(Q40)随质量数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了对关联对于解释这种变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内禀系中Cooper对的分析表明,角动量为4的核子对(G对)的成份虽然不大,但其对Q40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复生成坐标技术(CGCT)的方案,讨论了两结团系统(一为p结团,另一为s结团)单道共振群(RGM)积分核的机器推导问题;给出了算法,用符号处理语言FCY编制了程序AD-RGM.作为该程序的检验和应用,由机器推导出了6Li+T和7Li+T系统单道RGM积分核的解析表达式,这些表式稍作整理即可用于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N展开技术,讨论了sdg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由玻色子能量引起的SU(3)对称性破缺,给出了1/N近似下内禀态的解析表达式.本文还表明,相互作用玻色子体系的多体方法(Hartree-Bose方法、Tamm-Dancoff近似以及Cranked Hartree近似)均系1/N展开技术在特定情形下的近似.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1/N展开技术,推导出形变核E4跃迁约化矩阵元的解析表达式.E4跃迁强度的计算表明,在E4跃迁中考虑转动效应,将在相当程度上改进理论与实验的符合.  相似文献   
9.
吴华川 《中国物理 C》1986,10(6):715-719
本文在U(15)框架内讨论了偏离SU(3)极限的形变偶偶核能谱结构的变化趋势, 表明能谱结构主要由g玻色子贡献大小决定, 而且在偏离SU(3)极限处g玻色子的贡献减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