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力学   1篇
物理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湍流边界层中下扫流与“反发卡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祺祥  郭辉 《物理学报》2004,53(7):2226-2232
用氢气泡法观测湍流边界层的下扫流和有关的流动结构.实验中发现一种新型涡结构,它的特征与典型的发卡涡正好相反.发卡涡的头部指向下游,而它的头部指向上游; 发卡涡的两腿之间,由于涡的诱导产生上升流,而它则在其两腿之间,由于涡的诱导产生下扫流. 关键词: 湍流边界层 流动显示 流动结构 发卡涡  相似文献   
2.
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连祺祥 《力学进展》2006,36(3):373-388
20世纪60年代后, 先后从流动显示发现了快慢斑、猝发、上升流、下扫流和多种涡结构等湍流边界层的拟序结构. 它们对湍流边界层的摩阻、传热传质和湍动能的产生等特性有重要影响. 涡结构是上述拟序结构的核心, 它影响其它拟序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发卡涡通常被认为是基本涡结构. 发卡涡等涡结构的再生, 是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能够自持续的必要的因素.壁面低速流上升产生猝发, 是湍流边界层湍能的主要来源; 条件采样是测量猝发频率和其它拟序结构出现频率的重要手段. 流动显示对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作了大量定性观察, 有许多减阻和增加传热率等应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80年代后, 出现了测量湍流边界层的瞬时流速矢量场的多热线法和PIV技术, 三维PIV技术可望将来为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带来重大进展. 本文评述了流动显示法、多热线法和PIV技术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以及它们在对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研究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