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化学   7篇
数学   2篇
物理学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中,二次标准加入法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若加入标液体积相同,已有人提出图算法及查表法等。文献〔6〕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简单快速的计算机解法,本文对加入标液体积不同时,如何用计算机求解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把所得结果用于实际测定中。本文的理论部分只写出证明的梗概,因文献〔6〕的一些方法原则上可以处理本文所提的问题,必要时可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2.
岩石成因网上n+2相组合平衡p-T线锥的构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讨论了p-T图上围绕无变度点周围n+2相组合反应方程的建立,进而着重提出了利用符号函数矩阵VF或SF确定单变度反应线排布的新算法,其中V和S分别为n+2个单变度反应的△V(体积变化)和△S(熵变化)值的符号函数的对角矩阵,F为反应中各相化学计量系数的符号函数矩阵,算得VF或SF即可确定排布。由这种算法,大大简化相应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了n+2相组合平衡p-T线锥的自动构筑,并使进一步自动构筑完整p-T网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预计“使一定量缓冲溶液的pH值改变一指定PH范围(n个PH单位)时,所需强酸、碱的量”。或“在1升溶液中加入多少强酸、碱时,溶液的PH值稳定在±n个PH单位以内”。这种问题利用传统的微分缓冲容量公式(Laitinen书第1版、Kolthoff书第4版)不能解决。为此,我们提出积分缓冲容量概念。积分缓冲容量(简称积分容量)是使1升溶液的PH值改变指定PH范围时需要强酸、碱的量。用积分法和代数法推导得积分容量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4.
多次标准加入法各测量点的Nernst方程为上式中,E~°=E~((°))+Slgγ_i。在以往的计算如三参数拟合法中,就把E~((°))当作常数来处理。这在E~((°))及γ_i变化很小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为此,必须规定严格的实验条件。如加入标液体积必须较小且浓度较大,添加次数不能太多,要加性能很好的离子强度稳定剂等等。否则三参数拟合法的计算结  相似文献   
5.
离子选择电极二次标准加入法的压缩映像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二次标准加入法原理,证明了四个引理和两个定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快速、简便的算法,并用计算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两个算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York D J给出同时考虑 x与 y都含误差的等时线最小二乘拟合法 ,但是该法所需的基本数据点均应较准确 .对于放射成因铅 2 0 6Pb/ 2 0 7Pb年龄方程及普通铅 Holm es- H outerm ans,Russed- Farquhar- Cum -ming及 Russed- Stanton- Farquhar模式 ,以往的各种算法大多是经验的 ,本文证明了大范围收敛的迭代公式 ,利用它们编制的程序快速且准确 ,满足 York法的精度耍求 .  相似文献   
7.
王基镕 《大学物理》2000,19(12):24-25,36
阐明能斯特关于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思考是大胆的,也是符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8.
大范围收敛的迭代法求解非线性回归的参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用牛顿或麦夸尔特迭代法求解非线性回归方程参数的精确解时,由于这两种方法的局部收敛性,所给参数的初值要具有相当高的精度,显然这是很困难的.本文给出用大范围收敛的迭代法来求解参数值,精度高,比图解法或试探法的速度快,对自变量取值无限制,可电脑化,程序通用性强,有很大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揭示了T.Shiraiwa及N.Fujino推导荧光X射线强度公式的思路,解决了dx_1/sinψ、dx_2/sinψ及(2πr_1dr_1)/(4πR_1~2)等项的物理意义含糊不清的疑团,指出了他们的两个错误及出错的原因,并作了恰当的相同校正。  相似文献   
10.
离子选择电极减去法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去法很有特色。关于它的计算方法,与加入法相比,研究不多。目前有表格法及二参数逼近法等。本文对减去法方程组的定解与求解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与加入法表面上只有一正一负之别,但是它们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如果不加证明地套用加入法的计算公式,有时则会出现差错。在本文定理1与2的基础上,又给出了两种解法,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它们是行之有效的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