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4篇
化学   56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54篇
物理学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与生物质混烧灰荷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米秸分别与两种煤以不同比例混烧生成的混烧灰进行了荷电特性研究。利用法拉第杯荷电量检测系统和静电低压撞击器(ELPI)测量了混烧灰的总体荷质比及分级荷质比,并借助于成分分析及形貌分析结果讨论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掺入量在混烧燃料中的增加,混烧灰的成分组成发生变化,使得其介电常数变大,比电阻增大,表面吸附能力增强,从而使混烧灰的总体荷质比有一定的上升趋势。对混烧灰的分级荷质比测量结果表明,排除灰样粒径的影响,生物质的掺入使得混烧灰的荷电能力得以增强,但影响相对较小,颗粒粒径是影响混烧灰荷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1%O2/79%CO2气氛下,磷酸二氢铵对稻秆不同温度下的固钾能力及对灰熔融性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检测手段,对稻秆燃烧灰中K元素含量、产物物相以及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固定床燃烧固钾实验表明,添加NH4H2PO4能够有效提高稻秆固钾率,900℃下稻秆自身固钾率为14.65%,添加NH4H2PO4后固钾率为68.79%,可以有效抑制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以气态形式析出,并缓解了灰结渣现象。700℃燃烧条件下NH4H2PO4和钾反应的主要产物为KPO3;900℃下反应的主要产物为高熔点物质K2CaP2O7,从微观形貌可以看出NH4H2PO4能够抑制灰颗粒的烧结,添加NH4H2PO4能有效提升稻秆灰熔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工业用V2O5-WO3/TiO2催化剂,基于傅里叶原位红外光谱(FT-IR)技术考察SO2的氧化过程及烟气组分对SO2氧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SO2在催化剂表面氧化主要是首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V2O5活性位上,占据其O原子,以SO2-3形式存在,后与催化剂表面V5+-OH发生反应,生成金属硫酸盐(VOSO4)中间产物,O2重新氧化催化氧化过程中由于被SO2夺取O原子而被还原的V2O5物种,使V4+转化为V5+,促进金属硫酸盐(VOSO4)向SO3转化;SO2与NO、NH3的竞争吸附阻碍SO2在V2O5活性点位上的氧化;在SCR中,NO的脱除与SO2的氧化是相互抑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优化的Stöber法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30 nm的单分散球形SiO2颗粒,并以此为内核,通过水解沉积法制备了不同壳层厚度的核-壳结构SiO2@Fe2O3催化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物理吸附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对SiO2@Fe2O3催化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水解沉积法制备的SiO2@Fe2O3催化剂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并且保持了原始SiO2核的球形形貌,Fe2O3纳米粒子通过-OH的氢键作用连接在SiO2表面,形成了2~10 nm厚的Fe2O3均匀连续包覆层。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eO2-ZrO2-WO3(CZW)催化剂,考察了WO3含量对CZW催化剂上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H2程序升温还原、NH3和NO程序升温脱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WO3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于催化剂中,添加WO3后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并且在CZW催化剂上出现了强吸附的NO物种,从而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另外,适量的WO3引入将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促进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这将有利于提高SCR的催化活性。和CeO2-ZrO2催化剂相比,当WO3的含量为20%时,CZW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抗硫性能。此外,当空速为60 000 h-1时,在200~463 ℃,该催化剂显示出了大于90% NOx转化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循环流化床对天池木垒高碱煤进行了气化实验研究,获得了天池木垒高碱煤在循环流化床上的结渣特性及碱金属迁移规律,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床内颗粒聚团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存在形态的碱金属在煤气化过程中的迁移规律不同,水溶钠和醋酸铵溶钠在煤气化过程中以气态形式析出,不溶钠主要存在半焦中;随着气化温度升高,底渣和煤气中钠含量增加,飞灰中钠含量减少;尾部管道温度降低过程中,煤气中钠的冷凝速率明显高于钾;天池木垒高碱煤气化过程中容易引起床内颗粒聚团,床温越高,颗粒聚团现象越明显,床温波动越大;碱金属与灰分中矿物成分及床料中SiO2反应生成黏性低温共熔物是导致颗粒聚团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以N-丁基咪唑、HCl和CuCl为原料两步法合成了离子液体[BIm]Cl/CuCl,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FT-IR以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吸附硫醇的[BIm]Cl/CuCl进行分析,讨论了[BIm]Cl/CuCl吸附硫醇的作用机制。以[BIm]Cl/CuCl为吸附剂,采用吸附蒸馏工艺脱除MTBE中的硫化物,MTBE硫含量可降低至5 μg/g以下,吸附剂进行多次循环使用且脱硫效果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原煤和有机溶剂抽余物的等温吸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溶剂极性与其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关系,探讨抽提溶剂极性差异对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控制的地球化学机理。结果表明,煤溶剂抽余物等温吸附甲烷曲线都遵循Langmuir方程,且二硫化碳(CS2)和苯(C6H6)溶剂抽提作用增大了煤吸附甲烷量,四氢呋喃(THF)和丙酮溶剂抽提作用减小了煤吸附甲烷量。实验发现,煤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变化与抽提溶剂极性成负相关关系,该现象可用相似相容原理解释:CS2和C6H6溶剂极性较弱,抽提出较多具有非极性结构(-CH3和-CH2-)的烷烃和芳烃,为甲烷在煤表面吸附增多了吸附位而增强了抽余物吸附甲烷能力,THF和丙酮溶剂极性较强,抽提出较多具有极性结构(-CHO、-OH、和-COOH)的非烃和沥青质,减少了吸附位而降低煤抽余物的甲烷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
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300~1 100 ℃时,由程序控温电加热水平陶瓷管反应器在N2气氛和模拟气氛下,对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乙烷在金属铁表面能够高效地还原NO。在N2气氛中,温度高于900 ℃时,乙烷在金属铁表面的脱硝效率超过95%。在模拟烟气条件下,当温度超过900 ℃,且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0时,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相同条件下,乙烷在金属铁表面脱硝效率高于甲烷的脱硝效率。SO2对乙烷在金属铁表面还原NO的效率影响可以忽略。对反应后的铁样品的组分进行了XRD表征,在此基础上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拟烟气条件下NO的还原通过乙烷的再燃脱硝和金属铁直接还原两个机理完成。金属铁直接还原NO时生成的氧化铁则被乙烷还原为金属铁,从而使得金属铁能够持续对NO进行直接还原。乙烷再燃还原NO的中间产物HCN被氧化铁氧化为N2,同时氧化铁也被HCN还原为金属铁。这一过程增强了NO的持续还原反应,同时避免了在燃尽时HCN二次氧化重新生成NO,从而保证了较高的NO还原效率。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热解制备木醋液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屑、棉杆、竹屑三种生物质热解制得的木醋液产率、基本理化性质及其有机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生物质原料在350℃下热解制得的粗木醋液、精制木醋液产率相差不大,相同条件下氯化钾浸渍处理后的杉木屑热解所得的粗木醋液、精制木醋液的产率有所降低。三种原料制得的精制木醋液的理化性质不同,杉木屑木醋液的pH值最小,密度最大,竹屑和棉杆木醋液的有机酸含量相对较高。采用GC-MS对精制木醋液中的有机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杉木屑木醋液中的主要组分为酸类、酚类和酮类化合物,棉杆和竹屑木醋液中的主要组分除这三类有机物质外,还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醇类化合物。酸类和酚类化合物在三种木醋液中的相对含量依次是竹屑 >棉杆 >木屑;酮类的相对含量依次是木屑 >棉杆 >竹屑。氯化钾处理后的木屑热解所得的木醋液中主要组分酚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所降低,酸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主要表现为乙酸相对含量的增加。与杉木屑木醋液相比,KCl处理后的杉木屑木醋液中的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了1倍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