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4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1154篇
化学   1901篇
晶体学   118篇
力学   253篇
综合类   74篇
数学   430篇
物理学   11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25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利用分子筛择形特点,对煤直接液化油中的混合酚实施高效分离。本研究选取间甲酚和对甲酚作为分离煤直接液化油馏分段混合酚的模型化合物,采用化学液相沉积法对HZSM-5吸附剂的孔口结构进行改变,分析分子筛硅铝比及颗粒粒径对模型化合物间甲酚和对甲酚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以获得高性能固相吸附剂,并将其应用于180-190℃馏分段混合酚分离。结果表明,当分子筛硅铝比为25、粒径为3-5 μm时,分子筛的孔口结构调节效果最优;当正硅酸乙酯的最小用量为0.2 mL/g时,固相吸附剂的吸附量为0.03 g/g,对甲酚选择性高于95%。由于外表面沉积物对吸附剂的孔口结构变化,导致对甲酚选择性的提高。进一步采用HZSM-5(1)吸附剂对真实煤直接液化油混合酚的分离中发现,苯酚和对甲酚的选择性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3.
在管式反应器中采用苯甲酸、聚乙二醇、固体古马隆树脂(S)、液体古马隆树脂(L)为添加剂来降低煤沥青中有害物质苯并芘的含量,以期使得煤沥青可绿色化应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煤沥青中苯并芘含量。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添加量、催化剂等工艺条件对添加剂脱除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能降低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含量。在优化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苯并芘脱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液体古马隆树脂、聚乙二醇、苯甲酸和固体古马隆树脂。分析其反应机理,这与催化剂的酸性相关,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结果表明,液体古马隆树脂(L)在催化剂存在下对煤沥青中苯并芘脱除率可达73.0%,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烟气中Hg的氧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Hg与Cl2在烟气中的氧化反应进行了热力平衡计算和动力学计算。平衡计算的结果表明有CI元索存在时Hg的氧化率为100%,而在相同的条件下动力学计算纺果为Hg的氧化率在20%~80%之间变化,与实验结果吻合。实际的氧化反应是一种超平衡状态,不能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因此应采用动力学与热力平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Hg在烟气中的反应机理。同时,计算结果显示Cl含量对Hg的氧化率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红外热像仪参数的双黑体测量装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红外热像仪参数双黑体测量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装置采用双黑体及反射型靶标为温差辐射源,可实现黑体温度温差准直辐射的定期校准和红外热像仪参数测量量值的溯源,也可实现红外热像仪参数的可控性,以及对它进行稳定的、可复现的精确测量。推导出利用红外热像仪参数双黑体测量装置测量信号传递函数SiTF数学模型,分析了红外热像仪参数测量装置的客观因素——仪器常数,针对仪器常数对SiTF测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仪器常数对红外热像仪SiTF参数测量精度影响较大,并同时影响时域与空域NETD及3D噪声的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6.
薛春荣  马丽 《应用光学》2006,27(5):385-389
分析光场与高聚物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介绍高分子与小分子在光场作用下的极化过程。对在窄束光场作用下,高分子链极化后链上各处极化程度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对于高度拉伸的聚合物薄膜,电偶极子模型不适合准确解释高分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为此,采用符合实际的天线模型分析高分子天线与窄束光场的相互作用,从理论上推导出天线模型高分子链上一小段的极化公式,并用离散变分方法——DVM(discrete variational method)计算一个高分子链的极化分布,验证了文中推导出的分式的合理性。最后,将极化分布看作是电流在天线上的分布,计算了天线的次级辐射在空间中的角分布,得到天线模型对电偶极子模型的修正因子。  相似文献   
7.
线性分式规划最优解集的求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使用多面集的表示定理,导出了线性分式规划最优解集的结构,并给出确定全部最优解的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8.
图G称为K1,n-free图,如果它不含K1,n作为其导出子图.对K1,n-free图具有给定性质的[a,b]-因子涉及到最小度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
We investigate the hydrodynamic properties of Fe3O4 kerosene-based ferrofluids with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he ferrofluids are synthesized by improving 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technique. A narrow distribution of 8.6-10.8nm particle sizes is obtained from the magnetization curve with the free-form model based on the Bayesian inference theory. The fitting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average particle size obtained from x-ray diffra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applied magnetic field and magnetic particle concentration, apparent viscosity of ferrofluids increases. At concentration 4.04%, the type of flow for the ferrofluid transforms from Newtonian to Bingham plastic fluid as the applied magnetic field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0.
A G 4.0 dendrimer-like poly (amido amine) (PAMAM) based on silica nanoparticles was fabricated via a divergent approach.It was built from γ-aminopropyi silica nanoparfides (APSN) core via repetitive addition of acrylate (MA) and hexylenediamine (HDA). FT-IR and EA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progress of dendrimer during each step. The amino group content of the resulting product increased from 0.49 to 3.72 mmol/g after the 4th generation. In addition, the percentage of grafting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eneration and reached to 65.9% after 4th gener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sulting silica nanoparticles could be dispersed in methanol with a mean hydrodynamic particle diameter of 152.7 nm although the silica nanoparticles had agglomerated during the storage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