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3篇
  免费   895篇
  国内免费   1240篇
化学   2244篇
晶体学   159篇
力学   220篇
综合类   117篇
数学   453篇
物理学   198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53篇
  2007年   310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咪唑衍生物为配体,通过水热合成法与钴离子制备出两个配位聚合物:{[Co(DTA)(1,4-DIB)(H2O)]·H2O}n(1)和[Co(DTA)(1,3-BMIB)]n(2)(1,4-DIB=1,4-二(1H-咪唑-1-基)苯; 1,3-BMIB=1,3-二(4-甲基-1H-咪唑-1-基)苯;H2DTA=2,5-二甲氧基对苯二甲酸)。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热失重、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固体紫外-可见光谱等对两个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证实配合物1和2是通过二维结构堆积成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粉末衍射测试则显示两个配合物在水中有很好的稳定性。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显示两个配合物属半导体材料,对紫外-可见光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在光催化实验中,配合物1和2可加快亚甲基蓝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沙漠沙独特的化学组成特性和矿物特性,将沙漠沙荒料作为硅源,工业Al(OH)3作为铝源制备莫来石晶须.改变硅源/铝源配比和合成温度,结合XRD、SEM、TEM研究莫来石生长环境和自由生长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沙漠沙与Al(OH)3的质量比为35/65时,在1200℃的低温下就能获得平均值>60的高长径比莫来石晶须;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莫来石晶须长径比不断增大,当温度升至1300℃,平均长径比>94.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莫来石的形成经过了一次莫来石和二次莫来石化两个阶段;若配方中Al2 O3处于过饱和状态,样品中刚玉相会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出现先增多后降低的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We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of teleportation of unitary operations by unidirectional control-state telepor-tation and propose a scheme called unidirectional quantum remote control. The scheme is based on the isomorphismbetween operation and state. It allows us to store a unitary operation in a control state, thereby teleportation of theunitary oper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by unidirectional teleportation of the control-state. We find that the probabilityof success for implementing an arbitrary unitary operation on arbitrary M-qubit state by unidirectional control-stateteleportation is 4-M, and 2M ebits and 4M cbits are consumed in each teleportation.  相似文献   
4.
基于8点长方集团变分模型,并引入各向同性最近邻相互作用,以及各向异性次近邻相互作用,计算了YBa2Cu3Oz两Ba层间铜氧平面上□—O系统的有序—无序相变图,不仅在z=7.0附近得到具有超导电性的正交相,并且在z=6.5附近得到具有两倍晶格长度的另一种正交相(正交相Ⅱ)。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贾朝华 《中国科学A辑》1991,34(7):695-709
本文将证明:对充分大的奇数N,下面的方程有解...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ECR源引出的高电荷态离子207Pbq+(24≤q≤36)入射到Si(110)表面产生的电子发射的实验测量结果.结果表明,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产生的电子发射产额Y与入射离子的电荷态q、入射角度ψ和入射能量E都有很强的关联.首次发现,电子发射产额Y与入射角度ψ间有接近1/tanψ的关系.理论分析认为,这些过程与基于经典过垒模型的势能电子发射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墨电阻加热的温梯法生长了V:YAG晶体,晶体的不同部位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浅绿色和黄褐色.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颜色V:YAG晶体的室温吸收光谱,推断出石墨发热体高温下扩散出来的C可以起到还原作用,提高晶体中V3+tetra离子的浓度,同时诱导了F心的形成.在1300℃下,对不同颜色的V:YAG晶体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发现处于八面体格位中的V3+离子在热激发作用下与近邻的四面体格位Al3+离子存在置换反应,由此产生一定浓度的四面体格位V3+离子.同时,F心在退火过程中被完全消除,释放出来的自由电子被高价态的V离子俘获,可以进一步提高晶体中四面体格位V3+离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提出在筹建的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上建造一条MeV量级γ射线束及应用站,采用μm波长的红外(或远红外)激光与储存环中3.5GeV电子束进行康普顿背散射,从而获得能区为1—25MeV的康普顿背散射γ光子束,该光子束具有高强度、高极化度(线和圆极化)、准单色、方向性好的优点,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及相关的应用研究领域.介绍了康普顿背散射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储存环参数给出了光子束性能的数值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苏良碧  杨卫桥  董永军  徐军  周国清 《物理学报》2004,53(11):3956-3960
应用TGT法生长了直径为75mm的U:CaF2晶体,宏观上透明完整.应用公式K0=Cs/Cl计算了U在CaF2晶体中的分凝系数等于0.53.应用溶质分布一般公式Cs=K0C0(1-g)K0-1,计算U的浓度分布与测量值,数值符合说明晶体生长过程接近平衡状态.分析不同条件下生长的U: CaF2晶体的晶胞参数和吸收光谱,结果表明生长气氛决定U的价态及电荷补偿机理:无PbF2存在的条件下,U为+4价,晶体呈绿色;PbF2的加入起到氟化去氧作用,U倾向于以离子半径最接近于Ca2+的U3+存在,晶体呈红色.从晶体生长开始到结束的部位,U3+:CaF2晶体吸收光谱的峰位不变,峰强呈现与U浓度相同的增加趋势.U3+:CaF2晶体外层厚约5mm处呈黄色,含有U3+和U2+的混合价态离子,其原理是石墨坩埚的还原作用通过单质铅,使部分的U3+进一步还原成了U2+. 关键词: 铀 氟化钙晶体 分凝系数 晶胞参数  相似文献   
10.
The Dirac optical potential for p-^14 Be elastic scattering is evaluated by the relativistic impulse approximation. Each of the real part and the imaginary part of the potential shows a pronounced “long tail” for the proton elastic scattering from halo nucleus ^14Be compared with the potentials for proton scattering from its adjacent nuclei ^12C and ^16O, which do not have halo structures.This kind of “long tail” phenomenon suggests another signature for halo nucl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